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odo1346 (尋雲者)》之銘言:
: 你仔細看看高中學的東西, 根本就是一場殘酷的天賦競爭
: 就像"乒乓"裡面的劇情
: 有天賦的人,打不贏努力的人
: 努力的人,打不贏既有天賦有努力的人
: 有天賦又努力的人, 打不贏比他更有天賦更努力的人
我們認真一下
國文這科目我沒下過啥功夫,我就講一下英文數學物理化學
英文:
我這科上高中前只有讀過 國立編譯館 的課本。
所以剛上建中的時候,真的很慘,加上建中用的英語輔助教材是空英。
當時候空英一篇文章,文章中7成以上的句子我都有看不懂的單字。
我最訝異的是,同學為什麼認識的單字片語這麼多?
問他們,理由都不外乎:以前國中有上過OOXX補充教材
段考的時候班上同學很容易地就能考超過80,我怎麼考就6x。
而且空英讓我覺得不舒服的是,我現在文章讀過去,過了幾個星期,
同樣的單字出現我又不會了,是在讀個鳥?
後來好險有找到三民書局那套單字書,一天一小時認真讀一個unit
兩年過後(也就是升上高三的暑假前),會背到7000單裡面不只是單字片語(甚至例句),
連單字在書本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都會記得。
這樣子就不用擔心英文考不好了。畢竟整張考卷你不認識的詞彙實在很少
後來考試的結果是:我學測英文和指考英文選擇題一題都沒有寫錯。
這也沒啥好炫的,做得到的人很多,但我想表達的是這其實就是下苦功
我有同學曾問我:arrenwu 你為什麼那麼喜歡讀英文?
奇怪 我什麼時候喜歡讀英文了?
數學、物理、化學:
基本上物質科學差不多,有些人可能天賦異稟,一下子進入狀況。
人類思考這類科學問題其實是有個大方向的,
可以參考 George Polya 的 怎樣解題
Lin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w_to_Solve_It
這其中,大部分人做得最爛的是 解完問題之後的回顧
很多人總覺得問題解出來之後就沒事了。實際上這時候還沒完。
你要把這問題跟你以前學過的東西進行連結,去了解你到底「缺了什麼」所以解不出來。
為什麼別人想得出來?他看到了什麼?以前有看過什麼跟這問題類似的過程嗎?等等等
科學的學習過程就是了解世界樣貌的過程。
你如果沒有去透過這些習題去增加自己對世界樣貌的理解,
那這些科目就會變成「很吃天分」的科目了
舉個例子,為什麼會有 動能 = mV^2/2 這個物理量?
你本來只會 F=ma 這種連你爸媽都懂得東西,怎麼會突然冒出這個物理量?
這沒有標準答案,但你的理由如果是 課本就這樣教我解問題,
那就表示你這邊有東西是你「強迫自己接受」。
你的系統中這種強迫自己接受的東西越多,這些科目就「越吃天分」
另外一個我覺得更常見的例子是化學 原子軌域 章節。
以前我是有個因緣際會去試聽某個物理補習班的老師進行視聽課程在講這段。
通常在這個階段,一般學生對電子的模型就是 行星繞日模型
因為湯木森打出一顆一顆帶負電的東西。很ok
這時候老師突然說「電子的位置是以機率的形式分布在軌域裡面」。
我當下聽不太懂這在講三小
後來課間休息的時候,我去問老師這啥意思,
老師說,就是你就算知道電子當下的位置和速度,你也不知道他下一刻在哪裡
我問老師:你生活中有看過這種東西?
老師回:沒有,這是微觀世界才有的
我:那你怎麼知道電子是這樣?你有用眼睛看到?還是你做了啥實驗讓相信這模型?
那老師就超不爽的XDDDD
結果這老師對於電子物理模型的理解跟相信Seafood的人沒兩樣,人家怎麼講,他就怎麼講
而如果這種精神沒有變,那物質科學就會變得「很吃天分」
但只要看待問題的精神正常,高中數學物理化學並不吃啥天分,慢慢練就會了。
那些什麼怪物的,他們最多也只能跟你一樣考100而已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