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atwmark (水印)》之銘言:
: 日治時代,
: 曾出過一本 台灣料理之栞
: 這是台灣史上第一本研究發展推廣台灣本土料理的刊物.
: 裡面所載的大都是精緻的旗亭酒樓料理.
: 當時的台灣日日新報, 也曾有推廣介紹台灣料理的專欄 台灣料理之話.
: 只是在1945之後, 這個料理文化推廣和傳承就斷了.
: 但說到底, 真正容易推廣的還是平民美食 或所謂的B級美食
: 例如海南雞 肉骨茶 冬蔭湯, 印度各式咖哩料理 韓國的泡菜 煎餅 XX鍋,
: 甚至日本的拉麵 壽司等
: 沒錯, 壽司最早就是路邊攤料理, 把料放在飯糰上快速給客人提供食物.
: 台灣的B級美食是真不少, 但只是缺乏代表性的料理.
: 但料理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 日韓料理在今天全世界的知名度, 其實還是靠強勢的包裝和文化輸出去推廣的
: 而非食物本身有多美味.
: 而台灣一直是文化輸入國, 從清朝開始殖民統治西岸台灣開始
: (清朝時期實際掌握控制的領土只到台灣西岸)
: 一直到現在都是.
: 所謂的台灣文化說好聽點就是多元文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
: 發展出的料理也只會是多元料理, 很難發展出台灣特有的料理文化.
原住民的部落料理不也算是台灣特色料理?
每個族都有他的特色食物 這也包含了這個族群的歷史
用食物寫下部落的特色跟歷史
大陸漢人過來當時也是把他們的文化跟傳統拉過來啊?
不然台南孔廟 或是拜媽祖
你看像是原住民會弄的文化嗎?
不會吧?
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