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斷限很長,可以從5世紀末跨到15世紀初將近1000年,
每個時段的人口發展都不太一樣。
5到6世紀是古典時期到中世紀的過渡期,
由於羅馬帝國崩潰+蠻族入侵+瘟疫,整個歐洲的城鎮人口都在大幅衰退,
羅馬在5世紀初尚有50萬人口,到5世紀末時剩不到3萬,
得等到文藝復興時期才恢復到六位數字。
6到10世紀為中世紀早期,俗稱黑暗時代,
在瘟疫和蠻族仍然三不五時光顧的情況下,歐洲的人口成長相當緩慢,
只有法蘭西地區的情況稍好一些,但當時的巴黎人口也只有兩萬出頭,
絕大多數歐洲人都散居在農村中,人口超過一萬的城鎮屈指可數。
君士坦丁堡在10世紀擁有約30萬人口,稱得上基督教世界第一大城,
但歐洲當時的第一大城市可能大部分人都想不到:哥多華(Cordova);
作為穆斯林在伊比利半島上的首府,哥多華在10世紀的人口多達40萬人,
然而這座城市最終衰敗於穆斯林的內鬥與西班牙人的征服,
淪為不重要的二線城鎮,20世紀後雖然稍有復甦,現在也只有30餘萬居民。
11世紀時,歐洲的人口出現明顯的大幅增長,
主要原因包括氣候變暖、農業技術突破、蠻族不再劫掠等,
西歐各地的人口在11世紀初至13世紀末幾乎增加了一倍,總數也超過一億;
城市的人口也在這個時期迅速增加,巴黎突破30萬,威尼斯近20萬,熱內亞也有10萬。
不過人口成長到13世紀末已碰到瓶頸,城鎮過於壅擠,農村糧食產量無法再提升,
接著黑死病來襲,城市人口再度暴跌,但這次不到一個世紀就恢復到原先水準,
中世紀也在15世紀初告一段落。
歐洲的城鎮布局和傳統中國的不太一樣,日本的情況或許比較接近歐洲的模式。
傳統中國的城市以城牆包圍整個居住區,城牆內除了政府機關外,
工商業及住宅區,甚至部分農田都被包在城內,因此人口顯得特別多。
大型城市會因應人口擴張而築起多層城牆,小型城鎮至少會有一層城牆,
城牆同時象徵中央政府官僚的控制能力,縣城以下的農村多半不會擁有城牆,
這些地方得仰賴當地的仕紳進行間接管理。
歐洲中世紀的城鎮主要以城堡為核心,只有一小塊由城牆包圍的地區,
城內只有軍營、馬廄、修道院、兵工廠等等的建築,
農民全都居住在城堡周圍的農村,比較有錢的領主才有辦法外插箭塔或木牆。
遇到外敵入侵時,農民可以躲進城牆避難,但這樣會消耗太多存糧,
因此多數居民會散到森林躲著,久了就變成法外之徒,
反正敵人規模通常不大,城堡圍不下來隨便搶劫放火就會走了。
另外,石造城堡要到中世紀晚期才普及,早期只有主要城市才有財力挖石頭蓋城堡,
其他地方多半是以木造堡壘或高塔當作城鎮防禦核心,城防也是夯土加木牆和護城河,
只要幾隻劍勇開著衝撞車就可以拆了。
※ 引述《killeryuan (龍鳥)》之銘言:
: 中國封建時期(周朝以前),基本上也算是某種城邦聚合體
: 地圖大概像這樣
: 蠻族 子爵城
: | 犀牛
: 蠻族 蠻族 ∣
: 侯爵城 老虎
: 蠻族 ∣ 鱷魚 大象
: ∣
: 伯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