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一頁書/《巨大機器人的社會學》:日本戰後誕生的機甲浪漫譚
https://reurl.cc/z8ZAny
主持人/編輯七號、鎮宏
「變形!合體!這就是巨大機器人的浪漫!」說到日本的巨大機器人,許多人第一印象浮
現的可能是所謂的「無敵鐵金剛」——也就是《魔神Z》——的黑鐵身影。機器人為何會
從人類的身軀大小,膨脹成比高樓大廈更雄偉的巨型樣貌?這是從日本戰後所孕育而生的
獨特想像力,源自於崇尚科學力量、自我肉體延伸的追求;從半世紀以來的各種巨大機器
人創作裡,反映出了日本社會的集體意識:人類的力量為何?政治組織的意識形態?女性
位置的缺席與黯淡?又隨著市場潮流的變化、社會意識的轉變,象徵著「科學之鎧」的巨
人們如今又何去何從?
《巨大機器人的社會學》是日本法律文化社出版,由人類學者池田太臣、社會學者小島
伸之等多位學者共同合著,以日本「巨大機器人」概念為主題,追溯戰後以來動漫畫中的
機器人何以不斷巨大化,「力量膨脹」的背景與社會集體意識、科學觀念有哪些互動關聯
。作為一部學術性質、但可讀性極高的工具書,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一)巨大機器
人的定義與由來、(二)巨大機器人的社會學研究、(三)巨大機器人與現實世界。各部
再依照不同領域專長的學者,分別就各自的題目視角切入探討。
人體力量的擴張:巨大機器人的誕生
鍾情於探索「機器人」(ロボット / Robot)的概念與開發,在日本可謂由來已久;不過
從與人類相仿的人形、發展成為龐大身軀的巨人,則是要到戰後才蓬勃萌生。日本的巨大
機器人,首推漫畫家橫山光輝在1956年的代表作《鐵人28號》,在這部作品中,大型機器
人鐵人28號是日軍原本計畫用於太平洋戰爭的巨大兵器,因為戰敗投降而被封印。開發者
金田博士的兒子、也就是本作的主角金田正太郎,得到了鐵人28號的遙控器後,展開一連
串與野心組織爭奪對抗的故事。
值得留意的是,《鐵人28號》已具有明顯的「父子傳承」故事結構,在後續許多巨大機器
人的動漫畫裡都可以看到相似的模式。此外,主角正太郎與鐵人28號的關係,還是透過遙
控器的遠端操作,人與機械保持著一定程度的距離感;直到60年代以後這種人機距離,就
被「駕駛員」的進入徹底翻轉。
崇尚巨大化的機器人,是象徵著人們對於科學力量的信仰,一個可以被人類掌握操控、蘊
含巨大能源與力量的「科學之鎧」。然而娛樂作品的發展潮流,為何不是朝向與普通人類
等身大的類型(例如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藤子不二雄的《哆啦A夢》系列...),
這和60年代的特攝片風潮有所影響,大怪獸與大型超人類的螢幕對決,讓機器人作品的市
場導向更傾向於巨大化的身軀。
1972年,漫畫家永井豪的驚世之作《魔神Z》——也就是台灣所熟知的「無敵鐵金剛」—
—奠定了巨大機器人堅不可摧的歷史定義。主角兜甲兒(台灣在戒嚴時期的反宣揚日本文
化政策下,將名字譯為「柯國隆」),搭乘指揮艇進入到機器人的頭部進行操縱駕駛,是
日本巨大機器人概念的發展里程碑;科學之鎧不再只是遠端操作的兵器,而是需要人類肉
身的進入融合,成為「人類自我身體能力的擴張延伸」。
從70年代以後,日本電視動畫猛爆性地出現各種巨大機器人作品,出自永井豪之手的系列
以外,各類「變形」、「合體」、又結合特攝元素的機器人們,朝著更巨大雄偉、更強硬
威猛的陽剛路線大步邁進,故事舞台也從地球一路發展到宇宙銀河。然而滿足的少年與男
性情懷的同時,巨大機器人作品裡的「女性」卻似乎反映著與社會相同的結構,她們多半
只能扮演輔助角色、博士的女兒或主角的青梅竹馬,即便能夠親自駕駛機器人,造型也多
是強化性別象徵的類型。
從正邪對抗到複雜的政治心理
巨大機器人故事裡最常見的結構,就是界線清楚分明的正邪二元模式,偶有穿插邪惡勢力
棄暗投明,或是正邪雙方彼此互有敬意、帶有典型日本「惡人美學」的設計。扮演敵人組
織的,常見專制統治的「帝國」、「王國」、或是某邪惡博士與強人的獨裁率領;主角方
多半由機器人為中心的科學組織或民間團體,之中「日本政府」的身影反而並不強烈。在
架空的世界觀裡,許多設計也是將政治組織簡化或模糊化;但到了1979年,富野由悠季的
《鋼彈》系列則走向截然不同的路線,探討複雜的政治與戰爭問題。
時至今日,《鋼彈》依然是獨樹一格的巨大機器人系列,故事中主角的敵人不再是「邪惡
帝國」或「宇宙怪獸」,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政治對抗,不同政治制度的傾軋角力,以
人形兵器機動戰士所演繹的現實劇。《巨大機器人的社會學》指出,類型作品從身體能力
的擴張,以演進成為探討主角自我個人的成長;即便較「經典」的熱血巨大機器人創作仍
然在80、90年代有著興盛發展,但人物角色更複雜的心理描寫、甚至悲劇色彩的故事,多
半已是日本巨大機器人不可或缺的內容。
另外涉及到政治,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超電磁機器 Voltes V》(超電磁マシーン ボ
ルテスV,台灣或譯為「波羅五號」)。這部動畫不僅日本受到歡迎,海外如台灣、菲律
賓也頗具影響力,而在菲律賓還發展成與線是獨裁政治對抗的文化力量。
波羅五號1978年開始在菲律賓放映,推出後最高收視率高達58%,成為當時社會現象級的
流行動畫。不過和任何獨裁政治國家一樣,當時在馬可仕家族政權統治下,保守的社會氛
圍大力批判這部「血腥暴力」的日本機器人動畫,更別說戰後的反日情結、以及波羅五號
手持刀劍武器所聯想到的日軍。
波羅五號的故事是和推翻帝國貴族有關,當中還有主角其實是外星貴族、在地球出生長大
的身世探索。這樣的題材,或許讓心虛的獨裁者惴惴不安,沒有想到1979年波羅五號在菲
律賓的放映即將邁入精彩大結局時,馬可仕一聲令下以「過度暴力」、「對兒童有害」為
由,禁止播映波羅五號。這個決定引起當時社會相當程度的不滿,雖然距離馬可仕被推翻
的1986年還有一段時間,但許多社會輿論都會指出,波羅五號在相當程度上,扮演了打倒
馬可仕政權的心理力量。直到現今,波羅五號依然是在菲律賓動漫娛樂中極為重要的作品
,相關二次創作、主題曲的歷久不衰,都是菲律賓的集體記憶。
神還是惡魔?巨大機器人的宗教性
「這究竟是神的力量,還是惡魔的力量?」永井豪的無敵鐵金剛系列,正確來說「魔神Z
」系列的特色之一,除了血腥暴力的成人風格外,反覆提問「巨大機器人的力量」困惑,
其實是相當具有宗教與哲學信仰的疑問。巨大機器人題材具有多少宗教性?從70年代作品
以降的作品名稱統計中,可以發現最常出現的字眼就是「神」和「魔」(魔神Z系列、傳
說巨神、超獸機神、魔動王、雷神王...族繁不及備載),雖然未必直接和宗教題材有關
,但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崇拜神明、不可知的偉大(甚至毀滅)力量,而對於這種力量的
追求、畏怖與困惑,和人類對信仰的思索有著相似的路徑。
在巨大機器人底下轉化探討更深的心靈層次、信仰問題,在日本從昭和邁入平成、以及接
連的泡沫崩壞後似乎更為顯著。90年的堪稱平成代表作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其廣泛延
伸的各種學術和社會討論,或許正是日本社會心靈樣貌的代表之一。
日本玩具設計師餘家英昭、同時也是《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系列的設計之父,
曾如此分別比較美國機器人與日本機器人兩種類性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
美國動漫裡的超級英雄強調個體的力量、膨大發達的肌肉,是人類自身能力的強化,以及
家庭中「強大的父親」的投影,機器人與巨大機器人鮮少出現成為主角。日本則將機器人
設計成自我的延伸,機器人本身是強大的存在(相對於此,自我則是弱小的),機器人可
以是由自己進入操控、也可以是主角的朋友與夥伴。美國與日本在這方面,有著相異的觀
念、和不同的動漫文化發展。
不過現實的是,儘管巨大機器人題材,在日本三度出現過所謂的「巨大機器人風潮」,影
響了實體玩具模型、電玩遊戲的蓬勃發展,但邁入2000年代之後,作品數量不若以往,已
成為越來越小眾的類型作品。
巨大機器人是否已經走到了銀河的終焉之地?《巨大機器人的社會學》一書試圖提問:這
個從戰後日本所孕育出的想像力,到底何去何從?可惜的是,或正如日本社會當下的迷茫
類似,這個大哉問似乎沒有清晰的解答;手中的超級機器人設計藍圖,除了反覆向經典致
敬的復古外,未來到底還能呈現何種面貌?
《巨大ロボットの社会学: 戦後日本が生んだ想像力のゆくえ》
作者:池田太臣、木村至聖、小島伸之 等編著
出版社:法律文化社
出版日期: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