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taching (ataching)》之銘言:
: ※ 引述《lucifier (lucifier)》之銘言:
: : 我雖然也很愛金庸的書,不過我認為與其專注在一個常年被重新討論的作家,
: : 不如關注在台灣新一輩作家身上,我們現在幾乎呈現斷層狀態。
: : 尤其類型小說現在根本難如登天。(我這樣算是離題嗎XD)
: : 但是說實話,這個議題也牽扯很多層面,書版、出版業版與網路小說版也討論過,
: : 總之,我的結論是不要說的好似「不讀某些書就是OOXX」這樣,
: : 某程度上,這種觀點有可能把潛在的閱讀者因為不爽的情緒,反而逼走了。
: 這是因為九把刀後繼無人,沒有人繼承他在台灣通俗文學的霸主地位
: 金庸象徵着武俠小說的完成與終結
: 九把刀則是還沒終結就越寫越爛了
: 台灣的通俗文學,需要更多像九把刀這樣的暢銷作家
: 通俗文學才是文學真正的根源與基礎
: 一個國家若是通俗文學不興盛,則純文學也是軟弱無力的
講句不好聽的話 九把刀只能說是一個相對暢銷的作家
(如果以絕對值來看 可能連暢銷都談不上)
通俗方面差更遠 大概只有25~35歲這個年齡層吧
(要像楚留香/令狐沖 這種從10歲到60歲的人都認識 才叫通俗文學)
當然這也不能怪他
第一是大環境的改變 娛樂多元化 文字小說式微
第二是他還年輕 寫出來的作品不夠深刻
騙騙中二熱血年青人可以 但對中壯年讀者就毫無吸引力
一個作家經歷過越多的悲歡離合 越能寫出引起讀者共鳴的文字
否則都只是短暫的嘩眾取寵 五年十年流行過後就是被遺忘
即使是金庸 初期(20多歲)的作品 對於角色的刻劃與劇情的鋪陳還沒到位 很少人喜歡
射鵰三部曲才漸入佳境 對於劇情與武學的描寫逐漸出色 開始有基本盤讀者
中間幾部小品鴛鴦刀/連城訣 轉向針對角色(人性)著墨 可惜不是主流口味
後期天龍/俠客/笑傲/鹿鼎 由武轉俠 對人性的刻畫又更深入
所以很多讀者年輕時 會因為武的部分喜歡射鵰三部曲
中年後經過歷練 開始對人性有些認識 反而喜歡末期的幾部
大概4這樣啦!
寫完又手癢想去翻翻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