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說過,中華的文化是一種「名教」
名教的意思,就是看文字望文生義,而不求實質內容的甚解
首先我定義一下為什麼我說「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軍師」「是中華文人戲曲小說的妄想」
現在你對軍師的想像,就是「參謀總長」
是組織的 NO.2 ,甚至是 No.1
他是「策略的制定者」「計畫的決策者」
實際上根本沒有這回事,這根本不是古代人類組織的決策產生方式
制定策略的人是要「負責任」的
沒有一個領導者會聽一個書生的計畫,然後聽命實行
下面沒有人會服從你
也就是說,三國演義裡孔明出山之時,叫張飛去埋伏哪裡,趙雲埋伏哪裡
劉備完全信任他,而且發信物,說不服者斬
這就是一個軍師形象在中華文化裡的典型,但是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妄想
重點有二:
(1) 所有的策略都是領導者自己做的,不可能有個叫「軍師」的人做策略
(2) 幕僚團是一個「團」,沒有所謂「單人」的總智囊
領導者形成策略的過程,是綜合所有幕僚長的意見與情報,再做決斷
以劉備集團來說,劉備在世時,麋竺陳登以下省略一堆人都是他的幕僚長
原po問說軍師是誰
沒有這種職位,沒有這種人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文化妄想
1. 三國演義是不得志的文人寫的,他沒有真正領導過組織
整個組織決策的過程都是他的妄想與自我滿足
文人自己沒幾兩重,想要權力,幻想一個會完全聽命他、信任他,
把權力交給他的主公
所以三國演義在文人圈才這麼紅,他根本上是書生千千代代的妄想自我意淫小說
把自己看得太重,團隊看得太輕
幕僚團是集體分工的
組織的成敗主要是看領導者的
根本沒有什麼神算鬼謀的軍師國師
2. 三國演義軍師妄想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常見於政治界,和一些比較未開化、非現代化的組織裡
人人想當「國師」就是三國演義軍師文化的影響來的
「軍師」的文化不只出現在三國演義,也出現在包青天為首的「師爺」裡
文人很愛妄想自己無所不知,神算鬼謀
這個狀況兩岸都有,所以一堆「國師」
封你個「國策顧問」會高潮爽翻天
實際上跟白痴差不多 = =
但你如果和日本的高層交流過,會發現日本完全是團戰的現代幕僚組織
他們是幕僚團,沒有什麼洨軍師
台灣是未開化的後進文明,你看很多政治新聞都說什麼「操盤手」是誰
「操盤手」就是「軍師」
就是一種妄想
根本沒有人能操盤這個世界 = = 大家都是邊打邊戰
策略製作的過程也是普魯士參謀本部式的巨大工程
根本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完成的
所以說,你google斷簡殘編裡,看到有一個官名叫軍師
就說:啊哈哈哈!明明就有軍師
第一,那個名字真的重要嗎?根本不重要
第二,你還是受到戲曲小說的過度影響,不求甚解
今天心情比較好,不尻太大力,須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戲劇小說和文創作品不要看太多,切忌不要從這些東西理解真實世界
※ 引述《wizardfizban (瘋法師)》之銘言: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B%8D%E5%B8%AB
: 起始於兩漢交替時期(即新朝末年,東漢初年),軍師在當時相當於幕僚,為將領出
: 謀劃策,政局安穩後即廢止。
: 東漢末期,天下大亂,軍師一職再度出現,此一時期,軍師之權相當於將軍,如:軍
: 師中郎將、軍師將軍等職。諸如盧植、蔡瑁、李典、諸葛亮等,皆曾擔任過此類職務。
: 在當時,於曹操軍中,亦設有軍師祭酒、中軍師等職,主要擔當曹操之幕僚、策士,
: 如:
: 陳琳、荀攸、郭嘉等人。曹魏建國後,設有大將軍軍師一職,主要為督軍之職。如:
: 司馬懿與漢軍交戰之時,朝廷即派辛毗為大將軍軍師前往督軍。
: 兩晉時期,「軍師」一詞為避諱景帝司馬師之「師」字,而更名為「軍司」,職責同
: 曹魏,主要為督軍。
: ====
: 這個好經典....
: 難得看到文章的第三句就打臉前二句的寫法。
: 還有軍師就是幕僚呀!而且還是官名。 XD
: 最後現在有些流傳下來的東西其實本來是官名,像貂蟬是漢代宮中管帽子衣服的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