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reative-comic.tw/zh/special_topics/427
從《沉默的艦隊》到《空母伊吹》 ──軍事漫畫大師川口開治專訪
瞄準!軍事漫 2023-05-09 張詠翔
日本軍事漫畫大師川口開治三十年來創作了《沉默的艦隊》、《次元艦隊》、《空母伊吹》
等作品,以當代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為主題,探討理念的衝撞與戰爭的終結,在臺灣十分受到
軍事迷的注目。此次CCC編輯部特別約訪到川口老師,向老師請教關於軍事漫畫的創作方針
,以及如何進行取材與發想。
川口開治老師創作過許多膾炙人口的軍事漫畫,成為不少中青世代認識自衛隊的入門讀物。
一、 在《沉默的艦隊》推出之前,老師曾經繪製過各類多樣性主題的漫畫,而《沉默的
艦隊》可說是將老師的形象塑造成軍事漫畫家(至少就海外讀者的印象而言)的驚世之作,
請問當初是什麼契機讓老師投入軍事主題,且還是以取材難度較高的潛艦作為主軸進行創作
?
川口:在我出道成為漫畫家後,曾畫過關於麻將、賭博、黑社會等題材的故事。1988年推出
《沉默的艦隊》之前,我正在《Morning雜誌》上連載以演藝圈為主題的作品。當連載即將
結束,正構思下一部漫畫要畫些什麼時,便與編輯聊到有關潛艦的話題,想說這樣的主題畫
起來應該會很有趣。
我以前就很喜歡潛艦題材的作品,包括描寫同盟國驅逐艦與德國U艇對戰的美國電影《海底
喋血戰》(The Enemy Below,1957年)、德國的U艇電影《從海底出擊》(Das Boot,1981年)
等,尤其是後者,將潛艦作戰的辛勞描繪得淋漓盡致。看了這部電影後,就覺得潛艦的戰鬥
相當吸引人,雙方艦長一對一的鬥智,如果畫成漫畫應該會很有張力。當我完成構思,並與
編輯討論後,便決定以潛艦作為下一部作品的主題。
然而,正準備開始連載時,1988年7月卻發生了海上自衛隊的灘潮號潛艦撞沉海釣船的海難
事故,使得大眾的目光都聚焦到海自與潛艦的話題。漫畫連載因此暫時保留,等過了兩個月
事情稍告一段落之後,才正式開始連載《沉默的艦隊》,以免太過刺激社會。
我開始畫了之後才發現,在《沉默的艦隊》之前,還幾乎沒有以自衛隊作為主題的漫畫呢。
川口開治老師大方地分享最新連載作品《空母伊吹GREAT GAME》的原稿繪製過程。
二、 即便是在資訊流通較為發達的今日,有關潛艦操作的各種細節多半仍屬機密,《沉
默的艦隊》連載時也不像現在有「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鐵鯨魚館)」那樣可以參考潛艦實物
的設施,請問當時老師主要是參考哪些媒材,建構出足以引人入勝的戰鬥情境?
川口:當時主要是參考市售資料,包括軍事雜誌、小說、電影、戰時紀錄片等,其實已經足
夠充裕,至於剩下的就只能靠想像力了。在《沉默的艦隊》情節中,曾出現「大和號」潛艦
取90度仰角在海中呈現直立狀態的場景。我曾在訪問前海自潛艦艦長時,提過潛艦到底有沒
有辦法做出這種動作。他沉默了一會兒,說潛艦在設計上並沒有考量到要做出這種動作,因
此自己也沒試過,對於沒有實際體驗的假設性問題,沒辦法提供具體回答,因此我就只好發
揮想像力來畫了。
《沉默的艦隊》中,「大和號」潛艦作出在海中90度直立的動作,非常有故事張力,但也讓
不少軍事迷議論紛紛。
翻攝自《沉默的艦隊》第七集。c Kaiji Kawaguchi / KODANSHA
三、繼《沉默的艦隊》之後,《次元艦隊》轉而挑戰最新型護衛艦穿越時空到太平洋戰場的
故事。太平洋戰爭不僅參考資料豐富,研究者也很多,對創作而言是否更具挑戰性?創作團
隊中有像柳一曹那樣號稱太平洋戰爭活字典的人物存在嗎?
川口:我出生於戰爭結束後不久的1948年,父執輩的青春時代正好經歷了戰爭時期,但很多
大人都對戰時的事情多有避諱,不太多說。自己與朋友的父母輩在戰時應該都有各種不同的
經歷與體驗,但我是在懂事之後,才自己查閱資料,得知戰爭期間發生的許多事情,也因此
開始對戰史產生興趣,造就想畫《次元艦隊》的遠因。
開始連載《次元艦隊》的時候,我已經快50歲了,當時很多20幾歲的年輕讀者大多已不太了
解戰爭時代的事情,我想把他們的眼光直接放進戰爭時代,看看會激盪出怎樣的火花,因此
便以最新型神盾艦穿越至太平洋戰爭的假想戰記形式來構思作品。讓現代化的神盾艦直接出
現在戰艦「大和號」面前,看年輕一輩的自衛隊員們如何面對這樣的衝擊,這對軍事迷來說
應該是很有魅力的題材。
《次元艦隊》的經典開場,現代神盾艦穿越到1942年的中途島海戰,雲霧中迎面而來的戰艦
大和相當有震撼力。
翻攝自《次元艦隊》第一集。c Kaiji Kawaguchi / KODANSHA
自衛隊跟舊日本軍不一樣,與美軍是同盟關係,但帝國海軍在戰爭時期則是與美軍為敵,夾
在兩者之間,總會有不得不戰的時候,對於創作劇情來說是相當有趣的。遭遇各種狀況時,
該如何克服、如何解決,碰到必須應戰、必須自我防衛,與自我認同發生衝突時該如何處置
,都是構成劇情有趣的要素。這跟《沉默的艦隊》潛艦對決不一樣,水面艦之間的戰鬥也能
形成不同的張力。
至於穿越的時間點之所以會挑選中途島海戰,是因為中途島海戰令人印象最為深刻。這場戰
役之所以會打輸,是導因於日本人、日本海軍所具有的各種要素加總起來形成弱點,最後造
成無可避免的結果。就編劇來說,如何在陷入劣勢之後挽回局面,故事會比較有發展性,挑
在這個時間點出現一艘神盾艦,便能演繹出很多具可看性的情節。
太平洋戰爭的資料相當豐富,且製作團隊中還真的有位像柳一曹那樣的軍宅活字典,負責監
修各種設定,並在史實考證上提供許多建議,這個角色包括外型,都是參考他創作出來的。
四、到了《空母伊吹》,不僅劇情設定更貼近寫實情況,各種影像等資料取得來源也變得越
來越豐富,讀者對於作畫細膩度的要求也越變越大,請問老師的團隊中有專門的助手在負責
這方面的輔助嗎?
川口:在創作《空母伊吹》之前,我曾畫過一部描述幕末時期戊辰戰爭的作品《兵馬之旗》
,當時是跟我的小學同學惠谷治合作,一起討論軍事劇情。惠谷君就讀早稻田大學時是探險
社的社長,去過很多地方探險,畢業後則經歷許多戰地採訪,是個資深的軍事記者。同學會
時我常與他聊,後來要在《Big comic》雜誌上連載《兵馬之旗》時,他表示有興趣參與,
我們便在這部作品上一起合力創作。
《兵馬之旗》完結後,我們仍想繼續合作,這次便挑上惠谷君擅長的自衛隊題材,催生了《
空母伊吹》。記得當時是一邊喝酒,一邊聊天,便漸漸形成這個主題。至於現實中自衛隊要
把直升機護衛艦改成實質上的航空母艦,已經是故事成形之後的事情了,當消息傳出之後,
我們也都嚇了一跳。
至於作畫方面,《次元艦隊》的時候助手最多,有8人在幫忙畫。現在則因工作減量,只有3
名助手,不過他們都是軍武宅,各種細節都會查清楚資料之後才畫,因此可以安心交給他們
。現在這個時代資料取得容易,卻反而加大作畫難度,就連要畫個海岸線地形,都得上網比
對衛星地圖以及實景照片,才不會被挑毛病。我在打草稿時著重的是畫面的視覺魄力,但助
手們總會依據實際資料提出修正建議。
團隊中最資深的助手已經跟我40幾年了,從《沉默的艦隊》之前就一直合作。他對武器特別
了解。要畫新武器的時候,馬上就會去買模型,看著模型照著畫。當我畫完分鏡草稿後,會
與編輯和助手討論,對於作品中常出現的軍用術語、口令等,編輯都會給予修正建議。修正
稿完成後,我會為人物上墨線,其他武器之類的精描則是交給助手們負責。
川口老師的工作室中,充滿了許多參考用書。
五、《次元艦隊》中的「未來號」神盾艦在構型設計是以當時的「金剛型」作改良,加上了
直升機庫,而連載開始過後幾年便出現了構造類似的「愛宕型」。至於「出雲型」直升機護
衛艦決定要改裝成為可供F-35B戰機起降運用的實質航空母艦,也是在《空母伊吹》推出之
後的事情,請問老師對於作品中出現的武器達成某種程度上的預言,有什麼想法?
川口:創作時會做一些預想,尤其惠谷君對這方面很了解,能就目前軍事情勢進行預判,並
推估自衛隊將來應該會需要何種武器。但這也頂多是靠想像將之設計成型,因此會與實際情
況不同。像《空母伊吹》中 「伊吹號」的飛行甲板滑跳台也是想像中的設計,沒想到現實
會是那樣改造 (註)。
註:由於出雲型的飛行甲板長度已足夠F-35B執行短場起飛,因此現實中的改造法是在飛行
甲板加上耐熱塗層(「出雲號」已完成此階段改造且驗證F-35B起降),並將艦艏整個切斷
替換,將飛行甲板前端平面形狀由梯形修改成四方形,以擴大可用面積。(「加賀號」正在
執行此項改造)並未如漫畫般加裝滑跳台。
現實中「出雲號」完成可供F-35B起降的第一階段改造後之樣貌。(圖:海上自衛隊)
上圖:《空母伊吹》中「伊吹號」的飛行甲板滑跳台。翻攝自《空母伊吹》第一集。
下圖:伊吹號的模型。「1/700 DDV192空母いぶき」(株式會社TAMIYA製)
之前《沉默的艦隊》與《次元艦隊》的空想要素比較多,創作性也比較強,藉此吸引讀者。
《沉默的艦隊》是核動力潛艦「大和號」自稱獨立國家,單挑世界,要去參加聯合國大會,
任誰也擋不住。《次元艦隊》則是直接穿越時空回到過去,靠想像來創作。兩者雖與自衛隊
有關,但都脫離自衛隊掌控,不依自衛隊命令系統指揮,比較能夠自由發揮。到了《空母伊
吹》,則是回歸自衛隊指揮系統,較追求真實性。想呈現給讀者看的,是如果真的碰到這種
狀況,自衛隊該將如何對應。雖然比較不那麼天馬行空,但也會帶來不同的緊張感,造就不
同的故事性。這三部作品的要素差異便在於此,主要是追求各自可以發揮的趣味性。
六、《沉默的艦隊》與《次元艦隊》、《空母伊吹》雖然是以不同時空背景描繪故事,但都
是藉由軍事行動為發端,展開政治交涉的局面。克勞賽維茨在《戰爭論》中提到「戰爭只不
過是政治以其他手段的延伸」,老師在這三部作品中對於戰爭場景描寫與政治角力的構思是
如何分配比重?
川口:老實說,別說是經歷太平洋戰爭了,我也沒當過自衛隊員,因此對於現場人員的實際
體驗所知有限。最近有部小說《小隊》,是由砂川文次先生創作,描寫俄羅斯進攻北海道時
前線自衛隊員的故事。由於作者曾經加入自衛隊,因此知道很多實際上的細節,比較容易對
第一線戰鬥情境進行真實描寫。但是對我來說,要像這樣描繪寫實戰鬥則不容易,因此必須
在政治折衝上多下點力,以營造真實感。
就戰爭題材而言,故事不止發生在最前線,政治方面的角力也相當重要。如果沒有搭配政治
上的折衝,整體情節看起來就會很假,因此會針對政治交涉加以發揮,讓讀者能夠感受到真
實性。如果只畫戰場的話,就會怎麼樣也畫不透徹。
川口老師與我們分享軍事作畫助手在草稿階段提供的修正意見。原本老師是讓飛彈從正面飛
來,但助手卻說追熱飛彈對準的應該會是戰機尾部噴嘴的熱源,因此希望能夠修正角度與軌
跡。老師表示在作畫時常會有像這樣的討論。
川口老師大方公開珍貴的連載完稿,描繪的是「伊吹號」F-35B艦載機放出火焰彈閃避追熱
飛彈攻擊的驚險場景。
川口老師最新連載作品《空母伊吹GRETA GAME》的分鏡草稿,使用的是印有老師名字的專用
稿紙。
七、老師在作品中有特別強調「媒體記者」的存在,他們肩負在現場人員與普羅大眾之間的
穿針引線功能,往往能透過讓大眾「知情」的方式掀起輿論,進而改變局勢走向。老師是否
認為漫畫創作也是扮演一種媒體的角色,透過引起讀者興趣的方式,讓大眾多去思考時局議
題呢?
川口:在《空母伊吹》有特別創造一個新聞記者角色,對於現代戰爭來說,要如何處理資訊
的確是個重要的問題。媒體作為自衛隊、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橋樑,對於民眾不知道的資訊,
必須善盡傳達責任,而且是傳達真實消息。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有所謂的「大本營發表」
,在軍事體制下,為了促進國民一致團結,必須由軍部對媒體進行管控。但像大本營那樣胡
亂發表吹噓戰果,終究會對國民產生影響,因此媒體扮演的角色真的相當重要,必須保持中
立性,站在民眾這邊,不能變成國家機器的政宣傳聲筒。我在作品中追求的便是這種理想媒
體。
我的大學時代剛好碰到越戰,當時是首次能夠透過電視轉播看到戰爭實景,家家戶戶都可以
在客廳觀看電視播報戰況,當時已經覺得相當厲害了。到了現代,例如最近的烏俄戰爭,大
家都用智慧型手機關注,且還不是電視台到實地採訪,而是個人自拍影片迅速流傳。這種情
形會對戰況造成何種影響,目前還不知道,但這已經與當時我們透過電視看越戰轉播不一樣
了,假訊息很容易就會被戳破。我在新作品的連載中,也會盡量把這樣的要素汲取進來。
現代社會資訊傳播的即時性也在《空母伊吹》中被表現出來。翻攝自《空母伊吹》第二集。
關於《空母伊吹》的創作,當時中日在尖閣諸島方面的摩擦日益升溫,新聞也報得很大,引
起眾多日本人關心。中國正在崛起,市面上也出現不少關於分析時局的書籍。當美中開始視
對方為對手,日本便被夾在中間,承受不小壓力。美國與中國還隔著一個太平洋,但日本與
中國卻是近鄰,因此會感受到更大的壓力。日本有不少人對此議題抱持關心,因此創作這樣
的題材也算是順水推舟。
就日本兩千年的歷史來看,大幅受到歐美影響,僅是明治維新之後的事情,在此之前都是受
中國影響。比起歐美的影響力,日本人在根柢深處,其實還是受到中國影響比較大。因此在
這個中國崛起的時代,也是讓日本人能更進一步認識中國的契機。
八、相較於《沉默的艦隊》幾乎沒有女性要角出現,《次元艦隊》開始出現女性艦員,《空
母伊吹》則有女性艦長,《太陽默示錄》與《空母伊吹GREAT GAME》更是讓臺灣與日本出現
了女性政治領袖。對於女性在領導階層的描寫,老師有特別下了些什麼功夫嗎?
川口:登場角色全部都是男性未免顯得太過單調,我覺得若在眾多男人當中放入女性觀點與
特性將會很有趣。《空母伊吹GREAT GAME》是由女性擔任日本總理大臣,就我長年觀察,男
性通常會為同性留點餘地,不會逼死彼此,但若是女性,對男性就不會如此包庇,而會以更
嚴厲的態度來對待,我在描繪女性領導人時,追求的就是這種嚴厲態度。男性領導人有時會
擺爛,讓事態走向毀滅,但女性就不會這樣,會像護著小孩那樣發揮保護到底的決心。今後
的地球會因氣候變動而陷入危機,坐視不管將會相當危險,而今世界已有許多女性領導人,
像這種必須去保護某種東西的時候,我覺得女性的嚴厲感就會展現能量。
汎用護衛艦DD154「天霧號」的艦長海老名洋子,展現女性的領導特質。翻攝自《空母伊吹
》第八集。
採訪協力:吳塵罡
作者 / 張詠翔
1982年生,新竹人。產品設計專長,旅居日本從事人偶相關手工業,另執行軍事雜誌攝影、
撰稿工作。翻譯軍事、模型領域日文書籍五十餘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