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qwas0001 (KANA)》之銘言:
: 小弟是可以接受戀姬無雙、英雄*戦姫 等作品
: 但是這是不同感覺,畢竟多了日文這層保護,
: 加上畫面,日文配音等等,幾乎沖淡了原先對歷史人物的印象
: 但是日本人不一樣吧,日文是母語的情形下,真的很難想像
: 就如同我們聽到... 算了光舉例我就有點反胃...
: 有人知道日本人在這方面怎麼想的嗎?
性轉換這回事情以前就有了啊,花木蘭。
怎樣的社會環境造就了性轉?因為男女彼此交流頻繁、打扮中性、終究造成了兩兔傍
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嗎?似乎恰恰相反....
1.在男女社會階級關係不對等、尤其是差距很大的情況,人們光是自己的性別就可能
永遠被排除在決策圈或團體核心之外。如果以東亞農業父權社會的情況來看,女性
可能會需要性轉而獲得一些權利或權力。
2.在古代治安不穩定的時期,又或是農業社會並非今日法治社會有那樣完整的社會規
範,女性因為生理結構而導致力量不及男性,受到暴力、性威脅或是生命危險的情
況非常常見,因此性轉是用以嚇阻對方萌生歹念的一個方式。一個女人在外最好不
要讓其他人知道她是女人這樣。
3.古代人飲食內容通常營養並不均衡,那時受限於作物並未多樣與貿易並不發達,導
致人們可能在發育上受到限制,如果這發生在青春期的結果可能就是性徵的不明顯
。從外觀上男人可能不像男人、女人可能不像女人。
4.教育的普及在以前是貴族的權利與義務,平民沒什麼機會讀到書,更不用提健康教
育。鄉下地方的性教育不普及,導致了可能男孩女孩都被搞混、或是用同一套方法
去養。這樣的結果可能就是男孩或女孩雖然本質上性別是正常發育,但是他們從頭
到尾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性別(實際上,性別的概念也有一大部分是社會賦予)。
5.文化差異。基於上述的社會賦予,不同民族或不同民情直接就有性別上的差異。蘇
格蘭地區的男孩子不會覺得裙子是女孩的專利,蒙古草原的女孩子也不會覺得騎馬
是男生的專利。這種感覺就是當事人不覺得但是旁觀者覺得他們是不是在性轉。今
天這種現象仍然存在於世上,儘管資訊已經很發達了。
所以性轉不僅是性別思維的不同,他可能還牽涉到各種歷史背景或文化內涵。所謂的
性轉也並非侷限於長相或打扮,可能在男性或女性的定義上,除了性徵之外的環節都是有
模糊空間的。雖然對多數情況來說男女不分可能會造成社會的價值混亂,但是並不是世界
上每個地方都覺得男女不分是很嚴重、必須避免的問題。日本這個地方其實也不是每個人
都接受性轉的。至於你說為什麼他們會有這麼多性轉的作品出現......
我不知道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