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庫】彰化百年糧倉「列冊追蹤」反遭強拆?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423/845507/
文 / 公庫特約記者 張已廉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6606
彰化百年糧倉被毀 將成失去溫度的城市?
2016-04-23, 點閱 282 views
13073224_1534997846804086_1419380314_o
文 / 公庫特約記者 張已廉
隱身於彰化市農會後方,與一旁水泥平房結構截然不同,太子樓、
圓弧形屋頂牆面、簷廊拱圈、半圓氣窗是建築特徵,她是1925年興
建的彰化農業倉庫。
雖然在今年4月1日已被彰化市文資會議決議「列冊追蹤」,但4月
16日,倉庫的所有權人彰化市農會,發現屋角一處掉落,等不到文
化局人員到場現勘,即讓拆除機具進入,將倉庫削去一半,直到隔
日,地方文史工作者發現後即時搶救,但只剩下後半建體。
長年深耕地方的文史工作者,同時也是「搶救百年彰化農業倉庫聯盟」
成員的蔣敏全表示,這座倉庫不但見證台灣農業發展史,也反應了
台灣與日本之間殖民與反殖民的關係,而台灣重要作家賴和也曾參
糧倉經營,是一棟充滿著社會人道關懷的重要建築。
跟著蔣敏全往倉庫後面走去,在凌亂的瓦礫之中,他指著一袋袋屯放
在倉庫內的米說,這座倉庫興建於1925年,全台原有十一所同樣的米
倉,因經濟發展與實用考量都已拆除,目前只剩彰化市唯一的倉庫。
蔣敏全說,台灣原有稻米品種是在來米,日治時代經改良成蓬萊米,
為因應外銷日本需求,產量大增,原有的古町畚穀倉已存放不下,同
時也擔心因為品種不同而造成「爆倉」,因而另建融合歐式建築設計
、上方有多處通氣孔的農業倉庫,可以增加儲存也兼具美觀。
蔣敏全表示,彰化市農會前身「彰化振業信用組合」是日治時期由具
有社會人道關懷思想的醫生與文學家所組成。創立目的為振興地方農
業,救助弱勢團體、貧民,與日本人、有錢人所創立的組合機構有所
區別。他說,此種充滿社會企業概念的組合與建築是活歷史,是最好
的教育空間,可以讓孩子及民眾知道當時農會與農民之間密切的關係
,也可以了解彰化的歷史發展。「我一直在講,這棟是有溫度的建築
,有歷史的溫度,有農民耕種血汗的溫度。所以這個不是冰冷的建築
,是台灣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
彰化市農會總幹事林毓源強調拆除糧倉是基於安全考量。他表示,代
表會在兩年前就認為糧倉建體老舊,數十年閒置未用,裡頭的物件經
常掉落,五年來沒有人員敢進出,再加上農會空間不足,代表會就建
議將老糧倉拆除後另建倉庫。但此地為工業用地,與建設處討論後,
決定興建教育中心與觀光工廠,並於2月底通過決議,林毓源表示,
3月8日已發包拆除工程,因文化局通知有人提報而停工,但一直到4月
都還沒列入古蹟,16日建體崩落,只好緊急聯繫機具開始拆除。
不過,拆除工程在隔天被地方文資保護者發現並立即肉身阻擋,20日
,文化局人員現勘後,已將倉庫列為暫定古蹟。林毓源說,工程早已
發包,前置作業已花掉300萬元,建體又時常掉落,對辦公人員造成
威脅。他表示,現在既然被暫定為古蹟,農會也很願意配合,但希望
文化局能有完善的配套措施,至於後續該如何處理?他強調,農會空
間確實不足,期待可以改建成觀光工廠,宣傳彰化市地方產業特色。
當日阻止怪手毀壞糧倉的「搶救百年彰化農業倉庫聯盟」成員邱明憲
,看著身後已成「斷垣殘壁」的農業倉庫,十分痛心地指陳,文資法
中的「列冊追蹤」是造成古蹟毀壞的關鍵。他表示,一但文物被「列
冊追蹤」,就是暗示所有權人即將喪失建體的主導性,常造成文物或
建築在列冊後遭到破壞,這是文資法的嚴重缺陷。
邱明憲也認為,法律所有權為農會所有的農業倉庫,不該單純當作是
私人財產,他表示,農會財源部份來自農糧局,是為中央經費,嚴格
來,農會是公共財,但是文化局卻將倉庫定為私人財產,才會導入列
冊追蹤的惡性循環。
針對農會總幹事認為倉庫是棟危樓說法,邱明憲則回應,大部分具有
文物潛力的建築大多年久失修,而文化局相關的研究報告中也建議糧
倉應該保存,文化局就應協助維護,而非任其腐朽。他說,彰化市公
所與文化局在土地利用、地上物與城市發展教育是失職的,並未輔導
農會正確的空間發展方式,以致建體閒置,最後遭到拆除。
邱明憲希望彰化市政府在文化保存工作上更積極,未來和民間團體、
農會共同整理資料,向大眾介紹糧倉的歷史價值,旅行結合與消費活
動,讓彰化農業倉庫繼續保存,並重建糧倉,重現當年的建築與文化
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