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上的原因我認為是2個
1. 武俠錯過了20世紀後半,全球化影視媒體可以低門檻文化輸出的時機
2. 現在輸出量能有了,但是整體輸出量不足,導致中式武俠這要素的立體感不足
其實講起來這兩點是一樣的,所謂的文化輸出需要的是質和量
大家回想一下,從小到大可以在哪些地方看到巫師、騎士、西洋城堡、魔法?
童話書、電視、電影、小說、遊戲、卡通..等等
很多地方你都會看到這些東西的蹤影,不管那個作品做得好還是不好
這些東西都會一點一點的進入你的腦中,給予你不同面向的印象
如果現在問你"巫師Wizard"會有什麼要素?
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講出一些像是木製魔杖、灰黑色法袍、貓頭鷹等等
可能大家講出來的要素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上形象重疊度不低、而且立體
然後藉由一兩部經典,就可以深入其他文化圈,像是魔戒、哈利波特等
那麼回到第1點,在20世紀後半華人圈真的打進歐美文化圈夠立體的是什麼?
是空手武術,李小龍、黃飛鴻、成龍、少林寺、少林武僧、氣功..
在這些不同面向的作品映入他們的眼中,投射出中國武術的樣貌後
產出一個足夠立體的形象,接著就有機會出現在對方文化圈的創作中
例如降世神通、DnD的武僧;以上同理日本的忍者、武士。
那麼華人武俠現在能不能複製這套做法?可以,就是海量的作品英文化
小說、影視節目、電腦遊戲、漫畫、電影等等,
讓人家對"中式俠客"這東西累積足夠的面向並立體化,
仙劍奇俠傳的飛天御劍、軒轅劍混道術的劍俠、金庸的純武俠、臥虎藏龍李慕白等等
讓歐美文化圈可以從中國劍產生像日本武士刀、忍者手裡劍那種形象連結
開始對中式俠客這東西從不同面向累積,累積久了就出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