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27910681 (琥珀)》之銘言:
: 會覺得虛擬作品的取材本身就能拿來討論現實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不管角色要不要復仇,
: 那都只是劇情設計的一個方向選擇
: 到底能不能讓讀者接受,是完全取決於故事到底會不會寫。寫得好他的價值觀傳遞就有意
: 義,寫不好讀者就燒書。
: 這些都跟現實的價值觀探討一點毛關係也沒有
其實你這看法真的是錯的。
因為觀眾的口味的確會受整體價值觀的影響,不同時代流行的風格也是不同。
就拿我最近看過的例子來說好了...
阿達一族
阿達一族剛創作出來時是把當時的美國完美家庭形象和價值觀完全顛倒而成的諷刺劇,核
心就是利用他們完全和別人不同的價值觀來進行諷刺。
但最近的阿達一族動畫電影變成了在教導觀眾族群共融的的概念,那就是人人都有所不同
,我們要共融要互相體諒......
所以阿達一族就變成了只是有怪癖的家族而已,什麼顛倒的價值觀全沒了。
很符合現在的主流思想,但己經不是傳統的阿達一族了。
現實的主流思想和價值觀本來就會影響到主流作品的內容,因為你要賺錢就是要做出多數
觀眾喜歡的內容呀!而作品內容也一樣會影響到觀眾的價值觀。
有沒有聽過涵化理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6%B5%E5%8C%96%E7%90%86%E8%AB%96
涵化理論,(英語:Cultivation theory),是喬治·葛本納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
。跟馬基所提出的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是不一樣的。涵化理論主要是研究的是電
視對受眾的長期影響。其主要內容是,在某一特定的人群中,看電視的時間越長,受眾對
於現實的感知越接近電視的內容。由於其既有批判主義的性質又用實證主義的方法,因此
葛本納稱涵化理論是一種「批判的自由-多元主義」。
(中略)
在涵化理論中,電視的敘事性產生兩種現象:回響效果(resonance)和主流效果(
mainstreaming)。回響效果是指當電視內容和閱聽人的真實經驗接近,電視的涵化效果
便愈顯著。主流效果是指對於某特定議題而言,本來應有極為多元化的價值觀,但因為接
觸了一定質量的媒介資訊,而變得與媒介中所呈現的「意見主流」雷同。葛本納提出「電
視的3B」來說明主流化的過程,分別是:blurring, blending and bending,即電視會模
糊由於文化、政治、經濟、地區和階層等產生的不同,並且使人們的態度混同於電視中的
主流意識形態,而且使主流屈服於電視的政治經濟任務及其所服務的體制,即服務於占統
治地位的精英階層。
(下略)
所以拿作品價值觀來討論現實價值觀很正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