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cottaa (貓貓)》之銘言:
: 一直好奇這個問題= =
: 輕小說跟文學的差別在哪
: 什麼程度算是符合輕小說的標準
: 向達倫算嗎?
: 九把刀算不算
: 金庸也算嗎
:
回答有點長,所以用回文。
第一次回文,有問題請告訴我改進,多謝大家。
懶得看就往下拉懶人版。
什麼是輕小說?字少排版好讀嗎?適合青少年讀嗎?很白話嗎?那麼,各國流行的青
少年小說為何會不被認為是輕小說呢?比如原文提到的九把刀、向達倫的作品?即使他們
也淺顯好讀又面向青少年?
先縮限輕小說的範圍並簡單介紹一下再來說明。
「輕小說(ライトノベル)」我們採意譯所以容易弄混,先當成一個新的專有稱呼才比
較好理解。就如同西方人直接稱呼日式動畫為「Anime」(animation傳到日本,日本人縮
減為アニメ,日本動畫逆流回西方,西方用anime特指日式動畫)。所以,輕小說在本文中
特指版上熟知的那些日本輕小說,藉此來講述其發展與寫作手法;不包含其他國家相似性
的青少年小說。
我想大家應該接觸過許多不同類型的輕小說。輕小說不能把它當作愛情、科幻、歷史
等類型分類,應該當成類似一種小說寫作流派,或者類似詩歌散文那樣的體裁更合適。輕
小說隨著世代交替、流行更迭、商業操作、歷史脈絡等因素,讓類型如此豐富,也讓定義
很籠統。
近十年的異世界橫行,如果有這幾年才入坑的人只看這些,並把它當作輕小說,那麼
2010年還流行的校園超能力戰鬥類型,他「可能」就會覺得不是輕小說(注意,是可能)。
如果不看流行的而是各種異色作品,那就容易混淆了。
提到可能覺得不是,反過來說也可能覺得是,為何年代不同、體裁不同,卻還是有著
能被認為是輕小說的特色?如果和其他國的青少年小說作區別,很多人會提到封面有著動
漫式的插圖,這是一個關鍵點(讀者買書的九成理由……),卻不完全包含。隨便舉點原
因。
一、
日本出版的一些非輕小說的作品封面也會配上動漫風的插圖。
→但這原因偏向營銷,作者寫作時並不會考慮這些插圖。
二、
「成為輕小說家吧(なろう系)」的網文作品。
→作者寫作時可能是考慮動漫風插圖的,但卻沒有插圖。
→直到自掏腰包或者出版社出版才有插圖。
這應該算是比較主要的反駁原因,哪怕我們再怎麼笑說買插畫送廁紙,輕小說之所以
為輕小說還是在於寫作手法上。以下我先隨便地線性梳理歷史進展(反正維基都有提),
實際脈絡當然是交錯複雜的。
戰後日本開始發展漫畫、動畫,奇幻、科幻等題材類型自然都被採用,古老的御宅族
,或者說御宅族的前身,這些核心迷群,當中是科幻迷也是漫畫迷、動畫迷、電影迷的人
也有,幾個領域重疊性高(畢竟那時代娛樂也不多嘛)。而早年日本引進西方的奇幻、科
幻作品時,也有的會配上這些動漫式的封面插圖。
從這些發展看,科幻、奇幻等類型,與漫畫、動畫、小說不同媒介相互交會也不奇怪
。在輕小說尚未正式誕生的年代,1980年代的《銀河英雄傳說》,這部被多媒體化的科幻
小說是其中一個代表。其作者田中芳樹,擔任了富士見Fantasia文庫初期的比賽評審,
1989年第一屆的獲獎作品之一是《秀逗魔導士》,這被認為是狹義輕小說的鼻祖,想必不
少人知道。
同樣1980年代,TRPG與電子遊戲在日本流行起來,TRPG的《龍與地下城日文版》
(1985),電子遊戲的《勇者鬥惡龍》(1986)、《最終幻想》(1987),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藉由跑團而撰寫出來的小說《羅德斯島戰記》於1988問世,這也是台灣角川最早引進的作
品。
可以從這邊看得出:
西方奇幻科幻作品→日本奇幻科幻小說、漫畫、動畫→日本帶有動畫漫畫色彩的奇幻
科幻小說、遊戲→日本奇幻科幻輕小說。
這樣承先啟後的脈絡。
可以說,早期輕小說作家除了是因為看了西方古典的奇幻、科幻作品外,更受到了日
本早期小說漫畫動畫遊戲的奇幻、科幻作品的影響。
(當然要說電玩般的小說、小說化的動畫等等太囉嗦了不講)
也因此,評論家大塚英志提出了一個論調,若說那些古典的創作是描繪著「現實」(
準確地說,是基於現實去想像),那麼被視為早期輕小說的作品,他們
描繪的是「漫畫‧動畫性的現實」。
這邊可以整理出第一個輕小說的特點了。
輕小說描繪「漫畫‧動畫性的現實」,其構成基於日本數十年累積的ACG。
這個「動漫性的現實」會忽視掉一些現實常見的問題,或者誇張化某些情緒等等。換
句話說,有著動漫界(ACG界)約定俗成的「潛規則」。這個說法很難懂的話,可以參考漫
畫《齊木楠雄的災難》、《最強會長黑神》等對於那些約定俗成世界觀、劇情橋段的吐槽
。比如走哪都會碰上美少女,受了傷很快就復原、爭吵打架和好後完全不留芥蒂……
那麼寫作手法呢?
寫作手法正是利用了那樣的「潛規則」。
最顯而易見的便是1990年代流行起來的「角色屬性」,當作者與讀者對「傲嬌」這個
屬性有認知時,寫作時便可省去很多功夫。作者藉由一點對白、言行、事件讓讀者們知道
這是一名傲嬌角色,因為讀者知道這是傲嬌角色,所以可以想像這名角色在特定環境情況
下可能展現的言行,而作者知道讀者會這樣想而以此為前提進行寫作……
一言以蔽之,作者與讀者有共同特定的認知,寫作與閱讀的溝通效率良好。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以前我作為宅宅會被同學們問說「傲嬌」是什麼
?這對宅宅來說稀鬆平常並以此為前提來閱讀作品,但對不懂的人而言,三言兩語很難讓
他們真的懂,啊,也可能是我解說能力低下而已。)
尤其,插畫在這時候起了極大的作用,封面、採插、黑白插等可以更有效地傳達這些
「共同認知」的資訊給讀者。這也是為何某些性格的屬性長與特定的外貌綁在一起,都是
為了方便傳達更多的資訊給讀者。
反過來說,作者也能意識著插畫協助作者傳達的故事資訊為前提來調整寫作,意即,
插畫是輕小說的一種寫作手段。(這部分可以看《不起眼女主角培育法》裡提及的,遊戲
畫面、音樂對寫作的影響的說明應該更好理解?)
這邊可以整理出第二個、第三個輕小說的獨特點了。
基於第一點(或者該說以第二點來完成第一點?甚至該說是同一點),
輕小說慣性利用「動漫圈常見的共同認知」,以讀者了解這些為前提來進行創作。
輕小說有效利用「插畫視為快速傳達角色資訊」的手段來創作。
但第三點比較不完全,因為那只是其中一種手段,具體像先前說的なろう系網文,或
者被認為是輕小說的一些作品,他們可能是沒有插畫的。
對於第二點我補充一下,私以為這可能是不少非日本的仿日系輕小說不被認為是輕小
說的因素,縱然利用了角色屬性,或者是特定的設定、對白、橋段,終究跟跟日本人對於
社會/生活/世界的認知是不同的,畢竟「漫畫‧動畫性的現實」是從日本人對現實的認知
中間接折射出來的。當然,作者避開迥異點,或者讀者不在乎那些迥異點,那麼就會被那
些讀者認可為是輕小說,這樣吧?
啊,這大概也是為何比起ACG,輕小說通常會被認為比較宅,因為輕小說相當依賴那
些漫畫、動畫締造出的世界,不如說,被認會很宅的作品不少都是這樣,先對讀者要求了
御宅文化的基本知識門檻,觀看時才比較容易接受。(不是說一定要懂才能看,只是對於
那些約定俗成的部分會不會覺得不適應而已。)
從這幾點和角色屬性的舉例,也可以再發現到後來輕小說的一個特徵。
那就是輕小說基本是角色大於劇情這點,當然講直接點,角色描繪好比較好賣……。
但考慮到近十年異世界爽文橫行,有時候我個人又覺得有系統爽開掛的設定以及打臉
復仇等橋段比起角色來得重要……讀者根本不在意角色是誰……不過我覺得只是作品擺來
賣的重點不同,意即解構輕小說的構成要素中以哪個為主而已,畢竟要六邊形點滿不容易
,寫太多讀者也會覺得煩搞不清楚重點,抓個吸睛的主題還是比較重要。
岔題了,也講太多了,有點晚了,我覺得我的語言支離破碎,到此打住吧。
──────
太囉嗦不看的懶人版
簡單介紹輕小說
1.輕小說有別於各國的青少年小說,是日本獨自發展的專有名詞。
2.日本引進西方的奇幻、科幻,影響了日本的漫畫、動畫、小說。
3.受到漫畫、動畫、小說、遊戲的影響,輕小說逐漸發展。
怎麼樣算是輕小說?
1.輕小說描繪的是「漫畫‧動畫性的世界」
2.輕小說利用「ACG圈的常識」為前提創作
這個常識包含角色屬性、世界觀、劇情橋段等等。
(會問為什麼其他讀者都知道那個傲嬌角色此時是口是心非嗎?)
(會疑惑過近年異世界那些系統面板是什麼東西嗎?)
(會批評說為什麼出血量那麼大還能活蹦亂跳嗎?)
(不會,因為那是……ACG圈的「常識」。)
3.輕小說(可能)將插圖作為有效傳遞角色資訊的一種寫作手段來創作
本文敘述內容基本來自
黃錦容(譯)。(2015)。《遊戲性寫實主義的誕生:動物化的後現代2》(原作者:東
浩紀)。台北:唐山出版。(原著出版年:2007)
有興趣可去圖書館借來看。
要說東浩紀過時,或邏輯不嚴謹也不能否認(尤其是第一集,但不看第一集也能看這
本),至少在回答怎麼樣算是輕小說還是挺好的(我覺得啦)。只是記得,一定要玩過《
Ever17》才可以看本書後半段(血淚),我已經把本書後半段封印起來並盡力遺忘,切莫
重蹈覆轍。過了多年還沒忘掉真是氣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