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iveforhappy (水戶洋平)》之銘言:
: 前面有篇三國誌人物宣導搭乘禮儀的文章
: 覺得很有趣
: 也想到許多三國遊戲都會有能力值的設定
: 其中當然包含武力值
: 究竟武力值的分數是怎麼來的?
: 遊戲公司參考史書,判斷這位武將強度嗎?
: 話說回來
: 武力值的概念如果實際來看,代表什麼?
: 是力氣越大的武將數值越高?
: 還是靈敏度越好的?
: 好像呂布是三國裡面公認武力最強的?
: 畢竟劉關張三打一都贏不了
: 那假如蜀國五虎將五打一呢?
武力值的參考基本上來自《三國演義》 _A_
說到《演義》不可或缺的就是武將單挑場景,
《演義》裡的許多名場面都是單挑,如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醜、
過五關斬六將、長坂坡單騎救主,以及許多的名戰鬥場景,許褚戰馬超、馬超戰張飛....
KT當初做三國志的時候主要是參考《演義》,(或是說改寫自《演義》的《吉川三國志》)
所以最開始的時候武將只有武力值沒有統率值,
這就是以《演義》為主要考量下的一個結果,也跟信長的野望相反,
信長的野望一開始是只有「戰鬥」值而沒有武力值。
所以以初期的三國志設計來說,武力值當然就代表武將帶兵作戰的能力,
後來武力跟統率分家後,武力才單指「武將單打獨鬥(單挑)的能力」,
並且會部分影響到一般戰鬥(如戰法的威力或部隊的攻擊力)
武將武力值的設定基本上主要是還是參考《演義》中單挑對戰的結果,
跟製作團隊一些自己的詮釋,比方說三英戰呂布這碼子事,
本來這事情其實不是要捧呂布,而是要捧桃園三匪,
只是因為歷來描寫這件事的作品都會特別去描寫呂布(不然打敗他的三兄弟就不夠威了),
久而久之演變到日本時就變成了「三兄弟也只能打平呂布」的描述,
然後KT再加碼把他當作三國武力第一。
除此之外史書裡頭也可以找到一些場景,加以調整或佐證武將的武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