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sewgek (asew)》之銘言:
: 底下有個推文引起我的興趣
: 就是說朱標死後
: 因為沒有嫡長子
: 按皇明祖訓就是該由他的弟弟們繼位
: 「朱元璋違背皇明祖訓」
: 甚至連維基百科都這樣說
: 這很有趣
: 朱棣到底是不是按照皇明祖訓
: 朱元璋去世時的合法第一順位繼承人?
: 首先要確認2點事實:
: 1.朱棣是嫡次子,排行第四。
: 2.朱允炆是嫡長子的庶長子
: 否則要拿一些史料扯朱棣是庶子或朱允炆是嫡子
: 就不用繼續討論
: 然後我們來看皇明祖訓本文
: 皇明祖訓本文有提到皇位繼承順位的就只有兩條:
: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姦臣棄嫡立
: 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姦臣,其三年朝覲
: ,並如前式。」
: 「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並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女皆封
: 郡主,賜誥命。」
: 1.皇明祖訓規範的是,皇帝沒有皇子時,應該兄終弟及,弟以嫡為先。
: 2.皇明祖訓的規範是,皇帝的嫡長子的嫡長子是皇太孫,並暗示若皇太子過世,皇太孫可
: 以繼位。
: 其實從皇明祖訓可以看出來,朱元璋根本沒有想要讓皇明祖訓規範到自己。
: 皇明祖訓根本沒有要討論嫡長子(皇太子跟皇太孫)過世後,到底是嫡長子的庶長子繼位還
: 是由嫡次子繼位。
: 最大的原因是,朱元璋沒有打算寫出一套拘束自己的繼承法。我愛傳位給誰就傳位給誰。
: 皇明祖訓的前身是祖訓錄,洪武六年(1373)頒布。後來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修正並改名
: 為皇明祖訓。朱標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過世的。
: 那麼祖訓錄跟皇明祖訓,到底有甚麼差異?有不少論文在探討這件事。
: 但繼位標準這件事,並沒有被改。
: 祖訓錄寫就時,朱元璋並不會猜到朱標會早於自己過世,沒有必要討論。
: 改成皇明祖訓時,朱元璋已經決定要立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或朱允熥,自然也沒有必要寫明
: 。(朱允炆在1392年就被封為皇太孫)
: 所以說朱元璋違背皇明祖訓這件事不存在,因為皇明祖訓根本沒講,甚至皇明祖訓本訓都
: 是在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事實發生後才正式頒訂的。
: 有人會說,皇明祖訓很清楚的說,庶子無權繼位。
: 但這是在無皇子兄終弟及的情況,很顯然朱元璋這不是兄終弟及。
: 有人會說,皇明祖訓不必講,因為宗法制度已經實行上千年,是按照嫡次子優於庶長孫的
: 邏輯運作。也就是所謂嫡枝嫡脈大於嫡枝次脈。
: 這倒是一個很值得深究的問題,但我個人認為,重點就是人家朱元璋心態是是開天闢地的
: 平民皇帝,跟高祖劉邦一樣,就沒有要管你,不然幹嘛特別寫皇明祖訓?
: 最簡單的說,朱元璋的邏輯是,皇明祖訓說皇太孫可以繼位,我朱元璋說皇太孫是朱允炆
: 。所以,朱允炆就是合法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 題外話,事實上中國的嫡長子繼承制跟歐洲的長房繼承制,最大的差異就是繼承順位的變
: 動。
: 長房繼承制的順位非常穩定,在你前面有人死你就往前一位,有人出生你就往後一位。
: 但嫡長繼承制的順位非常不穩定,甚至可以說沒有順位這件事。因為每死一個人,繼承順
: 位都可能會大幅變動。
: 以英國為例,在伊莉莎白二世在位的最後一年時,按長房繼承制長這樣(女生我也用子以
: 便比較):
: 1.長子(查爾斯)
: 2.長子的長子(威廉)
: 3.長子的長子的長子(喬治)
: 4.長子的長子的次子(夏綠蒂)
: 5.長子的長子的三子(路易)
: 6.長子的次子(哈利)
: 7.長子的次子的長子(亞瑟)
: 8.長子的次子的次子(莉莉白)
: 9.次子(安德魯)
: 伊莉莎白二世駕崩後,整份表單完全沒變,就只是往前而已。
: 即使威廉本人或是查爾斯本人或兩人一起突然過世,都不會改變。
: 但是,按照嫡長繼承制的順序,在伊莉莎白二世最後一任會長這樣:
: 1.長子(查爾斯)
: 2.長子的長子(威廉)
: 3.長子的長子的長子(喬治)
: 4.次子(安德魯)
: 5.長子的次子(哈利)
: 6.長子的長子的次子(夏綠蒂)
: 7.長子的長子的三子(路易)
: 8.長子的次子的長子(亞瑟)
: 9.長子的次子的次子(莉莉白)
: 注意,表上並沒有安德魯的後代。
: 但是,假設今天查爾斯、威廉、喬治都在伊莉莎白二世駕崩之前過世,安德魯繼位,那本
: 來在表上都沒出現的安德魯後代,會直接變成第1順位繼承人。
: 原本的5 6 7 8 9順位都直接往後移。
: 但在長房繼承制下,這3個王位繼承人過世造成的變動就只是每個人都往前進位而已。
: 我個人認為,嫡長子繼承制下的繼位順序就不叫順位,只是單純比大小而已。
: 還有例子:
: 假設嫡長制時間走到查爾斯繼位,那繼承表變成
: 1.長子(威廉)
: 2.長子的長子(喬治)
: 3.次子(哈利)
: 4.長子的次子(夏綠蒂)
: 5.長子的三子(路易)
: 6.次子的長子(亞瑟)
: 7.次子的次子(莉莉白)
: 8.長弟(安德魯)
: 結果威廉跟喬治突然過世後查爾斯駕崩,由哈利繼位,那6 7 順位會瞬間取代4 5順位。
: 或是威廉過世而查爾斯駕崩,由喬治繼位,那哈利就還是第3順位。即使他在本來的排行
: 上是第3順位,死了2個人應該要往前進2位,但他的2個姪子會越過他變成第1第2順位。
: 再說一次,嫡長子繼承制不叫順位,只是比大小而已。
最近剛好在研究明代的相關歷史,就由我結合我的所學分享點小小心得吧。
這篇文提出一個很好的問題
:皇明祖訓根本沒有要討論嫡長子(皇太子跟皇太孫)過世後,到底是嫡長子的庶長子繼位還
是由嫡次子繼位?
我認為雖然朱元璋並沒有把制度寫得很明確,但從他後來的選擇可以很明確地看出他的決定是前者嫡長子的庶長子(建文帝)繼位,而不是選擇嫡次子(朱棣)作為繼承人。
朱元璋確實沒有明定到底該嫡長子的庶長子繼位還是由嫡次子繼位,那讓我們看看明代後期是士大夫怎麼想的吧?
這就必須提到一件事
大禮議
明武宗死後,他沒有兒子。而他爸爸孝宗也只有他一個兒子,也就是說孝宗這一脈是單傳的。這時,繼承人的選擇就出了問題。
當時朝中閣臣是怎麼想的? 當時內閣首輔楊廷和:『舉《皇明祖訓》示之曰:「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其於閣臣也紛紛表示贊同。
「是足為據,宜尊孝宗曰『皇考』,稱獻王為『皇叔考興國大王』,母妃為『皇叔母興國太妃』,自稱『侄皇帝』名,別立益王次子崇仁王為興王,奉獻王祀。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明史,卷一百九十)
這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楊廷和認為,皇位繼承的條件是,世宗要過繼到孝宗這一支,也就是把孝宗當「皇考」,而興獻王為「皇叔考」。把孝宗當爸爸,而自己的爸爸興獻王當叔叔。這就符合第一個條件(嫡)長子的庶長子,孝宗為憲宗的長子(無嫡子),而在過繼後,世宗又變成孝宗的庶長子。
若是採用(嫡)次子繼位的話,就是皇帝直接繼位,沒有過繼的問題,因為世宗父親興獻王是憲宗次子,若採用(嫡)次子繼位,等於就是皇位從孝宗這支傳到憲宗的第二子興獻王這支上,沒有過繼的問題,這也是世宗在後續一直強調的論點。
朱元璋沒有強制規定的問題,到這時就成了不同政治勢力爭論的重點,他們都可以從皇明祖訓中找到一些文字來佐證其觀點是正確的,定且都是祖訓,只是解釋角度不同而已。
再來有一個例子也可以提出來討論
崇禎繼位問題
明光宗即位不滿一個月就暴斃了,其子天啓帝在位七年多也死了。天啟帝無子,這時皇位的繼承也產生了問題。崇禎帝這時就以(嫡)長子的庶(長)子繼承,並非是(嫡)次子福王朱常洵(就是後來被李自成煮了的那個福王)。
這兩個例子都強調了大宗如果繼承了,是不會輕易改變繼承血脈的,除非皇帝無子且單傳(如武宗),才有可能。而第二例子正好說明了這個意思,天啟帝死後,血脈還是留在光宗這一脈,並沒有轉移到神宗其他兒子身上。況且,明代藩王是無法輕易離開封國的,成長到一定年紀就必須前往封國就封,不能待在京城,若是皇帝有什麼三長兩短,一定是在京城的皇子有最優先的繼位權利,較遠的旁支在繼位上相對的優先性就沒有那麼高。所以我覺得嫡長子的庶長子繼位這個方向是比較優先的,或許不能100%滿足嫡長子的庶長子的條件,但一定是這個傾向的。嫡次子的繼位順序
會比較後面,因為血脈已經分岔開了。
這兩個例子雖都與原PO的情況不完全相似,但還是可以提出來讓大家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