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andius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之銘言:
: 等到毛利這邊知道織田內部有變時,
: 小早川隆景直接打定主意做壁上觀,
: 畢竟自己這邊想衝也需要蓄積一段時間.
毛利一方當時的決定固然也很重要,不過無論主和的小早川還是主戰的吉川怎麼想,
當時的主導權就是完全在秀吉身上。
從史料上來看,6/2發生的本能寺之變,羽柴方在6/4清晨左右得知,
然後在大約兩天時間,秀吉就
1.決定好大方針,火速與毛利講和後返回為信長復仇
2.完全封鎖道路,阻絕一切情報洩漏
2.即刻進行外交談判,並以開城等有利己方的條件獲得敵方開城、停戰
3.開始進行情報戰,發各種書信安撫並拉攏各方人士
4.做好兩萬大軍撤退準備,並伺機出發
羽柴軍自6/6出發開始返回京都,
而毛利家最早要在6/6~6/7才接到信長死亡的第一報。
乍看之下,毛利似乎可以反悔並違約追打羽柴,
但秀吉也不是省油的燈,為了以防萬一早就做好準備,
不僅(1)在撤退時把水攻高松城時的堤防破壞,讓下游一帶整個淹爛,
同時又(2)留下一萬宇喜多軍守備,以防毛利一方改變心意。
毛利內部也有考慮過各種可能,同時也接到明智的邀約,
但考量到整體戰力、補給、當下局勢,
出兵:必須準備長期戰物資兵力、突破秀吉層層防禦、打穿備中備前播磨攝津才有可能
按兵不動:免於戰事,有重整機會並等待政局變化
最後,毛利還是決定靜觀其變,使用龜縮大法。
可看到相對於秀吉超積極的各種動作,毛利完全就是落於被動。
秀吉在中國大返最少帶回兩萬兵力,因而掌握了對外對內的完全主導權。
對外,羽柴軍沿路吸收了攝津國各大名的部隊,加上丹羽長秀、神戶信孝的殘存部隊,
與明智軍決戰時的羽柴軍逼近四萬人,被盟友晃點又分散兵力的明智軍只有一萬五左右,
明智軍根本被巴好玩的。
對內,秀吉光個人兵力就佔總兵力五成,加上一堆沿路吸收的部隊更是龐大,
名義上雖然奉信長遺子信孝為大將,但信孝加丹羽的兵力不到總兵力兩成,
誰都很清楚,實質大將就是秀吉。
所以中國大返與山崎之戰會成功,根本不需要甚麼陰謀論,
純粹是當時的秀吉無論在軍略、政略,全都壓倒敵我所有大名。
山崎之戰結束到清洲會議的約兩周時間,在信孝洋洋得意開始執行「政務」時,
秀吉則是分遣多個部隊去掃蕩明智殘黨、安定各地秩序,
並在戰後向各地織田眾多較小大名要求人質(深化關係),
光是這點就可以看出兩人思維與層次完全不同了。
: 秀吉開始真正擺明下克上展露野心,也是對著織田信雄來著的,
: 要說前面這一大段全部都有陰謀論,這棋盤真的跟海一樣大了...
要說秀吉甚麼時候才有真正野心吞掉整個織田家,其實頗難說,
不過爭權鬥利行為從贏了明智以後就一直持續下去,很明顯在爭取凌駕於主家的主導權,
只能說在秀吉權力愈來愈大後,就自然凌駕於織田家之上了吧。
例如,光看秀吉掌權的過程,會覺得信雄與信孝就是一路被玩著走,
其實信雄、信孝與秀吉的關係在這段期間蠻流動的。
與秀吉一同討伐光秀的信孝,其實一開始與秀吉關係並不差,
而信雄也是,在清洲會議前還特別寫信給秀吉,說晚輩萬事聽您指導,請多多關照,
明顯在巴結家中最強實力的秀吉。
不過,後來信雄與信孝為了因為河川流路變更而爭領地界線時,
秀吉也是支持信孝一方,反而是柴田支持信雄。
信孝與秀吉的關係會開始變差,是因為清洲會議決定當主三法師應該入安土城,
但當時安土城是秀吉派系勢力所及,所以信孝就一直把三法師留在身邊,
才會與秀吉關係愈來愈差,進而轉向同樣反羽柴的柴田一方。
又例如,關於1582年10月秀吉在大德寺為信長舉辦隆重的喪禮,
有人說這是為了表現出自己才是信長繼承人的演出,當然這種效果也不能否認,
但是秀吉會辦喪禮的主因,未免就是如此邪惡。
從史料上來看,這段期間中
(1)到10月秀吉舉辦的喪禮以前,只有織田家的親人為信長舉辦過法會
(2)信雄與信孝這段期間都在吵架,沒有出席任何一場法會的紀錄
也就是說,不只是主要家臣們,甚至信雄與信孝兩個兒子也都沒有動作,
秀吉才會決定自己來辦信長的喪禮。
秀吉事前便透過養子秀勝(信長四男)通知了信雄與信孝兩人,但兩人還是沒有參加,
丹羽、池田勉強派出代理人參加,至於柴田一方則是一個人都沒有。
結果來說,秀吉得利最大,同樣號稱四宿老的丹羽、池田幾淪為附庸,
信雄、信孝自己不合群,搞到自己變成家中非主流,
信孝選擇的是與同樣非主流的柴田結合,信雄則是選擇靠近秀吉。
信雄的動機很單純,就是一心要扳倒信孝,為此甚麼都做得出來,
只是沒想到在秀吉心中,信雄就跟三歲小孩一樣好對付。
總之秀吉在奪天下這一段過程,很多創作都寫得好像一切操控在手,
所有成功都是理所當然、不費吹灰之力,其實仔細觀看過程就可以知道,
當時很多情況都不是秀吉主動布局,只是他幾乎不放過每個機會,把利益發揮到最大。
當時的秀吉不管面對甚麼對手,都發揮出高超手腕,
把一切同事、主家、朝廷、外敵玩弄在手,光是與信雄周旋就可以寫好幾篇文章了,
更別說他最擅長的「乍看讓利促使對方吞下要求,結果轉眼間秀吉獲得更大更多利益」,
把這當作耍小聰明或妥協,說真的都是太看扁羽柴秀吉了。
晚節不保就嘛先不談,當時的秀吉,
簡單來說就是想得比誰都要多、動得比誰都要積極,
所以最後成為天下人,也是理所當然了。
至於甚麼陰謀論,就可以不必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