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是小弟的構想啦
在這邊提出來給大家討論一下
是否可以建構一個模型 用理論的方式來推導萃取量?
我們都知道咖啡的萃取有許多變因
溫度 壓力 水量 顆粒 擾動等等
使用理想的假設條件 從簡單的方程式推廣到現實條件
在這邊先不討論壓力和豆種 單純從浸泡式的方法下手
E:萃取量 (單位先不標)
T(K):水溫
t(s):萃取時間
d(m):咖啡粉半徑尺寸
W(g):咖啡重
以下為假設:
1.在萃取過程中,咖啡粉是平均分佈於水中
2.咖啡粉體形狀為球體,且尺寸固定
3.萃取過程中水溫均保持一定
4.咖啡物質擴散速率符合steady state
5.擴散的速率和顆粒的表面積成正比
若以上假設成立
則:
E 會與〔W·e^(-Q/RT)·e^-k1t·d^-2〕成正比;Q.K1為常數
(因為有些熱力學或動力學的關係式,我讀的不是很好XD
,手邊一時找不到課本,有錯誤歡迎糾正!!)
若由這個關係來看 時間在一開始貢獻最多 越久越不顯著
一般在萃取時頂多由370K~350K
所以顆粒大小的影響會比溫度還明顯
當然!!一切都是在理想狀態!!
以上是我簡單的想法!!式子當中一定有錯誤XD 認真要抓的話一定是漏洞百出
但是概念應該不會差太多
如果真要探討的話 都可以發表論文了 哈哈
P.S.
這裡只討論萃取!!風味是另外一回事!!
作者:
ledutemps (被玩咖說是玩咖 科科)
2015-02-02 17:52:00光是萃取方式就沒說了 你想怎麼討論?好像漏看了 意思是濾壓壺? 然後想討論的重點是?
作者:
bearq258 (bearQ)
2015-02-02 17:57:00假設就是假設、單單粉體就不可能是球體Y
作者:
kee32 (終於畢業了)
2015-02-02 18:39:00我覺得先弄幾杯出來給高手喝看看比較實在
作者:
bearq258 (bearQ)
2015-02-02 18:51:00假設是沒錯,咖啡表皮是平滑,磨了那一面還是平滑。豆子組織內外的密度也不同、釋放的速度假設是假設,農產品無法規格化、概算是可能但誤差很大
作者:
mbmax323 (尖頭雕花鞋)
2015-02-02 18:55:00大家都好兇......XD
作者:
POID (路標)
2015-02-02 20:25:00其實培度也蠻重要的
作者:
ocha (KeNNy)
2015-02-02 21:14:00幾年前討論過還有熱逸散等
作者:
masala (masala.zone)
2015-02-02 21:35:00這個版的肅殺氣息一向不低 ....
對沒有檢驗器材的人來說 萃取的結果只能從味覺看這有點太主觀不好做明確的定量XD
作者:
ledutemps (被玩咖說是玩咖 科科)
2015-02-02 22:00:00我印象中 不同分子最容易被萃取出來的溫度是不同的因此水溫會變得重要其實真要戰 何為完整萃取 就吵不完了orz時間太長 把味道不好的東西也煮出來了是否也算完整萃取
作者:
crocis (咖啡毒蟲)
2015-02-02 22:16:00問題是歡樂向的場合搞不出能實戰的好東西 肅殺也不壞
雖然不懂,但用科學的角度去發想咖啡沖煮,我覺得是很有趣的議題阿,如果連假設一下裡想狀況都不行,那科學都不用玩了
突然想到一個有趣的玩法,先將咖啡的內含物脫附出來然後再給予吸附到平衡,你得到一個均勻的咖啡粉了起始條件一樣之後,可以根據不同時間的脫附量,找出平衡常數,分配係數等等,這樣可以得到尾端的數學模式阿....好像沒有用處,只要將初始物均勻就好了~"~不要理我...
作者:
kee32 (終於畢業了)
2015-02-02 23:30:00你先找出理想煎蛋方程式的學術文章,我再考慮要不要被你說服(仔細想想我的話的涵義)
作者:
colo (想殺我沒這麼容易)
2015-02-02 23:36:00实务上最少动磨度....
作者:
TalkToMe (跟我說一下啦)
2015-02-04 08:53:00先煮一杯再說吧 沒喝到前都先不用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