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靄儀的名著
金庸小說的男子
金庸小說的女子
金庸小說的情
金庸小說看人生
吳靄儀:金庸.查良鏞 1924-2018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1104/s00005/15412690
49
110
【明報專訊】
查良鏞(金庸)一生兩大成就,一是1955至1970年著作15部膾炙人口的武俠
小
說——「有華人處有金庸」,風靡散居全球各地幾代人;一是1959年創辦了《明報》,在
歷
史關頭主導輿論。
金庸小說的讀者遍及社會各階層,令「金庸」成為神話,亦增強了《明報》在廣大公眾心
目
中的地位,在1967年反抗暴動、在文革狂潮席捲大陸時創辦《明報月刊》立意維護中國文
化
承傳、在中英談判期間發表大量社評投入討論,表達意見,為《明報》贏得「香港知識分
子
的報紙」的美譽。
查先生抱負宏遠。然而無論在小說領域或政治範疇,他的成就都有不能掩蓋的缺陷,而身
後
論功過,也就不是三言兩語或一片歌頌讚揚所能道盡。
我從小愛看武俠小說,金庸小說全部看到爛熟。1982年間與查先生相識也是由此起。當時
查
先生是廉政公署一個社區諮詢委員會的召集人,據他憶述,一次會議上談論盧景文改編自
《
天龍八部》的一齣舞台劇,我發表了一些意見,令查先生詫異為何我對金庸小說那麼熟悉
。
後來,我去了劍橋念法律,寒假回港,他就託董橋約會午飯,表示有意邀請我到明報工作
。
1984年初夏,中英談判接近尾聲,我放下學業告假回港一年,就在明報兼職,中英聯合聲
明
簽署之後返回劍橋,至1986年完成學業回港,全職在明報工作,至1990年辭職。那段日子
,
是《明報》改革的重要時期,更是爭奪香港政治前途風起雲湧的重大階段﹕港府展開代議
政
制改革、民主派政治團體應運而生、北京展開基本法草擬工程,然後八九民運、六四屠城
,
然後1990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基本法——都在這段日子裏發生。我離開明報之後一年,明
報
上市。再過兩年,查先生出售明報給于品海集團。很多我任職時的同事仍留在明報,但除
了
有重大事故,我與明報的接觸已經很少,與查先生亦沒有保持聯絡了。
金庸武俠世界的理想主義
金庸的武俠小說令人迷醉,固然因為情節引人入勝而人物多姿多采,金庸的文筆流暢優美
,
讓讀者如置身現場,但同時金庸小說為懷念及渴慕中國傳統文化的讀者,創造了一個充滿
中
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浪漫理想世界。這個世界充滿英雄俠士,有情有義,為國為民,表達了
中
國人崇高的道德精神。江湖風波險惡,但江湖規矩秩序鮮明;強權武力不是一切,最終邪
不
勝正,縱然在鬥爭過程中不幸犧牲,犧牲也有價值。在戰後流徙的中國人族群中,金庸小
說
大大滿足了不少人超越政治的民族文化認同。
從《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到《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
金
庸小說的理想主義和民族主義是相對清晰而單純的。寫於1963年的《天龍八部》充滿佛家
憐
憫眾生的出世觀,什麼是對國家民族的忠誠,大英雄喬峰的下場提供了希臘悲劇式的答案
。
1967年,文革陰影籠罩下寫成的《笑傲江湖》,查先生承認是一部「政治小說」,但其實
寫
的是權力鬥爭多於政治鬥爭,以東方不敗影射毛澤東、日月神教影射共產黨,並不影響本
書
的性質。《笑傲江湖》基本上仍是一脈相承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真正有道德原則的君
子
如令狐沖,不能改變骯髒的派系權鬥,只能飄然退隱,獨善其身。
真正走向「政治小說」的是《鹿鼎記》。金庸自己的解釋是他要求自己的寫作經常創新,
這
是絕對可信的。英雄俠義寫到盡頭,改變風格改寫歷史諷刺小說,武林百態亦是諷刺對象
,
韋小寶無疑是精采絕倫的創作。後來查先生不住美化這個角色爭取公眾接受,實在令人遺
憾
。《鹿鼎記》是一部大英雄與小流氓的故事,只不過其中的大英雄不是什麼武林大俠而是
「
明君」康熙。書中的大俠縱有高尚情操,都是空添擾攘,無助挽救蒼生苦難,唯有為國為
民
的明君才能令國泰民安,四海昇平。在這個制度之下,小流氓奉承大明君比大俠士反清復
明
更有價值。金庸一反過去風格和宣揚的道德倫理,無怪長期讀者即時激烈反對。要過得20
多
年,社會變化,查先生再三解說,韋小寶終於不但廣為接受,甚至成了香港人的偶像。
其實,骨子裏,《鹿鼎記》仍然是理想主義﹕康熙不無缺陷,但無減他的明君魅力,寄望
「
明君」,也是傳統中國思想的核心理念。
查良鏞的政治是非常現實
金庸的武俠小說是理想主義的,查良鏞的政治則是非常現實。最直接的矛盾是關於民主制
度
。1975年金庸寫成《袁崇煥傳》作為《碧血劍》的補篇,因為袁崇煥才是真正的主角,也
是
民族大英雄。金庸認為袁崇煥被凌遲處死,不是由於崇禎的一時被蒙蔽,而是兩人的性格
衝
突注定如此,而一天沒有民主制度,赤膽忠肝衛國保民的大英雄就一天會有此下場。但《
明
報》的查良鏞極力反對香港實行民主,立場從來沒有改變過。
我記得,當年大陸要在大亞灣建核電廠,查先生指揮《明報》堅决反對,因為威脅香港安
全
。他連連親筆寫社評奮力抨擊設廠計劃,有人問他,假如反對不成功怎麼辦?《明報》豈
非
碰一鼻子灰?查先生即時回應﹕失敗就失敗好了!為香港應要做的就要做,不計成敗。這
不
也是查良鏞精神麼?
不念江湖豪傑 念點破執迷老僧
見盡歷史變遷,查先生對身後褒貶應看得很淡了,然而他在世之日,令我最迷惑的卻是為
何
他那麼在意世俗的認可?無論是否列為「文學」,金庸小說已是並世無雙;無論有沒有名
學
府頒以名譽學位虛銜,他的博學多才已有目共睹;無論有沒有權貴引為知己委以重任,查
良
鏞的地位已不能從歷史抹去。一切歸於沉寂,我想念的不是笑傲江湖的英雄豪傑,而是那
名
看守藏經閣等候點破執迷,超度冤孽的無名老僧。
文//吳靄儀
另外插入吳靄儀在香港金庸追憶會幾個重點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60580
講座中,吳多次談到她心裏的一個大問題:「為何查良鏞,一個成就如此大的人,卻如此
渴
望得到建制的承認?」
吳靄儀所說的「建制」,包括政治權力最高層,也包括學院,例如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的
名
銜;也包括金庸多番改寫小說,不想做一個「說書先生」,希望令武俠小說提升至「有文
學
價值」,大家興高采烈談論小說也不夠,為何要升格成為「金學」?去「研究」?
吳靄儀憶起《天龍八部》少林寺藏經閣內的無名老僧,金庸能寫得出如此高遠的意境,為
何
查良鏞會去追求一些如此庸俗的承認?
「我真係唔明白」,吳靄儀說。
吳靄儀謂,類似的修改,正是她對金庸小說有保留的原因:「作者自己去修改作品,令它
政治正確,是任何時候我們不能接受的事。」
她舉例,就算一個記者,一個評論人,
寫了就寫了,不會刻意去把它改成更切合時代的思維,或改成更切合你想得到的社會地位
令它變得政治正確,「如此作品要適合諾貝爾文學獎,都幾難」。吳靄儀說,文學值得尊
敬
的地方,是不理會現實世界的阻力,他認為是真實的,就寫出來;如此修改,把小說變成
服
務個人的雄心與目標。
「天地本無完體」,吳靄儀借用了《倚天屠龍記》一句。
當然,吳靄儀對查良鏞也不乏讚譽(本文只是筆者偏向選擇令人有更多反思之內容而已),
查
先生確實禮賢下士,聘請了不少文人及知識分子到《明報》工作,而且容許編輯記者激烈
爭
辯,締造了報界少見的文化;有時吳靄儀寫的文章,與查良鏞對着幹,查先生亦不改一字
。
被問到查良鏞的貢獻,吳靄儀說,有二:
第一,他的小說「咁多人睇得咁開心」,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例如她自己,無心上課,但
捧
讀金庸小說,學好中文,也認識了詩詞。「你得益唔該要多謝人,就算果個人唔係好人你
都
要多謝人(眾大笑),更何況佢唔係唔係好人,做人要恩怨分明。」
第二點貢獻,「無論他自己如何背棄自己理想都好,他居然創造了一批好堅持理想的人」
,
查良鏞的《明報》確實聘請了一大批很有理想的編輯隊伍,《明報》待遇不佳,令這批深
受
金庸小說影響的理想主義者流散到其他報章,無心插柳,成為香港報業的中堅分子。
另一個不解之謎,乃鄧小平1981年接見查良鏞,究竟鄧對查說過什麼?
吳靄儀則回應,其實答案已經好清楚。
「有樣嘢,權力的魅力,有些人覺得我接近權力,受到權力的青睞,已經很重要……」吳
靄
儀說:「這是傳統讀書人要青史留名,好普遍的心理,你現在仍然看到有些人,諗嘢幾掂
,
頗有原則,唔知乜嘢特首或特首手下同佢好啲,咁就會行咗過去對面……」
吳靄儀最後總結說:
「查良鏞是一個很複雜的人,很深沉的人,有很多傳統讀書人的因子,若然查良鏞一生對
我
們有什麼啟示,那是在我們的血液裡,有很多對權力的崇拜,對權力的屈服,要青史留名
,
這些『崇高的理想』有時可以用不太光彩的方法達到。」
個人的感想
一,吳靄儀小姐已入英國籍,某一種程度也是很 現實的
二,每年的張紀中拜壽絕對不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