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一個無法被忘記的時刻。
8.0級地震,近7萬人喪生、1.8萬人失蹤,37萬餘人受傷。大地顫動,山河位移,近7萬人
遇難,滿目瘡痍,生死離別。
今天,汶川地震9周年,數字冰雹以此文祭奠汶川大地之殤。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祝福
那些劫後重生的人們,歲月會抹去悲傷,也會給予力量!
全球百年地震數據可視化通過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系統將100年來全球發生的每一次地
震按照震中位置、地震震級和地震時間進行了可視化呈現。系統中光亮的面積大小代表著
地震的震級強弱,亮度越大震級越強,亮點密集的區域意味著該地區地震之頻繁。
地震成因 一目了然通過可視化系統可以一目了然:地震大多發生在板塊邊界上,全球最
大的兩大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是全球六大板塊間的接觸帶。這也
印證了那個眾所周知的科學常識:地球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
因。
https://largerchina.com/img/2017/05/12/In8C1ILzD7j8CEO/0sT50jW8KRE7.jpg
持續性餘震 清晰可見通過可視化系統可以清晰的看到:主震發生之後,相當一段時間內
,會陸續發生一系列持續性餘震,持續時間可達數天甚至數月,並隨著時間推移,在次數
和強度上逐漸減弱。如果說地震是天災,人類憑借現有的科技尚顯無力,那麼對於餘震的
防範和處置,我們是能夠人為干預,將損失降到最小的。
地震多發帶 一覽無餘系統將百年的地震數據同時呈現,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
光亮清晰而刺目。
https://largerchina.com/img/2017/05/12/In8C1ILzD7j8CEO/JNobVYoE8Gf9.jpg
可以看到,世界80%的地震都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亞洲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
本等處於重災區。其次是從印尼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藏地區到地中海北
岸,一直延伸到大西洋的歐亞地震帶。印度尼西亞這個夾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
之間的國家,不禁讓我們想起2004年12月那場8.9級地震並引發的海嘯。
https://largerchina.com/img/2017/05/12/In8C1ILzD7j8CEO/5O4oYes52VDs.jpg
中國地震分布情況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是多
地震的國家之一。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雲貴川藏地區;
西北甘肅、青海、寧夏地區;華北太行山、汾渭河穀、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
灣;東南沿海廣東、福建等地。西部地震頻度高,東部地震影響大。
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川西龍門山的中心,位於汶川-茂汶大斷裂帶上,
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向東長期擠壓的能量瞬間爆發造成
。
https://largerchina.com/img/2017/05/12/In8C1ILzD7j8CEO/5WZ7Kmq4t297.jpg
再如唐山,處在我國的環渤海地震帶上,這個地震帶上南太平洋板塊和亞洲板塊擠壓頻繁
,造成太平洋板塊內部的破裂。
https://largerchina.com/img/2017/05/12/In8C1ILzD7j8CEO/0w31hbg3x0uf.jpg
大自然面前,人類渺小而脆弱,地震災難在現有的人類文明中尚不可完全避免。數字冰雹
希望通過地震可視化系統,能夠幫助管理者挖掘地震規律,及時采取相應有效措施,最大
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傷亡。同時也希望,通過大數據可視分析,幫助各個領域的管
理者認知規律,高效決策。
//
汶川地震真的是現代人這幾年來的傷痛,希望科技可以幫我們更好監測
https://largerchina.com/20170512_734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