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1O1DhnfH ]
作者: vollier (奇行草) 看板: movie
標題: [普好雷]《你的名字》新海誠的商業奇蹟與追尋
時間: Mon Oct 17 22:06:37 2016
(本文同步獨家刊載於https://www.viewmovie.tw/columns/839)
如果說《シン・ゴジラ》的成績是今年日本電影的驚喜,那麼冤家路窄的《你的名字》(
君の名は)就是近年日本票房的一大奇蹟,畢竟誰相信非吉卜力的日本動畫可以破百億,
而且正準備打破150億大關呢?這是媒體訪談中,新海誠始料未及的。
新海誠:「這部電影似乎還沒有到100億日幣的實力啊。感覺這評價和實力的天平有點偏了
。我是覺得這點很可怕。」
這是謙虛同時也是事實。
《你的名字》可說是新海誠繼《追逐繁星的孩子》後,再次重新思與人考創作定位,而所
製作出的商業動畫長篇,但在叫好叫座之下,新海誠是否真的有突破自己的實力,又是否
在商業的同時犧牲了什麼呢?
作為一個新海誠的粉絲,從《星之聲》一路看過來(《她和她的貓》是到《雲之彼端:約
定的地方》後才補看的),主觀地認為,這次《你的名字》雖然成績非凡,卻不是最好的
作品,而是他最商業最大眾的作品,他仍舊在嘗試中,找尋適合他的創作之路。
(以下有雷)
宮水三葉──飛驒糸守町的女高中生,同時也是當地的巫女,連日夢見奇異的夢境,彷彿
用另一個男高中生的身體在東京過活。弔詭的是,醒來後,卻又得知自己竟在無意識下去
上學,舉止盼若兩人。同時間,在東京的男高中生立花瀧也發生了相同的狀況,過於逼真
的夢境,讓兩人不約而同地,在夢中用手機記下日記交流,進而確定這並不是單純的夢境
,而是靈魂的互換。兩人分享著彼此的生活,也漸漸從熟悉的代入感中,慢慢累積起了情
愫,直到有一天,三葉突然消失,瀧再也進不去三葉的生活圈,這才發現驚人的事實。
(君の名は)中文片名直翻為《你的名字》,但其實(君の名は)是日本影視圈極為重要
的作品《請問芳名》,從戰後廣播劇開始,然後拍成電影,在1954年打下經典初代《哥吉
拉》,成為票房冠軍,日後五十年間四度改成電視劇,甚至舞台劇和復刻廣播劇,宛如國
民作品,陪伴了日本國民半世紀,歌曲也是深植人心,嚷嚷上口。
因此,新海誠這次的票房成就,除了影片本身外,有一部分的原因亦源自于其歷史淵源,
另一部份大概就是東寶的力推(有趣的是,當初《請問芳名》的發行是松竹,所以不排除
這次有東寶故意戰松竹的可能性),而新海誠首次與日本發行龍頭合作,只要成品不差,
就必然能創下記錄,而破記錄就會引領風潮現象,票房奇蹟便就此誕生。
在《請問芳名》中,日本正值二戰大空襲,燒夷彈不斷轟炸東京,男主角遇見女主角,並
救了她,但兩人分離時,卻不知道彼此的名字,只約定會再相見。而新海誠的《你的名字
》則是用很特別的角度去寫(君の名は),他將空襲改成了他所熱衷的天文,將燒夷彈改
成了浪漫卻又神秘的彗星,而敘事也別出心裁地選擇了有趣的時間點,將大部份的劇情放
在營救前,《請問芳名》的主劇情發展反而到收尾前才發生,試圖讓男女主角對彼此的追
尋更加地刻骨銘心。《請問芳名》的架構與氛圍,在當今的商業賣座電影已不再流行,因
此新海誠勢必得代入現代,找尋符合當今的敘事,於是,《你的名字》不只變成節奏輕快
的青春戀愛作品,更在追求大眾國民作品與動畫「幻想」的平衡之下,加入了新的元素(
相較于《請問芳名》),於是它既有《請問芳名》的經典台詞與橋段,也出現了靈魂交換
、時空錯置、彗星(隕石)撞地球等現代情節,藉此抓住更大的觀眾群。
我想,預想看到《請問芳名》的觀眾們會感到驚喜,而從預告片以為只是普通「靈魂交換
」故事的觀眾們,也會震驚於故事的層次與元素,所以在這點新海誠算是成功地找到了詮
釋《請問芳名》的方法,並創造了一個新的故事,足以感動現代觀眾的(君の名は):靈
魂互換的少年,如何拯救心儀的少女,並從失憶與茫茫人海中找回兩人的緣分。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新海誠在試圖走向商業、仿效吉卜力的《追逐繁星的孩子》失敗後,
這次的《你的名字》反倒有向細田守取經的感覺,甚至可以稍微懷疑系守町,除了呼應原
本「結」的劇情外,是否也有致敬意味。然而,從另一個觀點來看,新海誠即便是改寫了
《請問芳名》,讓故事變得更現代、更有趣,並加入自己的喜好,但這些元素在日本ACG甚
至當前影視、小說其實都很氾濫了,就連時空的敘事陷阱亦是如此,甚至我們可以說《你
的名字》在故事上,也是新海誠把自己歷代作品合而為一,我們可以看到《星之聲》的時
間差,《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的兩個世界的受困、救援與相遇,《秒速五公分》的追
尋、再遇與錯過、《追逐繁星的孩子》的生死觀與神話、《言葉之庭》的文學與姐弟戀(
何止萬葉集,連老師都客串了),講好聽是集大成,講難聽則是老梗大雜燴,當然,這並
不代表無法講出一個好故事。
而其成功的策略,多半在於套回到經典上頭,作為「故事」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事實上
它也確實是個好故事,但用成「劇本」和「戲」就有可能出狀況了,因為新海誠必須作他
不擅長的商業電影敘事,甚至加入喜劇元素,這也是為什麼看過小說的人,都覺得他自己
寫的小說版比電影好一些,因為電影只有兩個小時,而且還是在東寶的商業操作之下。當
然有人可能會說,新海誠說過電影才是原作,但大家也知道,商業電影往往是必須做出犧
牲與妥協的,何況是以往非常作者的新海誠呢?
不能否認地,在商業操作之下,新海誠以往被人詬病的文藝腔,減少了許多,是故這次我
們看不到濃濃的新海式風格:大量文學似的內心VO與作畫功力展現的螢幕保護程式(雖然
說我其實還滿喜歡的,但也有敘事偷懶之嫌),另外儘管長篇的結構處理向來是新海誠不
擅長的,這次可比《追逐繁星的孩子》紮實流暢,亦比《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緊湊風
趣,而在創意、張力與緊扣的程度上也是略勝一籌。但相同地,在商業的同時,兩個小時
要講完元素複雜的故事,導致些許腳本出現不少缺陷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新海誠先前的
作品,幾乎都是以單一主角為敘事觀點(《星之聲》和《雲之彼端》其實也是),而這次
則是採取兩個敘事觀點。
序場中,男女主角VO交錯,馬上接到OP。OP過後,一開始男主角用女主角身體醒來,隨即
馬上轉場,換到隔天,由靈魂歸來的女主角下樓吃早餐,正式開始由女主角敘述整個故事
。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一方面在敘事上給人一點驚奇,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整個故事的重
點都圍繞在女主角身上;不過為了鋪女主角、其村莊背景與故事梗,直到15分鐘時,她的
靈魂才跑到男主角身上,到20分鐘,整部片子的主敘事觀點(真主角)──男主角才真正
地出場(縱使在最前面出來了一分鐘),事實上,轉換觀點在電影敘事上早已不是新鮮事
,而新海誠算是挺聰明地用女主角來介紹男主角的背景,再切入男主角。問題在於,兩人
的互動,礙於片長與各項伏筆的鋪陳,幾乎被整個壓縮到一首歌的時間,導致的結果就是
,新海誠所擅長的男女情感互動被大大地削弱,用蒙太奇取代了好好地去做戲,雖然在結
構上,算精準地在片子中間給了大轉折,但卻為了鋪陳「事件」,而犧牲了男女主角應有
的情感鋪陳,使得他們的情愫與轉變略微地一廂情願。同時,這樣的商業節奏,這樣複雜
的故事(相較新海誠其他比較好評的作品),碰到習慣以話語交代劇情的新海誠,就會產
生了另一個很大的問題──重要訊息的作戲不足,有很多重要的訊息、邏輯說服的要點,
都被埋藏在壓縮的對話海中,那麼這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
那就是,當後面要破梗、或是主角採取行動時,在邏輯上的說服就不那麼明顯,對部分觀
眾(注意力不那麼佳的,或要求合理的,或敏感需要真正共鳴的)就會產生不解與突兀,
甚至無法繼續進入故事之中。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新海誠一方面礙於商業結構,一方面
也因為類型操作以「感性」為主,所以在設定上確實是不夠嚴謹,產生不少瑕疵與漏洞。
而為了故事順利下去,他所做的處理方法,算是有點偷懶地去避開解釋,譬如:將時間差
不合理的地方,全用夢醒會遺忘或城鄉差距來解釋,又好比一些伏筆,純粹只是為了讓牽
強的故事走向能更一廂情願地發展下去而設計(譬如口嚼酒、逢魔之時「誰在那」「你是
誰」到分身的解讀,縱使個人滿喜歡後者的延伸概念),進而少了劇中所建立的人物邏輯
與理性,甚至有略微超展開與刻意之嫌,但為了服務「情感」以及「商業性」,這或許也
是一時不得已的選擇。不過,如果能好好地為這些訊息作戲,提高重要性,這方面觀眾的
爭議性就會大為地降低。
儘管因為敘事的關係,邏輯上面的說服方法出現了瑕疵,使得整部片子在一些理性推力上
少了力量,但感性上,後半部的處理卻是成功的,時空差的原因與真相縱使老梗,卻依舊
懾人;女主角曾經跑去自己夢想的東京,只為見男主角一面,這段情節也善用了時空梗以
及新海誠的虐心調性,讓劇情在平凡的場景中居然變得如此動人。另外,男女主角在彗星
墜落前,真正的相遇,那段最後的處理方法與延伸,更是最令人驚呼也最感人的地方,男
主角在女主角手心寫下「我喜歡你」,女主角則來不及留下名字就被命運分離(雖然個人
覺得筆落下後,男主角的戲可以做得再好一點),雙方都沒有留給對方名字,甚至,相隔
兩個世界,逐漸忘卻與對方的所有記憶,縱使略微狗血,但將情感推升到極致的做法幾乎
可說是超越《請問芳名》了。(這點我猜片尾名單的加納新太與岩井俊二實在功不可沒)
只可惜最後追尋的地方沒做什麼戲,又醞釀太久,使得收尾的感人力道缺了不少,但相較
于《秒速五公分》壓抑到最後的鬱悶,這次男女主角在最後相遇時,異口同聲喊出《你的
名字》,對不少觀眾而言,可能是偌大的救贖。
而另一個可惜的地方,也是由於先前所述的原因,導致新海誠以往能喻情以景的留白幾乎
消失,譬如《秒速五公分》裡等人時所見到的大雪、思念人時所見到櫻花飛舞、情感失控
時上昇的太空火箭,或是《言葉之庭》突然讓主角兩人變成剪影的雨。留白的消失,優點
在於讓故事的進展更快,情感更直接,且不會再被調侃螢幕保護程式,但缺點在於少了新
海誠獨特的氛圍營造,少了用畫面而非口語的心境描述,少了真實情緒的沁入,也少了純
粹美景配上音樂的空靈。但這只是可惜,是新海誠選擇了不同敘事方法。
而提到不同處理方式,這次也是新海誠第一次使用了如此的OP,個人其實是很不喜歡電影
出現這樣宛如TV動畫的OP,尤其在畫面中交代了太多發展,但另一方面,我又挺喜歡新海
誠在其中偷偷放了兩個陷阱,一個是男女主角在一起時的制服,另一個則是從新宿直接拉
去系守町的鏡頭,成功地讓觀眾在潛意識中留下兩人是同個時間的錯覺,這點倒是值得稱
讚。而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是女主角想像時所出現的對話框,這也是向來走寫實風
格的新海誠不曾出現過的東西,但觀眾是否可以接受就見仁見智了。
縱使,前面說新海誠這次不斷地以「故事推進」為主,加上片長的關係,畫面的精細度並
沒有更加超越以往(至少終於有認真找人設了),但在畫面上還是有別出心裁的部分,譬
如雙隕石坑、結、分離的彗星、口嚼酒,以及兩條軌道、左右的階梯等,其實都將「雙」
的符號埋得很好,指涉「二合一」的概念(設定女主角8年後相見男主角亦是如此,除了0
以外,唯一一個完全對稱的數字,像兩個交集的圓,又同∞的無限可能,而這個∞也應証
了髮帶在時空梗下互相影響兩人,所誕生的莫比烏斯帶概念。不過當然我們也可以說,8年
可能只是為了剛好女主角去找男主角時,他是國中生,最後兩人相遇時男主角剛好出社會
),就連用彗星「迪亞馬特」,都是有梗(不只呼應蘇美神話,另呼應謠言──迪雅馬特
被撞擊後,產生了現在的地球與木星小行星帶);另外,對著鏡頭開關拉門的鏡位設計,
跟著時間軸有不同的暗示結果,也是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小巧思。至於,男主角喝完酒滑倒
時,兩人再次交換靈魂之際,主角所看見的畫面,從石洞頂的彗星壁畫變成細胞核,再變
成女主角的小時候,進而帶出女主角的過去記憶,最後連到了男主角靈魂回到女主角身上
的情節。這段除了劇情編排有趣(不過個人還是覺得主角喝完酒後,用滑倒的方式處理,
還是過於粗糙),在畫面上的手繪彩稿風格,也是很令人印象深刻的。(說真的,這段更
加令人懷疑向細田守的致敬,尤其是《跳躍吧時空少女》摔倒看到世界史的那段)
我想很多新海誠的粉絲,除了喜歡新海誠的情感故事、精美畫面,另一個,大概就是配樂
了。而確實新海誠的作品中,配樂總是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尤其在留白的情境美景中,
一點一滴地挑起觀眾的情緒。可惜在《追逐繁星的孩子》後(個人對配樂最無感的一次)
,新海誠不再請天門製作配樂,《言葉之庭》找了柏大輔,縱使沒有天門那般夢幻,但鋼
琴的琴音仍完美詮釋了雨景的情感。而這次《你的名字》則找來了流行搖滾的Radwimps,
老實說,對我這老新海誠粉絲主觀來說,其實不是完全的契合,甚至覺得這是東寶與EMI商
業操作的結果,但也不能否認的是,Radwimps做得曲子單聽之下確實動聽,而在一些劇中
情境上,也是有不錯的表現,他們音樂的多層次配器與流動感,為新海誠的作品帶來從未
見過的青春活力與流行的現代感,而在感傷的地方,依舊非常稱職地抓到新海誠的氛圍。
而四首歌曲也極為好聽,曲與詞皆非常用心去貼近故事,《夢燈籠》的開場、《前前世世
》的命運喜悅、《Sparkle》的希冀、《なんでもないや》成長的追尋,都極為成功地帶出
情緒。可惜,音響監督做得太過頭,先不提爆炸和彗星撞擊的重低音有多強(事實上,當
年在戲院《秒速五公分》明里開傘時的低音也強到像在跳傘),全片的音樂實在放得太滿
,搭配上滿滿的音效與對話,使得整體聲音過於喧鬧,幾乎沒有足夠的緩和,來沈澱情緒
或讓情緒自由流動,而不少人物對白甚至與歌聲重疊,雖然有情緒,但也造成些許干擾。
事實上,一部一百分鐘的片子,塞了四首歌(《Sparkle》分了兩段,所以有五段),作
為新海誠的作品實在誇張了些,而其中一段作OP,三段用蒙太奇,宛如用MV帶過劇情,也
是稍嫌偷懶的做法。
坦白說,身為一個老新海誠粉絲,就個人主觀而言,《你的名字》確實有點令人失望。新
海誠進入了東寶體制,在商業操作下,雖然改正了一些風格上的缺點,但也犧牲了不少個
人特色,以往的內斂、文藝特色、細膩情感不再,不斷挑戰的作畫和夢幻的配樂也不是那
麼地完美呈現,諷刺地是,新海誠的敘事方式本身在商業的表現上,就不是那麼的成熟,
以至於產生了情感鋪陳不足與重點訊息作戲不足(影響邏輯)的狀況,再加上故事對老粉
絲而言,已經司空見慣,並沒有太多的驚喜,失望也是必然的。
但換個角度看,如果拋棄所有對新海誠的印象,重新看待這個作品,它是一部不錯的作品
,畫面美,音樂好聽,劇情不只結構扎實,輕快有張力,有笑有淚,有震撼有緊張,翻轉
類型,用創意的戀愛奇幻喜劇,重新詮釋了日本國民經典,創造了一個有驚喜又足以吸引
、感動普羅大眾的故事。不過正如新海誠所說的,扣除掉東寶操作與片名的歷史淵淵,《
你的名字》就本身而言,其實未達到100億票房的實力,它是新海誠成功邁向商業類型的一
次嘗試,在他個人實力與商業操作之間,其實還有很多必須調整契合的地方,而等他找到
真正的道路,將個人特色完美融入完美的商業類型之中,砰!真正的票房怪物指日可待。
補充:
剛剛看了一下網友轉錄新海誠最新的幾個訪談和QA
有提及幾個重點:
1.企劃案是在兩週之內完成,新海誠:「期限內,自己人生累積而成的企劃書」
(所以有大量他作品的影子,其實也無可厚非。)
2.企劃兼製片川村元氣(《狼的孩子雨和雪》、《怪物的孩子》製片)也有幫助腳本。
(這或許就是為何我覺得有點細田守的調調在)
3.和東寶討論後,必須精準執行商業結構,譬如將所有交代壓縮到15分鐘內,而原本打算
作三個高潮戲,最後則依東寶建議濃縮為一個。
(東寶所建議的商業結構是正確的,但個人覺得有些地方還是讓新海誠以自己的方式來或
許會比較契合。但能否達到這樣的票房,誰也說不準就是了。)
(本文如欲轉載他處請先詢問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