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戲時,喜歡看大場面,磅礡壯闊,氣勢驚人;也喜歡看小細節,絲絲入扣,動人心弦,
尤其是一些小物,頗具代表性,令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瑯琊榜》裡的梅宗主,入冬後易犯寒疾,總是火盆、暖爐、毛裘不離身,害我忍不住要
來句順口溜:「宗主有三寶:火盆、暖爐、毛領襖。」這三項中最貼身的是毛領披風,不
只實用,還兼具造型功能,襯得宗主溫潤清雅,玉立長身,好看極了。至於火盆,有幾幕
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在靖王府,靖王中了夏江的離間計,不再信任梅長蘇,梅長蘇只好冒
著大雪到靖王府苦侯,半個多時辰就站在四面透風的長廊裡,連個火盆都沒有,真是虐心
又虐身。另一幕雖不虐身,卻更虐心。那是在梅長蘇與靖王談話時,談到算計人心,宗主
伸出手,對著火盆取暖,說道:「殿下儘可以用任何的手段來試探我、考驗我,我都無所
謂,因為我知道自己心裡忠於的是什麼,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要背叛。」這時鏡頭給了火盆
一個特寫,炭盆裡滿是燒灼木炭,灰白色炭灰下有隱隱火光。看到這一幕,我知道小殊想
起了什麼:炭盆裡的一切不就像梅嶺的漫天火光、無盡雪花?那場腥風血雨、慘絕人寰的
殺戮,不只埋葬赤焰軍,也改變了他光明順遂的一生。赤焰軍從未想過謀反,效忠的對象
一直以來都是國家(皇帝),可是皇帝卻偏偏不信任他們,這是為什麼呢?誰能給他一個
合理的說法?
自梅嶺浴火歸來,林殊換了身份,成了江湖上第一大幫派江左盟的宗主,同時是瑯琊榜上
才子之首,有「麒麟才子」之稱。現在的他不再挽大弓、降烈馬,而是居於皇子身後,為
他們出謀劃策,攪弄風雲。每每在議論朝局之時,他將三省六部名稱書於木牌之上,以顏
色作區隔,一紅一黑,以便一目瞭然是太子抑或譽王勢力。當他隨意擺弄木牌,思忖該由
何處下手,那畫面頗有幾分戰場上行軍布陣味道。或者他將某一塊木牌丟入炭盆焚燒,代
表這一爪牙已經拔除,更讓人遙想他昔年運籌帷幄,談笑殲敵風采。
談到行軍布陣,我不免想起那驚心動魄的九安山一役。攻城戰場面浩大,讓人屏氣凝神,
忘了眨眼。在這個大場面中,也有吸人眼球的小物,那是──兵符,由梁帝授予靖王,供
其往紀城討救兵。授予及歸還兵符兩幕,劇中都有特寫,但我當時未察覺有何特別之處,
還覺得很正常,兵符用完了就該歸還嘛!直到回京前夕,梁帝召紀王爺到殿中商談,提到
靖王在歸還兵符時未有任何要求或暗示,這點讓梁帝很驚訝。我這才驚覺,我的腦袋果然
太簡單了,兵符這麼重要的東西,是可以有極大作用的,可以趁機要點好處,甚至是挾天
子以令諸侯,或者請皇帝讓位,我太小覷「兵符」的用處了。
以靖王的心性,絕不可能用兵符做出權謀之事,況且九安山一役後,太子大位明顯是他的
,也沒必要急於一時。說到景琰的心性,「長情」這一特質非常動人,貫串全劇的,是他
從未忘卻大哥景禹,以及好朋友林殊。比如說林殊生前所用的長弓,他一直懸掛在自己書
房,以便時時憑弔,且不許他人碰觸,因為小殊生前最不愛陌生人碰他的東西。再來是珍
珠,那是十幾年前他們分開時林殊的玩笑語,要景琰去東海練兵時,順道幫他帶顆鴿子蛋
大的珍珠。景琰信守承諾帶回了珍珠,珍而重之密存於匣內,直至十三年後才有機會親手
贈予林殊。
林殊還是梅長蘇時,與靖王是主君與謀士的關係,為了掩人耳目還闢了條密道於地下相會
,密道中設有銅鈴,只需拉動銅鈴便可召喚對方。「景琰斬鈴」是令頗多劇迷心碎的一刻
,當時靖王中了夏江的離間計,鐵了心要切斷與梅長蘇的連繫,從此各行其是,全無相干
。後來靖王從母親處得知是自己誤會了梅長蘇,決定去向梅長蘇道歉,到了地道發現被自
己無情丟棄的銅鈴依舊躺在冰冷的地上,忍不住回想起之前自己無情的言語,簡直腸子都
要悔青了。
連繫景琰與林殊的小物,還有「紅巾」。在赤焰案昭雪後,林殊回到宗祠祭拜已故親人,
景琰事先拿了塊紅巾蓋住林殊的牌位。林殊明明還活著,讓他看到自己的牌位實在不適宜
,也太不祥了。不久之後,林殊服下冰續草,上了戰場,而紅巾,卻由景琰揭下,傳達了
林殊再也不可能回來的訊息。看到這一幕的觀眾,應該有不少人像我一樣紅了眼眶吧!雖
然傷痛,卻不由得覺得這個表現方式實在很好,不明言死,只藉由紅巾表達,既含蓄又動
人。
林殊的死,讓人連帶想起他讓人帶給霓凰的絕筆信。信封上寫著:吾妹霓凰親啟。「吾妹
」這一用詞,自然是應對霓凰稱蘇哲為「兄長」。但古人夫妻之間,也有互稱為兄妹的,
林殊稱霓凰為妹,或也有視之如妻的意思。再說信封上的書體是楷體,與之前霓凰懷疑梅
長蘇身份時,用來比對的書信字體相同,而非書寫「京西靈隱寺周玄清」幾個字時所使用
的隸書,這代表寫這絕筆信的,是霓凰心心念念的林殊哥哥,而非麒麟才子梅長蘇。回頭
說霓凰當初用來比對的那封書信,信封上寫的是:穆大帥轉霓凰郡主啟,看來小林殊很懂
規矩啊,要寫給人家閨女當然得先拜岳父碼頭。光是一封書信就有這麼多面向可探討,實
在很細膩,也很有意思。
說到書信,必須提及《翔地記》。若非這本書,靜妃無法認出林殊身份,也會少去許多有
意義的片段。比如說蒙摯為了要回這本書,窘態百出,增添不少笑料。眾人的態度也弄得
景琰生疑,認真研究及抄錄書中批注,雖然最後並沒有發現任何問題。靜妃自從確認了林
殊身份,再送食盒必是雙份,且不再放榛子酥,可惜景琰不夠敏銳,否則或能從中猜出些
端倪。再來是靜妃在九安山與林殊相認的片段,這是繼同輩的霓凰之後,第一次有父執輩
認出林殊身份(太皇太后就不算了),並為之心疼落淚。那畫面頗讓人感傷,但也感動。
毛裘、火盆、木牌、兵符、長弓、珍珠、鈴鐺、紅巾、書信等小物,雖然不起眼,但運用
得當,其效果不輸大場面,堪稱小兵立大功。感謝作者健筆,於這約十萬字的小說中,提
煉了這麼些有意思的小物,並賦予其溫度,讓沒有生命的小物活躍起來。對觀眾來說,睹
物可以思人,提及這些小物,便連帶回味起那些很有溫度的畫面,愈發沉浸其中,難以自
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