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
耶和華就應允我,把我安置在寬闊之地。
作者改以第一人稱自述,提及自己的經驗、感受和在當中的見識;
對神的本質和作為,以及對世事有正確的信仰觀點,是所有敬拜的基礎。
作者在神面前回想起曾經親身經歷神的記憶:
原本是在受壓迫的困境當中(急難,in distress、hard pressed),
受到神的幫助,被放到寬闊之地(a spacious place、answered me openly)。
作者用空間的意象簡明又精準地描述了他的處境和心境。
這描述可能是在某段時期許多困難經驗的總和,
也有可能是作者曾在幾次巨大的困境當中絕處逢生;
無論是什麼,他知道是因為神的幫助下才得以全身而退。
回首後他明白:「即便經過死蔭的幽谷,我也必不致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
從急難、到投靠神、最後寬闊之境的歷程,
這樣的詞彙和寓意在詩篇中是君王大衛特有的筆法(詩18、31、118)。
(本詩篇未註明作者。)
相信在我們生命中也有這些特殊的時間點,那些難以忘懷的體驗,
可以重新激勵信心、面對挑戰的時刻,使我們時常思想、紀念;
可能是偉大的經驗,也有可能僅僅是平凡的日常。
然而在那當下,清楚地知道是主的感動、是主的作為、
是主與我們同在、是主的幫助、是主替我們爭戰!
原來主真的看顧我!
6耶和華在我這邊,我必不懼怕,
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敬虔主的人投靠耶和華,神也主動地與敬畏他的人(更多地)同在。
他們把上帝放在他們右邊,神也把他們放在神的右邊(詩16)。
傳統上此詩篇是以色列人逾越節晚餐過後所頌唱的最後一首詩,
很有可能基督在受難前也和門徒們唱了這首詩。
或許他們在這節經文當中也獲得了安慰與力量。
馬可福音14:31:「彼得卻極力地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絕不會不認你。』
所有的門徒都是這樣說。」
「人能把我怎麼樣呢?」:聖經中還有許多經文是如此教導,大不了失去生命,
人還能把我怎麼樣呢?(斯4:16;賽8:12-13;太10:28)
此話表面上看起來是充滿著慷慨激昂,但個人總覺得它所表達出的象徵,
可能更多是在黑暗中唯一的搖曳燭火,又好比是痛苦中那僅存的慰藉。
神不一定會挪去我們的困難和苦難,甚至是嚴重的殘疾、暴力、逼迫和殺害。
但別怕!在這一切之中,神依舊會保守我們那渺小微弱的信心,永不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