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說各種資源上的差距,首先日本海軍的建軍方向從事後來看就有很多錯誤
驅逐艦全部都是以高速魚雷戰為目標,就是為了在艦隊決戰時在外圍由巡洋艦帶領發動第
一波攻勢
再由戰艦砲擊贏下海戰
這種模式雖然的確讓日軍在瓜島海戰中贏了幾次,但終究對戰爭大局沒什麼影響
而海軍航空兵則是我們所看到的另一個表象
…
事實上,日軍最大的問題還是他極弱的反潛能力
前面提到,日本以艦隊決戰為目標打造了很多驅逐艦
然而這些艦艇為了搭載大量魚雷,犧牲了很多反潛武器的空間
而日本自製的聲納也表現不佳
相較於當時的同盟國面對德軍深海狼群時打造了大量由商船改建的護航航空母艦,以及成
本低廉且慢速的護航驅逐艦
日本的驅逐艦不僅數量少,難以反潛,跟在速度慢的商船團旁也是大材小用
這導致了自東南亞的核心補給線(石油橡膠),在1944年後雖然生產地並未淪陷(美軍打
跳島戰術)。
但物資依舊運不到本土,便是因為商船船團在途中會遭到美軍潛艇的大量獵殺,而日軍以
艦隊戰為主打造的驅逐艦,不僅對潛艇威脅低,且容易因跟在商船團旁而更容易遭到擊沈
。
日本陸軍在1944發動的大陸打通作戰,便是想要將中國沿海省份徹底控制,以建立陸上補
給線。
便是意識到了海上補給線的問題
海軍則是終於放棄建造攜帶魚雷的驅逐艦,在戰爭末期大量建造成本低廉的松型驅逐艦
…
若是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維基查查日本海軍船艦是如何被擊沈的
你會發現潛艇真的佔了很大一部分
更別提那些沒被紀錄的商船們了
…
不過就算日本有完整的反潛體系,他們還是很難贏下這場戰爭,畢竟當時的美國工業能力
實在太過強大
補給線被美軍掐斷不過是加快了戰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