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野秀明早期的TV版作品,如果硬要說缺陷的話。
那就是他太急於想把他知道的東西塞進作品裡,但從觀眾角度來看,
表達方式有改良的空間。隨便舉個例子:
你知道為何古希臘人那麼喜歡看戲劇,特別是悲劇呢?
因為這就跟你看動畫一樣,在看到你喜歡的角色死去時,
比如說無限列車中猗窩座成功逃離後,炭次郎在那邊吠:
不要逃啊,卑鄙的傢伙,大哥沒有輸,他戰鬥到最後,守護到了最後。你才輸了啦
由於你在觀看的瞬間已經代入煉獄與炭次郎的情緒,而對這兩人的苦難
感到感同身受的同情。你才會覺得這一幕很好看。甚至想要繼續在網路看他人反應
來尋求認同這種好看的感覺。
也就是說,如果從哲學角度來看,你唯有先拋棄"你"的個體意識,讓你融入
"看無限列車"後覺得好看。而當你看完之後,你就會發現:人的"自我"存在
其實只是一個你和他人比較後所想像的幻覺,人可以用消除個體界線的方式存在,
就像你看動畫並沉醉其中認為它是神作一樣。
這個思維又形成了後來希臘的酒神節、義大利的嘉年華會(Carnival)
在這些節日中,你可以暫時丟棄你的工作、社會角色、你可以暫時不用管你是誰。
只要盡情的享樂就好。感受人跟人之間各種界線消除後純粹的快樂狀態。
打破人與人之間的界線。有沒有覺得跟AT力場與人類補完計畫很像?
因為這些東西很有可能就是庵野所提取的概念原型。也就是:
你是誰?你要怎麼知道你是誰?而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區別,那就是樂土了嗎?
庵野本來應該是想講這些東西,但在福音戰士的鋪陳比例實在差太多,
碇真嗣花了整整20多集服從著老爸與拿夫,來滿足眾人對他的期望。
你叫他搭乘福音戰士,他服從了。
你叫他殺了第一個了解真嗣的朋友,他最後也殺了。
如果按照尼采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寓言,真嗣就一直是個
服從任何要求的駱駝而已,那些強制必須接受的各種設定,包括殺使徒
搭乘福音戰士並承受各種風險,他完全都不會質疑,也不想質疑而去履行。
但他的內在是很空無的,結果就是他不斷背著眾人期望而奔向荒漠。
如果這頭駱駝沒有體認到這種無條件扮演,企圖滿足他人期望的"自己"
其實非常荒謬,他必須質疑並抗爭這些要求後,他才能獲得"自由"與尋找他自己
也就是尋求自己的自我認同,不然他遲早會陷入對自己的強烈厭惡。
等著他的就是陷入憂鬱症的未來。而這第一步就是要先學會照顧好自己。
也就是26話的英文標題:Take care of yourself.
才會變成像這種宛如公案的精神拷問:
https://youtu.be/-TISVubPMeM
雖然這一話相對於整部作品來說,他的表現相當地突兀而且似乎沒有必要。
但如果考量"這是真嗣的人生",那真嗣到底有沒有在這一話想通反而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事實上就算我們把"真嗣"去掉,把你代入到主詞,這句話也是可以成立的。
因為即使到了現在,也有許多人不了解你自己的價值並不是滿足他人的"你應做什麼"
而是你自發地講"你要做什麼"。
碇真嗣乍看很笨拙,直到了26集的最後5分鐘才想通並獲得掌聲鼓勵。
但這其實並不容易,有的人可能要花7~8年後,才能從25集走到26集而想通。
然而真的有必要做到那麼意識流連續弄2集靈魂拷問嗎?
我個人認為是不用做到這種程度啦,反例就:
https://youtu.be/UiFCsIg33QU?t=18
天元突破的西蒙也大約鋪了3集來描述他想扮演大哥角色但怎麼努力都還是當不好,
最後終於想通了"大哥已經死了,我就是我。我就是挖洞的西蒙"
其實這種平舖直述的表現也不會很差,也不會讓觀眾感到黑人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