不是很專業
來回一下
關於藝術及文化的定義(廢話):(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
藝術
指憑藉技巧、意願、想像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
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
用以表達既有感知的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
文化
是指生物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積累起來的跟自身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是其適應自然或
周圍環境的體現,是其認識自身與其它生物的體現。
==============================================================================
簡單的說
藝術表現文化
文化基於日常生活
也就是:藝術即在表達日常生活!
(當然每個人對於藝術創作的定義及價值認定各有不同
例如有人認為ACG亦是藝術創作
有人則否
這邊就先不討論)
以ACG來說
有些ACG創作體現了日常生活(包含慾望跟幻想,以及對其他ACG的體驗)
例如:現實中的學校生活、戀愛、工作等(妄想生徒會、School Days、台灣高鐵等)
或是慾望、幻想中的世界(人工少女、神祕的世界、海賊王等)
以及ACG體驗延伸的作品(NO GAME NO LIFE、勇者義彥等)
因為有了與日常生活(包含慾望跟幻想)的連結
才有了共鳴
才會去理解、喜歡上這個作品
回到音樂這個方面
音樂創作皆有其主題、意涵及背景和呈現方式
以流行音樂來說
也是因為其與一般大眾的日常生活體驗有雷同
才會得到共鳴
加上它的呈現方式是有文字(歌詞)的
才更容易讓人理解
所以才會流行
而原PO對於(我猜測應該是)純演奏型音樂較無法感受
基本上就只是生活體驗中沒有這樣的基礎
以致無法理解而產生共鳴而已
例如台灣用少女的祈禱作為垃圾車的音樂
大家聽到少女的祈禱就會直覺想要倒垃圾
但其他國家的人就不會有這樣的聯想
因為他們的垃圾車經過時不會放少女的祈禱
假如我們垃圾車放的不是少女的祈禱
那麼我們也會跟其他國家的人一樣
對於少女的祈禱這首子就不會有倒垃圾的聯想
而跟其他古典音樂一樣的感覺
(又假如死神沒使用《伊娃的波爾卡》的音樂
那麼我們現在就不會直覺它是甩蔥歌
而只是一段普通的民謠罷了)
反過來說
熟悉的ACG作品音樂就算用不同的呈現方式來表現
就算我們平常對於該種呈現方式不熟悉
但是旋律跟ACG的畫面場景馬上會幫助我們連結
像是和樂器樂團
如果他們沒有演奏ACG作品音樂
恐怕也很難跟ACG同好有所連結
第三個就呈現方式來說
對於曾練習過該項樂器的人
不管對音樂是不是熟悉或了解其主題意涵
他們會對樂器本身、演奏的方式、技巧有經驗上的連結
從個人的演奏能力去發想其演奏的方式
進而以個人的理解去推想呈現的情緒
我的想法是
音樂在原PO的日常生活體驗中並不是很重要的一環
所以才會難以產生連結與共鳴
就像平常不看布袋戲的人
對於霹靂無感的意思是一樣的
沒有所謂好或不好
對或不對
只是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與先天差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