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xianyao (艾瑪)》之銘言:
: 最近看中華風背景的漫畫
: 覺得怎麼使用簡體字的機率大增
: https://i.imgur.com/R6DnirF.jpg
: 這簡體字看的頭超痛的 這明明1935年才開始出現的東西啊
: https://i.imgur.com/Vn2HcNl.jpg
: 還有這歡迎光臨
: 這時代是18xx多吧? 哪來的簡體字啊
: https://i.imgur.com/ZfcjfVe.jpg
: 更妙的是動畫把歡迎光臨改成繁體字了
: 這改動很費解啊
: 這陣子出現古中華風背景的漫畫 是不是用成簡體字的變多了啊?
: 與其翻成奇怪的簡體字 不如乾脆直接用漢字還相對正確點吧
: 而且看到簡體字超出戲的 時空背景整個錯亂了吧
: 究竟是缺乏合理的考據還是要迎合簡體字的讀者呢?
簡體字歷史
(前略)
隸書來自於秦國人為書寫簡便和改造而產生的字體。晉書記載「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
書難成,即令隸人(筆吏)佐書,曰隸書……隸書者,篆之捷也。」同小篆相比,是書寫
簡便的公文字體,[1] 。隸書在漢代成熟,又叫「佐書」,奠定了方塊漢字的基礎。
隸書之後,產生了楷書(又叫真書或者正書)、草書、行書等各種字體。以筆畫書寫來說
,這些字體較為方便、易寫。除了筆畫較簡單外,這時期的漢字,還存在著目的在於增進
漢字的表音表意功能的繁化現象,增加形符或聲符,或者將原先相同的字分成兩個,各自
表達的意義更加明確。
由於隸變之後仍有不少字結構複雜筆畫繁多,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部分常用漢字出現了
較簡便的俗字。筆畫比正字少的異體字,一般被叫做簡體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
傳》現存的元刻本中,就已經出現了符合「劉」的大陸簡化字「刘」字的寫法。這些俗字
則未必能以六書等既有漢字構字法去解釋。
現代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這些俗體的出現,與歷史裏當時的時局有關。在戰亂時期的南
北朝、宋、元等朝代,不論手寫還是彫板印刷,能找到的俗字都較多。但在唐、明、清等
政局安定的朝代,這些俗字就乏人使用,更被當時的學者引為負面教材。
古代由於戰亂及地方關係,石刻、手抄本經常出現異體字,後來越來越多。當和平時期便
開始收集統計,如《宋元以來俗字譜》便收錄了一些筆畫少的異體字。
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國是歷史上首次賦予簡體字合法地位的。在太平天國政府的印璽
和所印發的公告、書籍等,大量採用了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同時也創造了不少新的簡體字
。這些字筆劃比原來漢字減省,卻不完全依照漢字構字法,但這些簡體字很多被中國大陸
《漢字簡化方案》采納。
1909年(清宣統元年),主張推行俗體字的《教育雜誌》創刊,陸費逵在創刊號上發表《
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遷裏,首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國音常用字彙》,確定了現代中國國語標準音系,還收錄
了部分「破體」、「小字」等宋元以來「通俗的簡體字」。
1935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二十九次常務委員會召開,通過了「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
的《簡體字案》。如案名所示,它不是為新文字定策,而是提出將已在流通的簡體字加以
整理,以作為標準字。所謂「固有的比較實用的簡體字」即為:
現行的俗體字。
宋元以後小說中的俗字。
章草(漢魏時代的草書)。
行書和草書。
《說文解字》中的筆劃少的異體字。
碑碣上的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