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inyurl.com/435c29k5
台中飲食有三寶,就是東泉辣椒醬、大麵羮和麻薏。
東泉辣椒醬號稱台中庶民的神醬,工廠在臺中市北區東興市場的巷子內,老闆年屆耄耋,沒
有大規模生產的打算,原料都是就地取材,以糯米、辣椒、醬油、食鹽、砂糖和甘草粉等釀
製而成,色如紅磚,食來甜而不辣,還有股鹹味與香味。
傳統台中人的早餐就是來盤炒麵,再豪邁的淋上一大片醬汁,然後來碗豬血湯,這才叫淋漓
痛快,炒麵之外,食菜頭粿、肉粽、麵羮、包子、水餃等等,幾乎百味皆可搭,而且就算吃
到一口血紅,也無傷大雅。
第二寶為大麵羮,其實應作大麵鹼。二次戰後百廢待舉,台中出現這種因含大量鹼粉,形體
粗大而色黄的麵條,稱作大麵,烹煮時會吸水漲大,湯汁也刻意調製的很濃郁,顧客上門時
舀麵進碗再加入油蔥、蝦米、菜脯和韭菜等,其味甚美,在食粗飽的年代裡,自然很受歡迎
,但因麵條滑溜,所以享用時最好捧起一碗大麵羮,以筷子撥進嘴喙邊,就口呼嚕嚕的吸入
麵條,不亦快哉!
大麵羮有股很濃的鹼味,外地人不習慣,所以出了台中就鮮之見也。鹼之台語讀成kinn,因
為鹼水或鹼油的味道是苦的,所以台語有句話說:「吃到鹼」,就是吃到苦頭的意思。本來
我也想不通,為什麼會說「吃到kinn」是吃苦,台灣人不是很愛吃「羮」嗎?慢慢的才知道
,原來鹼、羮同音,所以「大麵羮」應是「大麵鹼」之誤。
最後一寶為麻穎,常見的寫法是麻薏、蔴薏、麻芛,台語讀音是muâ-ínn。這一味也是台
中特產,產區在豐原以北,彰化以南就少見了,尤其在台中的南屯區,地肥水質俱佳,大肚
山台地擋下冬季的東北季風,造就了黄麻生長的最佳環境,在黄麻長出嫩葉時,當地人便採
撿、搓、揉、洗四步驟去除苦味,取魩仔魚(吃素者不加)、黄番薯(取其甜味沖淡黄麻穎
的苦味)等煮成消暑的「麻穎湯」來下飯
,保證胃口大開。
穎音為ínn,意思就是幼芽,「發穎」就是發芽
了的意思,黄麻長出嫩葉,照理講漢字應書為「麻穎」才是正解,其他不管是麻薏、蔴薏、
麻芛等等,我用台語都不能正確發出台中人所說的muâ-ínn的音來。
https://i.imgur.com/NE0Qeu3.jpeg
漫畫家魚夫在個人臉書繪製了上圖
https://i.imgur.com/gVaxi7i.jpeg
東泉已經成了著名網路梗之一
巴哈姆特@砂糖を捧げ喵
https://i.imgur.com/X63WzSY.jpeg
https://i.imgur.com/bVQOK5z.jpeg
大麵羹聽說只有台中人會吃
https://i.imgur.com/qtL9ETv.jpeg
麻薏印象中好像有在北部吃過類似的東西…
這台中三寶,你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