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arman0403 (他長)》之銘言:
: 科技發展必須建立在知識上
: 知識是累積的
: 沒有一樣科技是突然蹦出來的
: 發明也都是建立在已知的知識上
: 要是那個世界知識累積不足
: 科技當然無法進步
: 知識足夠還要排除各種外部因素
: 像是價值觀或是權力等等
: 這可能是更困難的部分
: 像我們現實世界中 古人其實很聰明
: 甚至比現代人聰明
: 很多東西跟方法不是古人想不到
: 而是做不出來 或做出來成品很糟糕
: 能像這幾百年一樣快速發展
: 材料科學、動力來源跟能量的傳遞巨大突破是很大的因素
: 但這些也是建立在已經具有的知識上
: 很多人把一些科技知識當作理所當然
: 但搞不好也不懂那些科技跟知識的細節
: 這些細節搞不好就是古人做不出來的原因
: 所以不要把現代人想的多聰明
: 古代人想的多笨
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統稱
這都是知識沒有錯
但是不能混為一談
文明的產物的確有賴科技的發展
但文明主要是靠技術的演進
以及所謂Trial and Error的試誤法
跟科學原理科學理論的發展關係不大
這件事不管在任何領域甚至料理都是一樣的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
Terence Kealey的《科學研究的經濟定律》
或是 塔雷伯的《反脆弱》
我是看反脆弱才知道這件事的
網路上找不到原文
引用一篇相同觀點的文章的其中一段給大家參考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dkEd8P.html
科學真的驅動技術進步嗎?
政治家們相信創新可以像水龍頭一樣開關。從純科學開始,轉化成應用科學,再轉化成有
用的技術。所以作為一位愛國的議員,你所要做的是必須保證在象牙塔頂層的科學家們得
到足夠的資金支持,然後看啊,技術就從塔底的水管中源源不斷地冒出來了。
這種科學如何驅動創新和繁榮的線性模型可以追溯到17世紀早期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弗蘭西
斯楣鰨琚]Francis Bacon),他曾極力主張英國利用科學驅動地理髮現和商業利潤來趕上
葡萄牙。據說,15世紀的葡萄牙王子航海家亨利(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大力投
資製圖、船舶技術和航海,使得非洲能被探索並獲得了大量貿易利潤。這就是培根想要複
製的模式。
但最新的研究揭示,這種說法只是一種奇談,或只是亨利王子的一種宣傳。像大多數創新
一樣,葡萄牙的航海進步來自於水手們的不斷探索,而不是天文學家和製圖家的猜想。更
可能的是,科學家被探險家的需要所驅動,而不是探險家被科學家所驅動。
從生物化學家轉為經濟學家的特倫斯基萊(Terence Kealey)講這個故事來說明,在科
學和政治圈子裡盛行的線性教條——科學驅動創新,創新驅動商業——基本上是錯的。它
誤解了創新來自何處。事實上,它基本上把科學、創新和商業的關係搞反了。
當你研究創新史的時候,你會一再發現,科學突破是技術進步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天文學
在地理大發現時代迅猛發展不是偶然的。蒸汽機幾乎與熱力學毫無關係,而熱力學的發展
卻幾乎要完全歸功於蒸汽機。DNA結構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生物分子的X光晶體學
分析,而這種分析是羊毛紡織業為了改良織物品質而發展的一項技術。
技術進步是由那些不斷改進實驗直到造出更好機器的實際工作者所驅動的;抽象的科學思
考是他們會做的最後一件事。像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報告他對18世紀蘇格蘭工廠的考察成果所說的那樣,「工廠里使用的大部分
機器是普通工人的發明」,並且很多改進來自於「機器製造者的心靈手巧」。
所以政府並沒有很大需要去資助科學:工業界可以自行解決。得到創新之後,工業界會資
助研究創新背後的科學原理。發明了蒸汽機之後,工業界會資助熱力學的研究。基萊(Ke
aley)先生的這個結論如此離經叛道,以至於大多數經濟學家都不能理解,更別說科學家
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