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檢視信仰的兩個模式:知識vs信念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0 14:51:21
BPM的舊文中有談到「主客二分」vs「主客融合」,
我想我要講的他大概知道,
只是他串起來的方式或許跟我有些不同。
本文延續#1QAog3dg及
"[討論] 神學信念的評估"系列文(#1NFiIBRi等)。
若信仰簡單說可以分為「信念」跟「實踐」兩個層面(知情意行四層面亦可),
而其實任何「實踐」都必然出於某些「信念」的組合(「行道是從聽道來的」),
那麼評估信仰的最小單位,
其實就回到「信念」(複數)的層面。
而評估「信念」(複數),
一是從「信念對於實在的符應」,也就是科學實證主義意義下的「知識」來看,
二則是從「以信念的本質來評估或理解信念」,就是偏人文學的詮釋學角度來看。
一、樸素實在論科學主義;主客二分;「知識」
主體→透過方法→認識實在=信仰=真理
#1QAog3dg
作者: neohippie (米國聖光肥魯八嘎囧)   2016-11-08 21:33:00
cognition(認知) 是只腦部作用、反應、架構、信念主流心裡諮商理論是 cognitive-behavior 認知-行為只要能改變最難的「認知」,行為與情緒迎刃而解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6-11-08 21:35:00
信念是可以從知識的增長過程中轉變的。
作者: neohippie (米國聖光肥魯八嘎囧)   2016-11-08 21:36:00
簡單來講,「知識」只是賣場裡的貨物而已「認知」是掌控賣場流程、貨物流動、取貨、填裝的機制(你上面說知識增長,但知識是死的,認知才是增長推手)認知才能組合知識、填空、增長
作者: BPM88 (BPM)   2016-12-10 08:16:00
因為「詮釋」總要經過大腦,但信仰恐怕可以不必。但「方法」似乎仍是規範在理性(即大腦)底下的行為。所以我不會說「信仰=實在」是必須要有「方法」去確認石頭會自然按照定律落地,但他不一定要懂定律(方法)。我再看了一下,您對詮釋的詞意似乎擴張了非常多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6-12-10 11:37:00
Pascal沒人認為是功利主義,而是齊克果等存在主義的先河
作者: BPM88 (BPM)   2016-12-10 11:52:00
我不是因為功利主義否定他……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6-12-10 12:31:00
而勇氣或信望愛也不能是盲目的,所以檢視信念與實踐,是必要的。然後就引出兩種檢視的態度或典模。
作者: BPM88 (BPM)   2016-12-10 13:20:00
不如你還是多著墨為何是聖經?什麼勇氣讓你孤注一擲?信望愛在其他宗教沒有嗎?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0 15:53:00
信仰被你一切切成許多信念的組合,連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要不要再提點一下那些信念的內容?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0 16:06:00
不如你說說你怎麼理解主客融合的信仰,可以比對一下?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0 17:44:00
我心中有聲音說,老天,信仰才不是4000片信念的拼圖...XD科學的靈感製造命題從而實驗求證;至於信念...似乎比較像社會科學的命題,只能透過歷史和解讀歷史證成但信仰總不會是信念拼湊組合的東西(btw我承認我得再想一下)但你通篇的「勇氣」是為了不要離開信仰?這也太消極了...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0 21:18:00
實踐的方法、策略、目標,其內涵也都可解析為各種信念(如,若採取ABC等行動/策略,就可能達成ㄅㄆㄇ等目標;ABC、ㄅㄆㄇ都可能隨時被挑戰與改動)還有就是,你用拼圖的類比,可以有各種理解:各拼圖間彼此斷裂或充滿聯繫,我當然理解為後者。我們的各種信念,彼此必定會有聯繫或者可前設或後設地找出整個體系或系統;所以神學反省/挑戰到一個階段,我們可能會用一些標籤加在自己身上,或者釐清自己的主要信念為何:找到自己的阿基米德支點。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1 12:01:00
單問,主客融合的過程,理性是必要的嗎?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1 18:55:00
我是覺得不能脫離大腦啦...理性、感性、想像力、...,基本上全人、包含所有未知的脈絡什麼的,都要用上吧。因為真理的實體或存有自身,是包含/先於/規定我們的;這跟之前用信仰語言談上帝的信先於/規定/包含人的信,是同一件事。而人要回溯或者讓自己在主客融合的「事理本身」之中,所有主體能力也都會用上「盡心盡意盡性盡力愛主你的神」;我們是發現真理在我們既存的脈絡中,但必須讓自己調整、回歸、歸正,或擁抱這些脈絡指向的真理;這就是「神化」或praxis-theoria的否性神學上升過程。YHWH就是希伯來文的「存有」。我們是「在世存有」,而「世界」的真相就是「道」。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1 20:05:00
我是覺得全人只是輔助。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1 20:14:00
你是說理性為主嗎?還是你所謂理性以外的信仰?確認一下其實宮藤官九郎編的劇,我認為有呈現這個層面。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1 21:08:00
信仰出於理性之外,是人還不屬於人時就有的東西。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1 21:28:00
人還不屬於人?指新伯拉圖?還是?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07:30:00
信“念“本身也產於理性,而信仰是把念除掉之後的實在,理性能殺死理性嗎?詮釋和連結能使信仰出現嗎?我們還需要將名為信仰的概念拼圖推廣至多大才能看到信仰?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08:09:00
故你認為信仰的實在是什麼?如何看到/進入?耶穌基督的信仰必定透過文本(除了人文世界的文本,大自然或物理世界也是文本),也就是傳道聽道信道行道的詮釋過程,才能認識與點亮實在,這是我的觀點;你的意思是說,可以跳過文本的詮釋這一步?New Age還是有一堆文本(包含對自己本心的觀察),你似乎不是接受New Age,那你的觀點與作法是什麼?(還有,我不是說我們要「建造」信仰的實在[這樣就是主客二分],而是說,我們已經在此實在中,但我們無法對準焦點,就是羅1:19-21講的東西。甚至信念[複數]都是先於我們意識的存在。「詮釋(傳聽信行)」就是一個對準焦點的過程)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0:09:00
簡單說,我認為信仰只有第一手資料有意義(但已有誤差),詮釋的間接作用都是製造偏離實在的誤差。這是理性本質的問題。再單問,你認為,信仰體驗具有可複製性嗎?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1:12:00
第一手指的是什麼?信仰體驗如何不是主體/我思的產物?主體若進入主客二分的知識活動,那當然充滿誤差與人為架構的干擾或測不準;但若進入主客融合的詮釋活動(就是復和啦),就是一個「歸家」的過程。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2:41:00
你從自我肯定走向集體肯定,而我走向自我否定,我們的方法論上有點二律背反的味道。進入信仰的過程,詮釋文本當然不是必要的,照你的說法,不識字的都離信仰很遠了?還是你要說他們活著本身就是一種詮釋?這是什麼語境?另外,誰來判斷是復合還是扭曲?詮釋學?我的自我否定就是對自我“全人“的否定,就連自己有資格否定自己的能力都否定的否定。我認為只有那個狀態才足以聚焦信仰的實在。因為這最矛盾的狀態,也恰是信仰的狀態。這不同於你大興土木,想將他人文本作為思想材料納於自己觀念世界的那種感覺,那不過是做學問都有的體驗,非關信仰。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5:29:00
不識字者也可「聽道」或像古代的「教堂繪畫」,聲音、圖象、影像,都是文本,我上面也有補充說大自然、每個人的口語及非口語表達,都是文本...。基督信仰怎麼可能離開聖經或者對於聖經的傳講或圖像、信經、禮儀、音樂、戲劇等(針對不識字者或各種資訊接收管道者,還是要回到他人對於聖經的「表現/翻譯/傳講...」)而誰來判斷?當然是他者,以及我們與他者的關係,要呈現這個復和的狀況;裁判不是我們自己;故詮釋是一種向無限的他者,或他者的無限性開放的過程。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5:57:00
他者只是把我者反過來表達,無限的他者,即無限的非我。所以,你的詮釋只是一種假想自己是他者的嘗試。你可以指責我沒有內容,但我也可以指責你濫用內容。二律背反之處?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6:04:00
文本,例如聖經,其內容不能完全被人隨意操弄。我們板上跟會所的爭論,或者我們現在彼此的張力,不也是不可能操之在我?他者不能被我者給化約。否則會一直撞壁所有文本都有其事理性,不是空白的、可隨意操弄、化約為我者。當然,我們可以找到自我與他者的相同處,及差異處,然後找到彼此對話、共同創造「合一」關係或1+1大於2的關係。但那個過程不是這麼簡單,例如板上各種的衝突張力。例如說我也可以談李常受的文本,或者df談TJC的文本,但有一群生活在李或TJC的文本的效應歷史中者,不會簡單地接受我或df的詮釋,但不代表誰一定對,或全部部分對錯,而是會在一個衝突張力中,發展彼此的關係。可能走向創造性的合一/彼此理解,也可能一直處在衝突張力中。每個詮釋都是獨一無二,但不代表不會被批評XD故我者在詮釋的世界中,不可能唯我獨尊,甚至於會一直被修整,或你所謂的「被否定」。除非詮釋是一種完全私密活動,不具公共性;但文本本身就有一堆跟我們衝突的觀點、思想,所謂「他性」,故閱讀一定使人謙卑;那些讀一讀很自大的,只能說是半桶水XD真正主客融合的文本詮釋不可能操之在我、唯我獨尊。(當然,詮釋學/關係哲學會更喜歡用「你者」,而非「他者」...「他者」是後現代的概念)(我對於東正教的詮釋,還是必須考慮LaurenceS的意見,即便我跟他關係相對和諧,但也還是有張力存在,畢竟我還是一個outsider)有時候我們對自己為何堅持某個觀點,也是無法立刻搞懂的;「認識你自己」,因為我們裡面就存在太多「他性」。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7:07:00
已經有炒冷飯的感覺,你總是要先設定一些信念(前提假設)才有互相理解的可能,所以為什麼是選基督教和聖經?XD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7:16:00
像之前我為什麼很無法接受pin的「簡單信」,說實在也是討論一段時間後,更多資訊進來,我才慢慢更清楚瞭解XD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8:19:00
我這人好像沒什麼信念耶,呵呵……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8:48:00
一是科學實證主義會讓我們與內在的信念疏離(的確有虛無主義的問題);二是其實你的信念/價值觀/堅持,應該比想像的多,只是有沒有在意識層面去檢視﹑處理罷了XD 基本上信念還是需要透過經典文本去喚醒或點亮...只是你選擇的文本會是聖經﹑基督教﹑TJC的文本嗎?XD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9:13:00
難道他者一定也有某種信念這點也是你的信念嗎?然後把信仰的一部分要靠無限的他者來幫你互相歸納演繹真的沒問題嗎?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9:26:00
當然不是任意的他者,「我信上帝」,故我在文本海中尋找的,還是神的道,故最重要的文本還是聖經。我意識中及意識外的信念,會推動我去尋找適當的文本;又會在過程中肯定與否定我的既有信念,然後再詮釋循還讓我再進入文本。推動我的,當然包含信念及其懷疑,所謂「問題意識」。經典神學文本就是聖經在2千年以上的效應歷史中的果子,教會歷史與見證(正面或負面)也是如此,乃至於一般歷史。這些都是聖經透過效應歷史衍生的文本。而聖經文化外的經典文本也是重要的。因為都是我們所在世界的背景。理解這些背景,我們才能認識自己。當然,既然是文本海,一定還是有所取捨,那就是被信念或問題意識去推動﹑選擇。主要是,信念(複數)充滿先在性,也是我們與實在的連接點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9:50:00
對我來說也不必要聖經就是……也就是我不會把信念寄託在經典。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9:52:00
。會所的文本,起碼倪的,是華人教會的共同背景,絕對是重要的;起碼任何我的背景可能有關的文本/人事物,我都是好奇的,想要一探究竟的。TJC﹑五旬宗等等,也都是重要的。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19:53:00
至於信念我也不認為存在某種先驗的形式,那只是建築在無數知識上某種偶然性較低的抽象歸納。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2 19:55:00
所以你的信念來源還是以實證科學為主?或是你的神秘主義到底是如何運作的呢?不過應該說信仰,因為你好像不是用信念(複數)的集合來理解信仰。否定自己的無法否定,這好像只是停在某種荒謬感,所以你還是虛無主義者嗎?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2 20:25:00
硬要歸類的話,我覺得比較接近宿命論者畢竟我覺得把虛無換成神也沒什麼差別。嗯,我話說的有點快,細細的比較還是與虛無主義不太一樣。至少我不認為自我犧牲是解脫之道,……但我也認為與虛無(神)合一之前可能要先處理和集體意識合一的問題。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3 10:13:00
說實在,我不完全否定決定論,那是與自由意志並存的二律背反。我上面談的,應該也看得出來我接受許多層面的決定論...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3 12:59:00
信仰既有普救性,其參照點(如有的話)就不該受時間空間即歷史所限,對吧?你所稱的先存於信念的歷史背景,好似跟無限的他者有衝突。每個下一瞬間的時空都是神創造出來的實在,這個我沒問題。但若想在時空的架構下與神合一,有如把神拉入時空的限制背景,即便具有無限分割性,又如何能夠?似也不完全合理。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3 13:53:00
那你如何看待或理解「道成肉身」?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3 14:35:00
其實我連耶穌是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都懷疑了XD查閱很多考古資料後,目前我認為福音書能作為信仰間接材料的合理性只建築在某個瀕死/合一經驗的抽象概念。證成沒什麼難,方法就是瀕死經驗,只有這時人才能使理性的自我否定走向實在。但確實可以透過想像自我否定/死亡(合一)的方式「重生」形成假性關懷,這也是基督信仰的一種精神。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3 15:43:00
ㄜ...那你之前問我經驗可否複製,你講的這個瀕死經驗是可複製的?還有你的合一=死亡?或者說,死亡對你意味著什麼?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3 16:09:00
死亡是合一(自我否定/主體消滅)上理性(概念)與感性(經驗/實在)的唯一交點,理性上的假性證成是可以被複製和互相詮釋,但每個人的真實死亡經驗都不一樣,所以無法複製。或說,信仰的概念源自自我死亡的預知或直覺。( ‧ ‧ )這篇我們走夠遠了,先告退了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3 19:17:00
反正還在探索中、實驗中吧?瞭解,就停在這裡吧。
作者: fauna (黑與白的變幻)   2017-12-13 23:14:00
兩位真是高來高去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4 07:04:00
畢竟我們都還沒“死透“?哈……哈……哈……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4 08:07:00
回歸靜止、涅盤?XD
作者: BPM88 (BPM)   2017-12-14 12:13:00
謝謝你的小結,不過客觀上人必有一死是必然的,但我也在想「死亡」是否可以是主觀的經驗。至少「將死」應該可以。另照你的說法問題又變成,誰來判斷是經典?集體潛意識?歷史上科學史也常見一人推翻經典的情形。
作者: theologe (表達你我的信仰~)   2017-12-14 13:16:00
越大家的爭議越小(所以比較小家或偏端的,詮釋學不愛);起碼要幾個世紀以上的檢驗;與否證法同樣帶點不確定概念;主要要看效應歷史,也就是看詮釋史的狀況--是否持續有詮釋與傳承(持續作為被肯定與否定的參照點)的動力/活力;文本內部的真理性/事理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