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ibra925b (立布拉925逼)》之銘言:
: 近年來好像蠻多國家也有發展ACG產業
: 像是對岸就積極的舉辦各種活動
: 個人在B站也有看過西方那邊的動畫
: 但還是覺得好像差了點什麼
: 論作畫 雖然已經有明顯的進步了
: 舉個例 像是對岸的雛蜂 作畫應該有達到精良作的水平
: 但還是差了點什麼
: 當我看了日配版本的雛蜂 那感覺又回來了
: 原來是聲優的差距..
: 日本ACG產業在無時無刻都領先各國
: 是因為發展的早嗎?
: 還是因為日本國內的競爭也很激烈?
: 能拿上檯面來的都是佼佼者?
: 那為什麼只有日本有積極的發展ACG的領域
: 我不信其他國家沒有
: 求解惑
這個問題之前在八卦版看過類似的討論題目
我那次有專程回文
一句很簡單的重點
"你看到的ACG產業規模,是超過百年歲月的沉澱與累積
三個世代人的努力,跟政府營造出來的環境,才得以打造出來的"
日本漫畫最早最早,在江戶時代就有一個雛形了
但那時候不是像現在這樣,而是單幅單幅,主題簡單易懂的主題畫
這樣的古老形態,一直到明治維新
洋化的思想與審美觀,包括繪畫的工具及透視手法,慢慢傳進來
直到一戰結束後,算是奠定一個基礎
緊接著到二戰前後,大概就跟現在的繪本、四格漫畫差不多了
那時候已經開始有連環圖的概念
一個故事經由複數以上的格子,兩張起跳的稿紙
企圖向讀者傳達一些訊息
手塚 被後人譽為漫畫之神,關鍵並不在於他是第一個畫漫畫的人
而是在於他把電影式的分鏡手法,用在漫畫上
在這之前的漫畫,表現手法很2D
兩個人站在一起對話,鏡頭永遠就是同一個角度看到兩個人搭配一堆對話框
從手塚開始,因應劇情的需要
有時候會出現單格特定角色的表情特寫,並增加不同視角的切換
還有常見的效果字形
這些後來的漫畫,大家看得理所當然的表現手法
在當時是劃時代的
手塚那代人還有其他同輩,比如 藤子不二雄 這對搭擋
又或是以歷史漫畫出名的 橫山光輝,都是在那個世代成功的典範人物
接下來就進入 JUMP那一世代,鳥山明、車田正美、原哲夫、北?司...
這也是商業上的成就最高的一代
這一代的漫畫家話的題材也許不是最優最棒的
卻是賺大錢人數最多的一代
然後才是 航海王、火影、死神這些
到這裡為止至少已經過了三個世代,追根究柢去記錄的話,整個時間流程過數百年以上
在台灣能看到的日本漫畫出版品,不見得是最棒的
但 絕對有一定水準 才有辦法賣版權到國外來
出版商也不是隨便就砸錢買來出,事前都評估過很多面向
更多的是在日本只有連載過,實際上從未出成單行本
或是年過30,還在過著 投稿>退稿>再投稿>再退稿 的資深新人
更慘的甚至連編輯都不看就回絕,無緣面世
至於創作的題材廣度與深度
多多少少跟日本人的民族性有關
這個國家是單一民族國家組成,而且佔多數的人是個性執著的A形
做事比較嚴謹、龜毛,社會構成重視 秩序 與 階級
用想像的就可以多少猜出來了
生活在這種環境的人比較容易壓抑、不快樂
衍生出來的情緒就是 苦悶
文學領域不有句話就這樣說
"吃飽的胃無法思考"
那句話真正的意思不是在於當事人有沒有填飽肚子
而是"過得太爽鐵定不會有好創作"
這句話用在漫畫這邊的邏輯一樣可以通
有篇文章題目是 尾田榮一郎 等幾位超紅漫畫家的作息方式
大家都知道,作品紅一定賺大錢,前提是有多少人能過那種生活
這道理就跟 郭台銘 當初最為人所知的 一天工作十六小時 差不多啦
我知道一定會有人拿 富堅 來對照我的說法
他的確非常混、也賺了夠多的錢、整天就是玩玩玩...
但整個日本漫畫界有幾個 富堅?
他是特例,不足以當成通例
日本人的憂鬱與不安全感
你看他們創造出多少有趣的漫畫、多少有趣的話題作
就會多多少少有概念...壓力越大,越需要各種抒發管道
這是一個 從內分析很矛盾,從外去看很吸引人 的民族
因為 生活壓力很大,所以日本人有 全世界最多樣化的動漫產業
性犯罪率不高,日本的 AV產業 跟 風俗業 全球出名
生活品質跟硬體設備都傲視其他國家,但 自殺率 也是世界第一
亞洲最早也是最成熟的民主國家,但 社會潛規則 跟 隱形的階級 遠超過外人理解
這樣,不曉得有沒有稍稍解了你的疑惑?
你問的問題只問關於ACG,但答案牽涉的範圍~大大超過你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