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彰化地名的故事

作者: Syd (Wish you were here)   2016-05-08 15:45:39
彰化地名的故事
http://www.peoplenews.tw/news/b137a196-ef78-404d-8671-2c40cef26f5a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2016年/第12期】
http://image.peoplenews.tw/news/b137a196-ef78-404d-8671-2c40cef26f5a.jpg
在水「田」後方「尾」端形成的聚落
從地名看到南島民族祖先的足跡
今天的彰化縣境內,早期分佈的平埔族有兩個系統,一個是西部靠海的「巴布薩族」,或
稱「貓霧栜族」(Babuza);另一系統是較內陸的「洪雅族」,或稱「和安雅族」(
Hoanya),從彰化的許多新舊地名,可以明顯感受我們這些屬於南島民族的平埔族祖先的
身影。
以前彰化地區統稱為「半線街」,是平埔族中的巴布薩族的「半線社」所在地。
彰化市有「社尾街」,可知是在舊「番社」的尾端。
荷蘭時代的戶口表有「Asock」,即清領時期舊文獻中的平埔族巴布薩族「阿束社」,(
地點在今彰化市大竹路);荷蘭時代的的「Babousack」,即清領時期文獻中的「馬芝遴
社」(在鹿港)。
和美,曾經叫做「卡里善」、「朥狸散」,這是源自於巴布薩族的發音,意指「冷與熱的
交界」,所以後來出現「和美線」、「和美散」的稱呼,因「善」、「散」、「線」音接
近。
「鹿港」地名來源有一說,是源自當地巴布薩族「Rokau-an社」的閩南語音譯。
北斗舊名「寶斗」,是平埔族(當然也是巴布薩族)東螺支族「Baoata社」所在地,音譯
為「寶斗」。
「二林」是平埔族巴布薩族「二林社」的故鄉。荷蘭時代稱Gielim。
溪州鄉有「舊眉」,過去曾是平埔族巴布薩族「眉里社」的所在地,故稱「舊眉」。
「社頭」的「社」,指的是在平埔族洪雅族的「大武郡社」。今天社頭鄉有「舊社村」,
此「舊社」即「大武郡社」。
芬園鄉內也有「舊社村」,指的是洪雅族的「貓羅社」。流經此地的溪流則稱為「貓羅溪
」。鄉內也有「社口」的地名,即在「番社」入口處。
溪湖鎮內有「大突里」,是以前洪雅族的「大突社」所在地。
地名凡出現「番」字,例如福興鄉有「番婆莊」,鹿港有「頂番婆」,彰化市有「番社街
」…,都可以斷定這些地方曾有平埔族居住地。
芳苑曾稱「番仔挖」、「番仔灣」,所謂的「番」是指巴布薩平埔族,可知此地是巴布薩
族故居地。由於位居兩條溪流的轉折處,漢人稱它為「番仔灣」,清領時期有「番挖街」

埤頭鄉內有「番子埔」,為平埔族巴布薩族的聚落舊址,荷蘭時代稱Dobale,即清文獻中
的「東螺社」。
這些「番」都哪裡去了呢?他們不是滅種消失,而是融在我們台灣人的血液了。
還有許多其他地名也都源自平埔族,無法一一舉列。看了這麼多源自平埔族的地名,可以
想見彰化縣和台灣其他各縣市一樣,到處都有我們南島民族祖先的足跡。
從地名了解自然環境、地表景觀、地理方位
地名的出現,常與地表景觀、自然環境,或是地理方位有關。例如:
「溪湖」,因在濁水「溪」舊河道及附近沙丘環繞的「湖」盆地帶形成的聚落,清領時期
叫「溪湖厝」。
「鹿港」地名來源有一說是早期此地為鹿群聚集之處,因此稱「鹿仔港」;又另一說是,
因港灣形狀似鹿角而得名。
田中舊名「田中央」,是在十五庄圳與八堡圳灌溉水「田」區「中」間的聚落,稱為「田
中央」。
秀水舊稱「臭水」,因早期排水不良,海水倒灌經常形成臭溪。
「埔鹽」屬於早期海埔地之一,一說為蒲鹽菁茂生之地;另一說為鹽分頗高的荒埔地而得
名。
花壇昔稱「茄苳腳」,因從前這一帶是茄苳樹茂生之地,因此稱為「茄苳腳」(即茄苳樹
腳下)之意),
線西舊稱「下見口」,或「下徑口」,因為此地聚落在四股圳入海處,似乎可以看見河口
,所以稱為「見口」。而後來改稱「線西」則是指在「半線」(彰化舊稱)之西。
「田尾」顧名思義,即在水「田」後方「尾」端形成的聚落。
「埤頭」是建在埤圳(莿仔埤圳)前頭的村落。
「溪州」是在濁水「溪」本流和支流之間的沙「洲」地的聚落區,為一溪洲,後來轉寫成
為「溪州」。
二水舊稱「二八水」,是兩條河流交會成八字形之處;另一說,是位於「二分水圳」與「
八堡圳」之間的聚落,叫「二八水」。
「埔心」(以前曾叫「大埔心」,即在開墾「埔」地中「心」地帶的村莊。
社頭有「崙雅」,以前叫「崙仔」;線西也有「崙仔頂」。「崙」是指小山丘,所以這兩
個地名可知是在小山丘之處。
「竹塘」以前曾叫做「內蘆竹塘」,是在蘆竹茂密區與大池塘附近的聚落。
從地名看到移民的開發與生業
十八世紀初期,來自閩南的漢語族移民漸多,許多地區因為移民的聚集、開墾或創業謀生
,而形成聚落,產生地名。例如:
先有三棟房屋出現的地方被稱為「三塊厝」;七家墾戶居住處形成的聚落稱為「七頭家」
;有六間草寮出現的地方稱「六塊寮」;泉州人移民的聚落叫做「泉州厝」;在有十五張
犁(一張犁約等於五甲)的田地形成的聚落,被稱為「十五張犁」(以上地名都在線西)
;同安人移民的聚落叫「同安寮」(在芬園);廣東嘉應州鎮平人移民的聚落,稱為「鎮
平」(在福興鄉);福建詔安移民的聚落,叫「詔安厝」(在鹿港),現在和美也有「詔
安里」;廣東饒平縣移民的聚落,稱為「饒平」(在田尾)。
http://image.peoplenews.tw/collection/1462542198.jpg
伸港鄉的泉州社區
「福興」是「福」建省泉州移民在此「興」建的村莊,因此稱為「福興鄉」。
員林,清領時期稱「下林」街,早期樹林茂密,漢人開墾由西往東,此地位於東側山丘林
地,漢人在這林區下方附近形成聚落,故稱「下林街」,後來轉音成為「員林街」(但此
說甚牽強);另一說是,在圓形環狀的樹林之外開發形成的聚落,稱為「圓林」,後轉為
「員林」。
鹿港舊名「鹿仔港」,地名來源除前述之外,一說荷蘭時代平埔族以鹿為稅目之一,當時
嘉南草原野鹿成群,鹿皮、鹿角成為該港的出口大宗之一,所以稱為「鹿港」。
鹿港有叫「打鐵厝」的地方(在今鹿東醫院一帶),顧名思義,因該地曾有打鐵的人家而
得名。
埔心有地方叫「瓦窯厝」,是以前有燒瓦窯的人家所在。
二林有「犁頭厝」,是製造並販賣鋤頭、厘頭的地方。
竹塘有「鹿寮」地名,是獵鹿人休息的草寮,或說是養鹿的草寮。
芬園曾叫「菸園」,清法戰爭時因基隆港口遭封鎖,鴉片停止進口,台灣本土開始自種鴉
片,這裡為種植鴉片菸的園地,故稱為「菸園」。因台語「菸」與「芬」同音,所以後來
轉變為「芬園」。
從地名看到族群關係
地名反應移民群落的關係,例如:
「和美」:來自福建漳州與泉州移民,為爭水土爆發大規模械鬥,之後兩派以邵安橋為界
線,橋東為漳州人,橋西為泉州人,祈求「和」平「美」滿,原本稱為「和美線」,日據
時簡化為「和美」。
http://image.peoplenews.tw/collection/1462542142.jpg
「和美」祈求「和」平「美」滿
「永靖」:開墾初期閩粵械鬥區,本地多為廣東客家,清代彰化知縣將其命名為「永靖」
,希望可以消滅械鬥「永」遠平「靖」。
此外,凡是帶有「番」字的地名,除了可以知道有南島民族聚落外,同時也可以想見附近
出現漢語族移民,蓋因「番」字的用語是優越感的漢語族人用來稱呼附近的南島民族的,
所以「番婆莊」、「頂翻婆」、「番社街」…這些地名也顯示着過去該地已有原漢比鄰而
居的情形。
從地名看外來政權的更迭
從地名的沿革、變易,也可以看到歷代外來政權的更迭替換。
以彰化地區來看,荷蘭時代就記錄了許多平埔族聚落的地名,已如前述。
到了清領時代,這些地名都有了新的稱號,如「阿束社」、「半線社」、「大突社」「眉
里社」…已如前述。而且為了「彰顯皇化」,而將「半線」改名「彰化」;「寶斗」改名
為「北斗」;舊稱「關帝廟街」,為了平息械鬥,改稱「永靖」;原本以地勢坐鎮八卦的
「八卦山」,清政府在鎮壓「大甲西社」等中部平埔族抗官民變之後,曾一度改稱「定軍
山」。
日本人來後,也大易地名,特別是再1920年利用地方行政改制,同時大改地名。除了簡化
、雅化之外,也以諧音改名。
原來的「茄冬腳」,改為「花壇」,因為「花壇」兩漢字的日語讀音(かだん,Ka-Dan)
和「茄冬」的閩南語讀音近似。
「田中央」簡化為具有日本名性質的「田中」;「臭水」雅化為「秀水」;「燕霧大庄」
改稱「大村」;「二八水」簡化為「二水」;「大城厝庄」改為「大城」;「內蘆竹塘」
改為「竹塘」…。
國民黨時代,原稱「番仔挖」、「番仔灣」的地方,以當地層出舉人洪算諒的宅號「芳苑
」而命名。1959年,在原屬線西的「下林仔」,分出「新」的獨立的「港」鄉,本來叫「
新港鄉」,但嘉義縣已有了同名的「新港鄉」,因此在改名為「伸港鄉」。因為「新」與
「伸」的閩南語讀音相同。(左圖: 伸港鄉」與「新港鄉」的閩南語讀音相同)
地名有講不完的故事,讀者可以自尋玩味。
http://image.peoplenews.tw/collection/1462542076.jp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