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研究綜述
吳險峰
崔海正先生於1997年初發表的《近十年姜夔詞研究述略》(《江西師範大學學報》
1997年2月)對1987年至1996年近十年的姜詞研究作了詳盡和精闢的論述。本文對1997年
至1999年世紀末三年的姜詞研究作一簡單回顧。
近三年關於姜夔的研究論文多達30篇。相比1987年至1996年這十年的20餘篇,可謂多
矣!這表明姜夔正日益受到關注,並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這些論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
方面。
一、對姜詞題序的研究
姜詞現存約84篇,除3篇外,其他皆有題序。其中長序31篇,短序包括詞題50篇。20
世紀末期的幾年時間裡,關於姜詞題序的研究論文達4篇之多,約占總數的1/9。其中論
述新穎的是陳潔的《論姜夔詞與題序之關係》(《中國韻文學刊》1998年第1期)。陳文
指出姜夔詞的題序創作之所以典型,不僅在它數量多,更因為詞人對這一文體所傾注的濃
厚興趣和真摯的感情。特別指出81篇題序只有一些詞題和短序在作詞之前完成,而長序則
多作在詞作完成之後,甚或是後來補作而成。作者還運用統計的方法,發現在姜詞中,長
序與慢詞、自製曲、短序和小令形成較為明顯的對應關係。即慢詞、自製曲多用長序,令
詞多用短序。姜夔製作題序的目的,已超出了單純記錄創作經過、緣起的藩籬,而把自我
情感的醞釀過程置於重要地位。題序與詞的關係,由外而內,呈現出一種感情上的關聯。
陳文接著指出作者對制詞的緣起、思路的提示和情感基調的鋪墊,使題序成為一條深入理
解詞作相對可靠的捷徑。其同時也指出了詞序的弊端,認為兩者互相重合,令人生倦;同
時有少數詞的情調與題序也不完全一致。最後作者認為,當讀者跟著序文的線索讀完全詞
之後,便會覺得不過如此,失去了在神秘狀態中探求未知數的成就感。詞的多義性和隱喻
性才是具有魅力的源泉。因此,當詞與題序產生矛盾時,研究者應回到原文。姚大勇的《
姜夔詞小序研究》(《新疆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認為姜詞小序內容不拘一格,文筆
輕靈活潑,多富自然之趣。姜夔拓展小序的領域,是對傳統小序概念的突破,體現了詞人
新的詞學觀。並認為姜對詞小序創作的重視,實是當時推尊詞體思潮的一種反映。
二、從音樂角度研究姜詞
姜夔對音樂具有相當的造詣,其詞作無形之中會受影響。這四年來,從音樂角度研究
姜詞的論文也有4篇。其中以趙曼初《姜夔詞調聲辭配合關係淺說》(《中國韻文學刊》
1998年第1期)一文最有特色。趙曼初首先認為姜夔詞調可能反映了一種獨特的聲辭配合
觀念;其詞調正處於宋詞格律由平仄規律演化為四聲規律的重要轉折階段;認為姜詞調具
有長期的典範意義,在詞史上佔據了重要位置。然後作者帶著這些問題對姜夔《白石道人
歌曲》進行了研究。運用統計學研究方法,從音階、音高、音長、音程等不同角度,分析
了姜詞語音四聲與樂音的聯繫形式,探求了姜夔詞調的聲辭配合規律,認為詞的格律形式
已由平仄規律發展為四聲規律,並且是宏觀守平仄規律、局部守四聲規律,其中體現了宋
詞格律的基本原則和完美標準。該文所提供的研究結果與方法,有助於揭示漢語歌曲聲辭
配合的一般規律,並可為詞譜學研究開闢一個聯繫實際歌唱的新境界。姜夔詞調的聲辭配
合方式,代表著宋詞歌唱的成熟的格律形式,是繼周邦彥詞之後本色當行的一代典範,其
引商刻羽的協律技巧為元曲的格律形式精密化開了先河。
三、對單一詞作的解讀
近三年對姜夔單一詞作進行新的解讀的論文共4篇,其中三篇解讀《揚州慢》,一篇
解讀《疏影》。王昌偉《姜白石〈疏影〉詞意臆說》(《中國韻文學刊》1999年第2期)
,高恆文《姜夔〈揚州慢〉的現代闡釋》(《天津師大學報》1998年第1期)二文頗有新
意。對於《疏影》一詞的詞意歷來眾說紛紜。作者從文中所用的典故著手,推斷出該詞確
有包含國家興亡之寄托。王文指出詞中借用了趙師雄遇梅神以及壽陽公主的故事。趙師雄
遇梅神的男主角姓趙,而壽陽公主之梅花妝的故事發生在劉宋。則二故事合之便寓趙宋。
認為該詞包含規勸趙宋王朝珍惜現有一切的深意。但作者最後指出,在缺乏材料的情況下
,任何結論都只能是推測。高文則試圖從現代闡釋學的角度對姜夔的《揚州慢》作出一種
新的闡釋。指出《揚州慢》一詞頻繁引用前人的詩句,說明姜夔在對揚州進行「閱讀」時
,歷史上關於揚州的各種文本制約了他對這座城市的歷史與現實的一種特定的感受和理解
。但其通過《揚州慢》的寫作又重揚了他所提供的對這個城市的一種新的文本形式。作者
把這首詞與周邦彥的《西河·金陵懷古》進行比較分析。認為周詞只是巧妙地襲用了劉禹
錫的詩句,而姜則成功地實現了與杜牧的對話,認為姜詞在藝術上高周詞一籌。
四、繼續深掘姜詞的精神底蘊和美學魅力
對於姜詞精神底蘊和美學魅力的開掘是近年來姜詞研究中的重點,但能推陳出新的論
文不多。楊海明先生的《無枝可依:姜夔的飄零之感和戀家之情》(《齊魯學刊》1999年
第4期)指出,作為一名「江湖詞人」,姜夔雖以其出眾的文才而廣受當時達官貴人的賞
愛,但終究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他仍是一位沒有獨立政治地位、旅食於豪門的清客文
人。這樣的「角色定位」便決定了其詞作中始終潛隱著一個「無枝可依」的寒士所特有的
身世飄零之感。而對溫馨的家庭生活和男女情愛的眷戀與緬懷,又使其詞中透出一股熱切
和帶有艷情氣息的戀家之情。二者相反相成地共同構成了白石詞作為一名「江湖詞人」之
詞的重要人生意蘊。
李康化的《從清曠到清空——蘇軾、姜夔詞學審美理想的歷史考察》(《文學評論》
1997年第6期),為我們勾畫了從蘇軾到姜夔之間的詞學演進軌跡,抽繹出二者之間相關
聯的美學意旨。通過比較,作者認為並非稼軒承蘇軾遺風,實姜夔承東坡衣缽。長期以來
,論詞者認定辛棄疾是東坡的最佳繼承者,作者並不否認詞史中「蘇辛」並稱的理由。認
為在對詞的觀念和功能的看法以及題材的擴大和深化上,特別是使詞脫離音樂的束縛進而
發展成為一種以抒情為主的長短句格律詩,他們之間有著明顯的繼承和發展關係。但他們
之間的相似點僅限於這些文本形式外在方面。一旦超越這個範圍,尤其是在具體的人生態
度、審美趣味等深層精神風蘊方面,則罕有相同點。作者指出,從深層次的詞學審美心理
和人格精神建構的維度看,白石較之稼軒更得東坡詞學審美理想的神髓。因為他們之間的
精神品格驚人地相似,對詞的抒情功能的認識亦相同。因此與東坡精神相似的白石在詞學
審美理想上自然會呈現趨同蘇軾的跡象,在柳永、辛棄疾之外別樹一幟。蘇、辛、姜三人
都有氣格,但辛只有氣格,只能屬豪放。蘇、姜二人在有氣格的前提下,出之以高淡,調
遣清疏的文藻。但東坡表現為「清曠」、姜夔表現為「清空」,這體現在「清空」較之「
清曠」更多來自運筆的講究與語辭的雕飾。東坡乃天然標格,白石注重字句錘煉。
孫維城先生的《「晉宋人物」與姜夔其人其詞——兼論封建後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
(《文學遺產》1999年第2期)指出姜夔欽羨晉宋風韻,希望自我價值被發現被肯定,能
得到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但由於社會的現實,對自由生活與獨立精
神的追求往往是幻想,造成了姜夔狷潔簡傲的性格特點。而姜詞把對山水的深詣與對愛情
的執著融為一體,在宋詞中更是絕無僅有的。再加上狷潔的個性與瘦硬清冷的章法語言,
使我們透過他的詞作,能夠聆聽到封建後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表達了他們的人生態度和
藝術態度。姜詞的意義已經溢出了詞學領域,而體現出士大夫構建理想文化人格的願望。
楊柳的《論姜夔藝術化人生的悲劇性》(《陝西師大學報》1998年第3期)一文則認
為「理想執著追求和這種理想在現實條件下不可能實現,就會產生悲劇意識。理想失落而
失落者對理想又有著永遠的懷念和執著,也會產生悲劇意識。」悲劇意識一經產生,其人
生無疑具有不可避免的悲劇性。作者指出白石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態度都透露出,他所追求
的理想人生,是一種追求精神自由解放的藝術化人生。但他所設計的理想自我與真實的自
我,存在一個永遠的距離。因此給他的藝術化人生抹上了一層悲劇色彩。作者最後指出,
白石的生命價值也正是在這種困惑與超越的不懈追求當中。其藝術化人生別具一種悲劇美
。
縱觀世紀末幾年姜詞研究,我們發現,對姜詞進行總體研究因為很難出新,已不多見
,對姜夔詞史地位進行評價的專門文章也未出現。因為沒有新資料,對姜夔生平的考訂也
沒有進展。而對單一作品的解讀,從新角度對姜詞進行研究則已形成一種趨勢。姜夔乃才
子,除詞外,對詩、文、音樂無所不通。因此展望21世紀,對姜夔的研究不能僅限於詞,
對其詩、文、樂等也應進行同步研究。或許,當我們在對姜夔詩、文、樂的研究有所進步
時,驀然回首,姜詞的研究可能早已另上層樓了。
原載:《宋代文學研究年鑒》1997-1999
收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