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neezingBear (噴嚏熊)》之銘言:
: 如題
: 不管是遊戲還是漫畫
: 都有人想把台灣要素為故事主軸
: 也不是說不行
: 但把台灣當成要素之一
: 融入創作
: 觀看受眾反應來試水溫
: 這樣會不會比較好
: 畢竟漫畫遊戲等創作
: 大家還是習慣歐美文化背景
: 就連日本的動畫遊戲紅到國外的
: 也沒幾個以傳統日本文化為主的
: 你把日文名字和用筷子吃飯的地方改掉
: 當成其他地方發生的故事
: 幾乎也都說得通
其實不論故事的「要素」主軸如何,「好看」還是最重要的,只要好看,這個要素就能成為這部作品絕妙的輔助,甚至作為推廣,反之亦然。
比如我高中時看那個什麼「艋舺」的,以爽片來說故事當然不差,但是開頭一段口段主角口白談艋舺歷史(什麼Bangka之類)就很硬要,馬的垃圾8+9是懂什麼東西,那種尷尬癌至今未癒。
拿日本來說,一個例子是「Steins;Gate」,這部作品全部都以東京作為要素場景,尤其側重秋葉原一地,但是這部作品的「要素場景」與「劇情」之間的分寸拿捏就很到位,劇情是從名為要素的土壤中,如同一朵花一般開展出來,完全不會執著在原先的場景中;因此既能夠讓劇情無上限的發揮,但又讓讀者對這座城市有無限的遐想。
我個人覺得日本很多作品的厲害之處在這個地方,例如像是上低音號那樣的作品,甚至幾乎已經跟本地、乃至本地文化沒有任何瓜葛,但是仔細看後面的Ending Roll就能發現,許多都有地方政府、團體、組織、企業等合作,包括SG,而且成功地在不拘泥於一定要強調本地的情況下,依然吸引無數人想去做的「聖地巡禮」。
這就讓我想到當年那個「少年Pi的奇幻漂流」,當年還有些人講說「怎麼在台中取景看不到台中的東西啊」;結果人家李安站在小金人的舞台上讓全世界的電影業知道台灣,這些人算什麼咖?
更極端的例子可能是Fate,他的背景完全是架空的,只是有些元素參考現實的場景而已,結果神戶那座大橋,幾乎就成了日本數一數二廣為人知的橋樑之一。
我個人覺得,日本那種在要素與劇情之間完美拿捏的例子,最為值得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