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這個問題,
其實前幾天有一篇文章,
有位版友分享自己圍棋路的心得(#1QLO5zQ3),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其實絕大多數的競技──棋類也好、體育也好,
要在當中成為國家/世界頂尖的佼佼者,
都必須從小接受大量的栽培。
所以說,有多少父母願意花費資源從小栽培他們的兒女,
會決定出這項競技有多少企圖爭取世界第一的選手;
而這些選手的量與質,決定了比賽的強度/商業吸引程度等等。
可是很重要的一點是:從小花這些資源栽培,
萬一長大沒有真正成為頂尖、或是該項運動的熱門程度不足以讓頂尖選手餬口,
那所有花在栽培上的資源就等同投到水裡了。
所以父母們(以及漸漸對自己人生道路有意識的選手們)必須時時考慮
──我要繼續訓練這項競技嗎?
──我還要投入多少?
──如果失敗了怎麼辦?
──這項競技會不會未來不再流行?
我小時候也有受過一點桌球訓練,但我很早就放棄了,
但長大以後發覺當年實力比我強、訓練也比我紮實的隊友(可以說是當時市內首屈一指的
小選手)如今也歸於平凡工作。
長大到了學校,也發現有一些同儕甚至師長,
當年都曾經是某項領域上的「神童」、「明日之星」,
最終歸於平凡,成為好學生、好職員、好老師。
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你不能成為職業賽的常勝軍,
再走下去,也許到頭來一場空,所以還是早點離開為妙;
又或者你能佔有一席之地,
但你認為自己佔有的地位沒法給你一般學校與就職可以得到的生活和收入。
回到主題。
從兒女們還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必須先代他們下這個決定──
要送孩子去學某項競技嗎?要學到什麼時候?
然後時時刻刻重新審視,在認為不應繼續的時候放棄(放棄以後也不能再回頭了)。
這項決定如同前面的推論,最終影響到這項賽事的比賽強度、選手組成等等內容,
也在最後回到大家常戰的主題「為什麼很少頂尖女性選手/女選手的比賽不好看」。
那我的建議是,對於兩性(總體而言)到底有沒有獲得等同的栽培資源,
可以直接去看該項競技在孩童年紀尚小時的投入比例、參與人數,
然後大概到哪邊開始出現落差。
以我小時候桌球隊來說,
現在我不確定,但當年男女學生的總人數,以及入隊之前已經受訓的人數,
就已經有所差異(而且是在青春期以前,男女的肌肉量差異理論上不會太嚴重)。
就算需要運用肌肉力量的體育競技不談,
許多智力競技也都在某個階段開始呈現男多女少、比賽強度出現差異的狀況。
對於這些運動,你很難說是單一性別「天生比較不行」,
而是有許多人從一開始就沒打算這樣栽培/栽培到一半中途離開了。
這樣說來,就必須考慮為什麼女性選手的父母(平均而言)會比較傾向下這個決定?
是因為他們也覺得女生玩這個競技(女子組比賽)強度不夠、賺不了錢嗎?
還是說比起兒子,他們比較不願意壓身家在女兒身上?
又或是對女兒人生的期許,從頂尖選手轉換成別的東西?
還是說都有?
你很難找出單一因素,
但也不太可能說上面這些因素一定沒有影響,
百分之一百都是X與Y染色體的差異這樣。
其實不論是競技或其他問題,
兩性的差異必然存在──無論是生理面、心理面還是社會面。
討論這些事情,不太適合把導致因素歸於單一層面的影響。
而若大家希望達到「公平」──有朝一日讓某某競技無論男女都一樣好看的話,
就必須正視這些差異。
如同那張常見的圖:你知道雙方(在諸多層面上)的立足點有所不同,
你才能規劃出真正對雙方都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