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訂這題目實在誠惶誠恐
先不說前輩有楷書大家施春茂先生和侯吉諒大師有過關於九成宮的出版品,
就是書法社之內,也有不少人接觸過歐體
更遑論校外不知凡幾的歐體專家和大陸田氏兄弟的視頻教學。
可是正因為它是最流行的書體之ㄧ,不談談它似乎說不過去
所以我不揣淺陋地試著講講自己的觀感
謬誤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還請各位方家鞭小力一點
接著,我打算以八方出版的 "弘一大師李叔同談藝" 一書裡
談論九成宮醴泉銘的內容來作延伸閱讀。弘一大師是近代的藝術成就者,
取法乎上,應可使初學者對此碑有一定的認識
書中一開始寫到此碑:
用筆方整
且能於方整中見險絕
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
間架開闊穩健
這裡 "方整" 的 "方" 是說此碑以方筆為主,難免會使用到側鋒或鋪毫等技法
"整" 是說筆畫粗細為漸進式變化
清朝包世臣曾說:
"歐字指法沈實,力貫毫端,八方充滿,更無假於外力。" 即是指此。
我們可從筆畫無激烈跳躍之感看出沈實的筆法,
與褚遂良柔美的 "雁塔聖教序" 形成對比
當然,"指法沈實" 也可能是指 "推筆":
筆桿微微傾斜,筆尾落後筆尖,感受用拇指推著筆桿緩緩行進。
至於文本中談到 "筆力勁險,森森然若武庫矛戟",
應是方筆的銳角加上筆畫由中心向外延伸的效果。
此牽涉到第二句: 且能於方整中見險絕
"險絕" 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 指有彎度的筆畫。如:撇,平心鉤,浮鵝鉤,戈勾,背拋,耳朵旁
譬如騎機車經過髮夾彎時最容易出事,
所以轉彎的角度能給予觀者直接的感受
(二) 指出鋒三角形的銳利感
鋒芒容易刺人,屬於危險的東西。
(三) 指結構。有以下幾個特點:
a) 緊湊點在中心偏左上,造成右上角較空。如:持,德
b) 體勢呈倒三角形。如:記,鏡
c) 豎劃上粗下細。如:山,求
d) 平行四邊形的造型。如:乃,力,方
e) 重心偏上。如:來,水
(註1:結構部份節錄自 鄭聰明 前輩 "九成宮醴泉銘書體的特徵"
此書由蕙風堂印行,極有見地,學歐者不可不讀。)
第三句的 "緊湊" 是由於採取了避讓
"勻稱" 可能是講等距間架。如:書,此
(註2:"間" 是空白,"架" 是筆畫。)
"開闊" 是指字中布白,筆畫與筆劃之間若即若離,筆斷而意連
"穩健" 則由於採取了歐陽詢三十六法,所以書中稱它法度森嚴。
接下來大師用 "高華莊重" 來形容九成宮醴泉銘
"高" 者:歐體有些字採縱長方形外廓
"華" 者:有些字局部用誇張的方式處理。如:極,武,鹿
"莊重" 的感覺則類似上文提到的 "穩健"
文章中還提到元朝趙孟頫形容九成宮: "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清」來自法度森嚴
「和」與 "四面停勻,八方平正" 有關
「秀」指結構 "易方為長,以就姿媚"
「健」的意象為 "書如凌雲台,輕重分毫無負"
如果讀者了解這四字,就不難懂 "有龍蛇戰鬥之象,雲霧輕籠之勢" 這句
前者屬於 "秀健" 部份,後者屬於 "清和" 方面
它們都是說九成宮醴泉銘兼納南派的和雅與北派的雄勁
我們可以從有些字略帶行書筆意(南派)
略帶隸書筆意(北派) 看出
(註3:略帶行書筆意的有:從,走字旁,壯與將的偏旁,有些三點水和糸字旁的寫法
略帶隸書筆意的有:右,有,瑞及浮鵝鉤有雁尾的味道)
面對這麼多的形容詞,相信不少人會發出和宋四家米芾一樣的牢騷:
歷觀前賢論書,征引迂遠,比況奇巧;
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是何等語?
或遣辭求工,去法愈遠,無益學者。
我大膽地推斷這是因為南朝書家王僧虔在 《筆意贊》裡談到: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
神采關乎精神層面,不好具體說明,只好用大量的形容詞去描述它
例如:明朝陳繼儒評九成宮說
此帖如深山至人
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
非他刻可方駕也
如果要我用白話文作類似的評論大概會是
此帖有如飄浮在白雲與春風之中的木葉清香,
沁人心脾而三日不絕,能令人徘徊留連
不是其他碑帖可以比擬
(謎之聲:噢!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
其實,這不算什麼,古人更誇張的評論還有:
歐陽詢書若草裡驚蛇,雲間電發
金剛嗔目,力士揮拳
(註4: 囧...rz)
但是我們不應完全忽視這些評語,倘若不能準確地掌握神韻
便分辨不出米芾與吳琚的差別;而認為顏真卿近乎周鈞亭,
甚至覺得黃山谷和沈周類似。
所以,我想再聊些古人的論述,元朝虞集題此碑時說:
楷書之盛,肇自李唐
若歐,虞,褚,薛 尤其著者也!
余謂歐公當為三家之冠,蓋其同得右軍運筆之妙諦。
觀此帖結構謹嚴,風神遒勁,於右軍之神氣骨力兩不相悖,實世之珍。
但學《蘭亭》面而欲換凡骨者,曷其即此為金丹之供!
(註5:遒勁是剛健有力的樣子。我想以此帖係碑刻,用筆方整脫不了干係
所以歐體適合用狼毫筆來書寫,山馬筆勉強可以。)
個人對這段話的受用與經驗是:
有時寫行草不免寫滑了,寫俗了,甚至寫髒了;
如果此時能練一練九成宮,再去寫行草,
便能回到清和秀健的神采。
而明朝王世貞則評云:
信本書太傷瘦儉,獨《醴泉銘》遒勁之中不失婉潤,尤為合爾
筆者猜想這就是所謂的 "融豐腴於瘦硬之內"
推其由有二:一是橫畫左低右高的取勢沒有那麼誇張
其二是摩拓不絕導致的失真,所以筆畫較為豐潤
甚至起筆轉折處有似方似圓的妙趣
此外,字體多向右擴展,其字主筆多向外延伸,
顯中宮緊密嚴謹,尤其右邊之豎筆,常向上誇張延伸,更顯其超人的膽識。
我猜想這就是所謂的 "寓險峻於平正之中"
至於影響到後來文徵明小楷的
【一】以橫代撇。例:蹈,房,臻
【二】以點代短橫豎劃。例:出,垂,檻
【三】以長點代捺。例:能,不,分,歐
是所謂的 "含韻致於法度之外",
甚至像 馬偏旁只寫三點,
"慶","憂" 的心字少一點 .........等都是。
總結來說
九成宮結構佈置精嚴,局部險勁而整體端莊,無紊亂夾雜處,亦無鬆弛感
《化度寺碑》少其變化之豐,《溫彥博墓誌銘》遜其溫潤之勢
獨此碑 寓險峻於平正之中
融豐腴於瘦硬之內
含韻致於法度之外
兼納南派和雅與北派雄勁
所以 "筆備眾美,翰墨灑落";宣和書譜譽之為〈翰墨之冠〉!
值得注意的是九成宮醴泉銘為歐陽詢七十五歲的作品
這件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個字的楷書無疑是人書俱老的力作
好東西就是這樣,需要時間的醞釀與發展
隨著歲月靜好,和書法一起慢慢變老,是件再浪漫不過的事
想像假日的午後,無人知曉地窩在小書齋裡:
硯台上的墨汁泛著淡淡微光而筆架上的毛筆靜靜地懸掛著
當空氣中漂浮著墨香混雜著茶香,層次不一的墨瀋漸漸蠶食著手工宣之時
彷彿全身的疲累與不快都消逝在小確幸的吉光片羽之中
墨條磨掉了稜角,用拇指推著筆桿緩緩而沈實地向著未來前進
有時和蘇東坡遊覽赤壁,擊空明兮泝流光
有時與黃山谷登上松風閣,山川光暉為我妍
不然就跟趙佶探訪穠芳小徑,舞蝶翩翩逐晚風
盡是天上人間,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若是玩到飢腸轆轆
不妨和楊瘋子大啖韭花,或找懷素僧大嗑筍子一番,飯後別忘來顆王羲之送的橘子
酒足飯飽之餘,
看是要陪著吳昌碩摩娑石鼓文,還是同米南宮把玩研山,
也可以訪陸游試試猩猩毛做的筆,或跟董作賓一究甲骨文
一旦結下墨緣,便不會有無聊的時候
外頭風和日麗時練著字,外面陰雨綿綿時也寫著它
寫到入神忘我之際,也無風雨也無晴
開心的時候筆歌墨舞,鬱卒的時候筆走千里;
閒暇的時候筆耕硯田,繁忙的時候觀碑讀帖;
剎那間,在《快雪時晴》中瞥見了人生之真境
于《般若心經》處頓悟出心體之本然
然後,我可以感恩地說:我已不虛此生。
附錄:九成宮醴泉銘:http://www.9610.com/oyx/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