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最大問題是,
後繼無人,
在自己親族中,沒有看的上眼的的輔佐者,
唯一成年的養子諸葛喬 228 年早逝,
(而諸葛喬在才能的評價不如親哥諸葛恪,但個性好),
然後其他人雖有才(如酒豪蔣琬 下棋神手 Master 費禕),但還需要培養,
費禕在日後守備曹爽有沈著應戰的表現,
(先下完這盤棋我再去準備擋曹爽),
但諸葛亮的個性使然,他覺得目前的蜀漢需要由他來微操,
才能得到最高效益(給其他人微操沒辦法像他搾出最多資源),
馬謖的才能是少數看的上眼的,
但是馬謖一連串大家都知道的失誤,然後他就死掉了,
剛好馬謖死掉那年,228 年諸葛喬也死了,
更悲劇的是,那年要策反魏國孟達的計畫也失敗,
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剩 227 年出生的幼兒諸葛瞻,
跟年紀可能大沒幾歲的諸葛喬之子(諸葛亮孫子),
一族之中能培養的人才就這些,
249 年的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幾乎是全權放給司馬師處理,
(司馬昭事發前晚才被告知,然後表現得很不安,還被寫下來,根本被父兄坑),
諸葛亮沒這種福氣。
諸葛亮他謹慎地運用有限的資源,
以一個外地人的身份耕耘資源有限的蜀地,
在 219 年底失去荊州後,及 222 年中劉備攻吳失敗後,
219 年年初定軍山大捷,
以及關羽北伐的優勢氣勢已經消失殆盡,
尤其在 223 年三國人氣王劉備病逝,
諸葛亮還是要確立自己在群臣中的領導地位。
要知道這群臣子,真的是不太好搞,
從劉焉於 188 年入蜀,在初期也是相當搞不定這些問題。
(親如乾兒子的張魯叛變,甘寧出走,甚至是劉璋時代的趙韙造反)
諸葛亮大致上把這些不同地方及年紀的人搞的服服貼貼,
相較之下沒出啥大亂子,
人,比事情還難搞,諸葛亮光這樣已經是相當不錯。
再來,他榨乾自己有限的精神,
光杖二十以上的"小事",他都要親自決斷,
鉅細靡遺的程度實在有點龜毛,但就是這種龜毛的態度,
延續了蜀國做出了最大的國力延續,
或許,他沒辦法放心的原因,
是因為原來的養子諸葛喬畢竟是身在吳國的兄長‧諸葛瑾次子,
(之後也不幸早夭)
而親生子諸葛瞻年紀太小,
沒辦法像司馬懿,已有個時人稱道的長子司馬師,
(更別提還有才能不錯的次子司馬昭、及八王之亂中有機會出場的幼子們)
雖說不一定是世襲政治,但總是自己培養出來,又有血緣的親兒子最值得信任,
諸葛亮在已經邁入中老年之際,養子不幸死亡,親生子還年幼,
沒辦法提早分擔繁雜的事務,大概諸葛亮是最大遺憾。
※ 引述《jixian (litMager)》之銘言:
: 其實大家都知道歷史小說最擅長的就是張冠李戴,
: 但是魏延系列文下面有許多人認為
: 若說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陳壽)
: 那司馬懿情何以堪?
: 但個人認為這樣的想法其實是被小說家洗腦的,提出來與大家討論閒聊,並非引戰:
: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在於治軍嚴明,兵器改良以及陣法,
: 然而他的戰績似乎是乏善可陳
: 回憶蜀國的許多重要勝戰諸葛亮扮演的都是內勤或是安定後方的腳色罷了
: 像是赤壁之戰主要為外交
: 四郡也是安定荊州
: 益州之戰好幾年也都是後勤
: 漢中等等也非他的功勞
: 等到北伐時成果也是寥寥可數,耗盡國力
: 但是看到這邊可以發現,諸葛亮的內政能力應該是無人出其右了
: 蜀地貧瘠,國家積弱,但是能夠不斷北伐,
: 失敗後又撐了好幾年,都是他墊下的基礎。
: 再來是他用兵的習慣,可以看出是個非常穩健的人,
: 沒有什麼突襲,奇謀等方式,大部分都是平穩出擊兵分多路
: (題外話,他的北伐路線似乎是想要拿下涼州來取代失去軍事重鎮的荊州。
: 個人也認為就算真的直接打長安風險太大,拿下了又如何?)
: 私以為陳壽的評價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