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元書院電子報第40期
【奉元問學之二】朱子儒學是台灣文化傳統
文 / 潘朝陽
時人常常渲染誇言所謂「多元文化的臺灣」,似乎臺灣是一個大雜碎拼湊的文化體。其實
世上並無此種社會或國家,就以號稱為最新最大的全球型移民社會國家的美國而言,在其
中雖然有多種文化、種族、人群,可是她一樣是一個以基督宗教為文化價值核心的歐洲文
明,甚至是盎格魯.薩克森文明為基底的國家。又譬如日本,雖然在歷史中有中華儒佛文
化入境;現代則有脫亞入歐之政教運動,但日本仍是神道之國度。任何一個社會或國家,
必有其文化傳統核心,有此核心,才有其他文化成份圍繞之而形成一個文化有機體。
臺灣亦應如是觀。
四百年臺灣史的文化主體,不是南島語族文化,也不是日本神道文化或歐西美國文化。自
從中國人渡臺開發拓殖,四百年的臺灣史文化主體是以朱子思想為主的儒家德教。
明鄭一六六一年開臺,儒學儒教就隨之而始播臺灣,世子鄭經聽陳永華言而建聖廟於東都
,是臺灣有學之始。但此之前,沈光文已講學於臺地,故清人稱沈氏為海東文祖,以明臺
灣從其開始就有儒家文教。道光時,鄧傳安在鹿港修建書院,以光文之號文開為書院之名
,主祀朱子,陪祀沈光文以及明鄭時期來臺的遺民儒士,如:王忠孝、辜朝薦、盧若騰、
徐孚遠、沈佺期、郭貞一等,他們都是秉持堅守春秋大義而不願為清朝之臣民,遂東渡臺
灣繼續奉明正朔之儒仕;再又陪祀以清初來臺的閩省漳浦名儒藍鼎元。藍氏出身福州鰲峰
書院,康熙末年來臺,深入考察臺灣民情風俗而就臺灣的儒教建設提出甚重要建言,清朝
治臺的文教多依藍氏規劃。從此,臺灣的文化核心,即屬清朝朱子儒學和明末抗清的春秋
型儒學的整合形態。
此種臺灣儒學儒教,一方面以官學而教化臺灣子弟,一方面則以數十間官辦或民辦書院在
社會傳播之,再增益以民間家族的家塾之教化。故臺灣的傳統文化核心之朱子儒學儒教,
並非只在菁英層,它也敷播於庶民層,故成為臺灣全民的文化價值核心。
朱子儒學儒教在臺灣,已是臺人的生活世界和日常生命中的禮制,譬如《朱子家禮》,就
是臺灣人婚禮喪禮祭祖以及其他祭典中所行的三獻禮的基本經典。佛教或民間宗教雖然流
行於民間社會,但朱子儒家之禮樂和道統,其實才是臺灣五倫五常的文化根基。
自從朱子在嶽麓書院應張栻之請而大書「忠孝廉節」四大字之後,中國民間社會多有以忠
孝廉節之德行為其鄉約、族規者,臺灣亦無例外。此四項德行,其實就是中國儒學儒教的
倫常。在臺灣人的生命和生活中,已是其核心精神,並以此為人之基本道德標準,在今日
臺灣的鄉土中,四德仍然活生生地存在。惟由於現代西化之流風劣習之影響,當前臺灣文
化風習已有明顯毀墮之趨勢,儒者深以為懼,如何重回民間社會,通過朱子儒學之當代教
化,藉以提振復返臺灣的傳統人文道德,十分重要。
臺灣儒家文教是臺灣人的生命和文化土壤,而朱子儒學儒教則是滋養此土壤的源泉。一九
四九年之後,從大陸再來大儒傳揚延續中原儒家之德教和學術,讓臺灣儒教得到更豐厚剛
健有創新性的文化學術以及道統之力。換言之,當代臺灣文化傳統是原來的四百年之朱子
儒學與四九年以後從大陸來臺的中原儒學的整合。大陸人來臺灣遊覽交流,他們感喟說臺
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其真正意義須從此處體會。而中原儒學儒教來臺設帳傳道之一個重要
體系之大師,就是先師愛新覺羅毓鋆先生。先師門下弟子,除了夏學之學習之外,亦不能
不明白臺灣文化的本質。
寫於 臺北.天何言齋 2017/3/28
http://new.fongyuan.org/newsletter/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