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rian21201 (brian21201)》之銘言:
: 首先
: 這是小說家唬爛的情節
: 趙雲空城記也是唬爛的
趙雲的不是唬爛的,語出趙雲家傳《雲別傳》,被裴松之拿去引注《三國志》
雖然有史家質疑《雲別傳》的可信度但不算主流意見,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也有引用《雲別傳》的記載
諸葛亮的空城計則是出自八卦,來自一個西晉人郭沖講的,
但是因為陳壽不用,裴松之又把郭沖講的那些事全部臭罵一頓,
被兩個大大打臉後就公認可信度不高了 QQ
: 再者 這其實是合理的情節
: 只是司馬懿不是真的被騙
: 而是故意被騙
: 這是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
: 如果豬哥就這樣被殺了
: 司馬能活多久?
: 狡兔死 走狗烹 是不變的道理
: 豬導也深知 利用了這點
: 邀請司馬出演這齣喜劇
: 司馬懿也陪合演出 放了彼此一條生路
: 這段完全展現出羅貫中的寫作功力
: 將一個杜撰的情節寫的引人入勝 合情合理
: 不愧為中國史上 影響最深的小說之一
純就《演義》來講
首先《演義》沒有這麼多毛
雖然之前有曹魏朝廷中了諸葛亮的離間計
而把司馬懿調職的情節
可以看作一個曹魏朝廷跟司馬懿有摩擦的伏筆
但是空城計一節《演義》並不往所謂各取所需的方向去詮釋
即使是毛宗崗
也只是很得意地說你司馬懿就是怕我大諸葛怕到不行哇哈哈這樣的解釋方式
所以各取所需反而是近年才流行的解釋
是現代讀者喜歡的解釋
那《演義》為什麼不用所謂各取所需的解釋呢
《演義》的作者在描寫這一段的時候
從文字上來看是著重在諸葛亮跟司馬懿彼此的揣摩、猜測對方的心理戰
純粹就眼前「諸葛亮到底有沒有伏兵」此一問題發問
而沒有牽扯其他的情節進來
再者各取所需也有解釋不通的地方
如果兩邊都有不會擊潰蜀漢的默契
那諸葛亮逕行退兵就可以了
不需要擺這一齣戲
司馬懿配合演這一齣戲也沒有任何好處
徒然留一個被對方耍著玩的名聲,回去照樣能找一個「玩寇輕忽」的罪名治他
相對地沒有這齣戲就讓諸葛亮退兵,司馬懿班師回朝也找不到毛病
所以空城計在各取所需這個解釋上反而是一個蛇足
所以有時候現代人不滿足於古老的故事,試圖改編、解構、擴大都是好的
但弄得太複雜,也未必比本來的故事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