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vikk33 (陳V)
2018-03-12 13:17:30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4012066975693&set=a.10203866176328518.1073741852.1644023166&type=3&theater
先說好,看這篇文章之前,先把你以前在學校學的中國通史丟到一邊,然後再把你對現代
生活的「理所當然」丟到一邊,我們要講的是好幾千年以前的事情,那個時代別說高鐵了
,連騎馬可能都還不普及,設想「我活在當下」對理解歷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許仲琳的
封神演義為什麼會寫成那樣?石玉崑的七俠五義為什麼會寫成那樣?因為沒「活在當下」
,拿十六七世紀的社會、科技環境去理解十世紀左右甚至西元前千年的事情,當然是很難
切中當時的狀況。
然後我講的東西會盡量符合目前考古挖掘出來的證據,不會引用太多司馬遷在史記裡的撰
述(因為太史公大人沒「活在當下」,相信我,這是非常難的,其實司馬遷可以一個人為
漢民族理出一本類似希伯來人舊約的史記,紀載了千年的傳說和歷史,已經是太了不起的
事情),但其中一些推論你也不用找其他的史料啦,就是我自己想的,我不是專業出身的
,所以看看就好,別當這就是事實。最好就是假裝你在看一部推理小說,作者寫出爛哽,
罵兩句就算了。
好,我們現在就要來談對整個東亞大陸各國影響甚遠,甚至一直到21世紀的今天,很多東
亞人都還在用其中思維思考事情、甚至本身都沒意識到的「儒家」。
儒的原意,是在周朝負責主持祭祀儀式的人,這些繁複的儀式規矩稱為禮,是一門專門的
學問,後來周的都城被異族攻入,遷都後的周王朝無力再維護這些繁複的儀式,被儒家的
開創者孔丘稱為「禮樂崩壞」,孔丘認為恢復鎬京時期的禮樂是阻止周王朝東遷洛邑後,
王權墮落,諸侯強欺弱、下克上,倫常淪喪的唯一手段,這也可以說是重新建立起「儒」
的地位,所以才被稱為儒家。
目前黃河中下游流域,挖掘到最早的古文明,只能證明司馬遷史記紀載的商朝曾經存在,
不過這些古物還不足以讓我們完全了解當時這個朝代到底是以怎麼樣的樣貌存在。從古書
上的記載,這個國家(其實他到底是個城邦、國家、還是部落,都很難證明,我們這邊是
姑且稱之,讓大家容易溝通,請千萬別用現代國家的樣貌去理解)一天到晚在遷都,有紀
載的就有14次(大抵的位置都在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和河北省一帶,當時的黃河流
域文明還不是很善用馬,別以為他們可以真的跑多遠),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商應該是一
支不斷到處流動、以遊牧和遊耕為生的民族。
另外從挖掘出來的文物,目前已知這支民族已經有文字(甲骨文),有鑄造銅器的科技(
所以已經進入銅器時代),有政府組織的架構,有嚴格的法律,還有徵兵制的軍事組織。
而從挖掘出來的甲骨文判斷,這個民族有農業活動,同時也有鬼神崇拜的宗教信仰。
從挖掘出來的商代銅器多為武器和祭祀用具、而較少農業用的鋤、耙來看,以及社會階級
扁平(商的主要階級只有帝,也就是統治者,平民和戰俘,像周民族那些階級複雜的貴族
封侯制度,在商民族是看不到的。其實商業交易如果沒有外力扭曲,本來就是人類社會最
平等的行為,沒有階級化分去決定參予交易雙方地位的必要性)、女子地位和男人平等來
看,農業應該不是商民族最重要的產業活動。
至於武器的數量和多樣化,則證明這個民族武力應該很強盛。而從挖掘出來的甲骨文卜辭
多為問戰事來看,商民族不但武力強、也好戰,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缺乏周民族用分封和階
級化分來穩定社會的能力,所以常常要比拳頭大小,甚至根據考古研究,商民族可能擁有
戰象。
以當時的交通技術、農耕技術,以及他們還不發達的封建制度來看,所謂的商朝應該是黃
河中下游區域的一個部落聯盟(不包括下游,直到商朝共主地位被周朝取代前,根據古書
記載,封神榜裡著名的暴君商紂帝還在對「東夷」,也就是東部的野蠻民族用兵,可見當
時的勢力範圍還不及東方,也就是黃河出海口還有山東半島這邊)。而後來做生意的人被
稱為「商人」來看,商民族是非常擅長交易的,甚至我們可以推論,因為有維護周圍各部
落民族交易秩序的能力(像是制定公平的交易機制的能力、以及擁有強迫兩造履約的武力
),才讓商民族變成這個區域政權聯盟的霸主。而事實上,從現在挖掘到的商代文物來看
,商民族建立的政權,確實非常注重契約、刑法的制定。人和人的交流愈頻繁,愈需要明
確的法律去訂定個人和個人的關係。(相對的如果接觸的都是血族血親,人倫就會比法律
重要,這後面我們會提到)
周民族則是商王朝西部(大約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一帶)的重要聯盟成員,史書上
紀載周民族的姬姓貴族被商王朝封為「西伯」,應該是西方部族中最強盛的一支。和商民
族最大的不同,就是周民族是非常精於農耕的民族,後來周民族取代商民族變成天下共主
之後,他們的每一個政制推行,都影響整個東亞的各國文明甚遠,值得我們好好的認識。
和商民族相比,周民族的農業技術比較進步,也因此影響到了他們的社會構成。商民族可
能仍處於遊耕、遊牧的產業型態,所以都城整天移來移去,這塊地種不出東西就換塊地再
種,甚至因為商民族有很進步的養殖技術(還會養魚哦),農業並非生存命脈,土地相對
不是太重要。
周民族則已經擁有定耕的技術,土地就成為這支民族最重要的命脈(這種重視土地和不動
產的傳統,一直到今天,都還影響著台灣人,讓台灣人對於房地產有著異常的執著),土
地如果因為繼承關係太過破碎,生產力將大為降低,所以能繼承土地的繼承人必然不能太
多,甚至只有一人。而從事農業又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美國南北戰爭的主因,就是南方的
農業州需要大量勞動力,所以需要蓄奴),讓人不得不多生,這時候「排長幼」的排班論
次、確定繼承者的順位就變得非常重要。
這種訂定「人倫(人的順序)」的嚴密宗法制度,可以說是周民族影響後世天朝文化區域
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創造(要說演進也可以)。另外農業是相當勞力密集的產業,體力較弱
的女子因為產能小,甚至無力耕種,地位自然不如男人。但也因為這種「嫡長子獨拿」的
繼承制度,若要實際運行,必須要考慮到其他沒有繼承權的兄弟生計問題(不然必定有人
會造反,那制度怎麼能長久地實行),照顧血親就變成繼承者的義務,這又鞏固了血族的
關係。
相對於遊耕、遊牧,領導者需要的是隨機應變的能力(因為常常會有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
方求生的需要,經驗的重要性非常低,創造力相對更加重要),定耕的周民族,面對的是
年復一年類似的耕種模式,經驗就變得非常重要。因為需要大量勞動力必須多生而形成的
龐大血族,因為必須釐清土地繼承權而形成的嚴密宗法制度,因為經驗累積成為家族智慧
泉源甚至因此獨裁化的老人家族長,這讓周民族形成了一個和商民族完全不同的樣貌。
為了怕文章寫太長又被念,就先到這裡,接下來我們再來談為什麼商民族的頭目叫做帝湯
、帝太甲、帝太庚,而周民族的頭目卻叫武王、成王、康王,這其中的差別,將讓我們的
主角「儒」正式出現。
(話說許多台灣民族主義者對於土地和血緣異常的執著,前者常顯現出一種重農反商的思
維,後者則千方百計要找出「我和華夏族血緣無關」的證據,其實這反而是受到周文化影
響的一種證明。有時候很多事情又是這樣,你愈想逃、就陷愈深。其實一群人想要自立根
本不需要任何原因,「我想獨立」就是最好的理由了)
此為系列文第一篇,其他篇如後
https://www.facebook.com/DerrickxHsu/posts/10204020597068940
上一篇文章我們有提到周民族是農耕社會,如果土地分裂繼承,那生產力會一直下降,講
到這先說一個題外話,很多人會覺得統派很奇怪,喜歡當中國人自己回去當就好,幹嘛一
直要拖其他不想當中國人的人下水?如果你常看台灣的八點檔,不管是三四十年前的純正
普通話外省味八點檔,二十年前汪笨湖等人搞出的台灣味普通話八點檔,還是有線電視出
現後,三立民視的香港味台語八點檔,甚至還有TVB港劇,都會發現這些家庭倫理劇裡面
定義的壞蛋,就是整天想分家的。
連續劇裡面主要是控訴想分家的人不孝,而且為了強化他們不孝的形象,常常會畫蛇添足
播一些壞蛋欺負虐待事大人的場景。其實分家和孝不孝根本無關,分家就是分家產之意,
其實只是周民族對於土地劃分將不利農業生產的恐懼,一直滲透在文化裡面傳給文化圈的
一代代,即使大家忘記原因是啥了,還是會深刻記住「分家不好」並且再傳給下一代。
而對統派這些純正中國人來說,台灣獨立,就是分家,就是萬惡不赦。
回到正題,之前有提到,由於土地只由少數甚至單一的子孫繼承,其他分不到的人自然不
會甘心,雖然讓新族長承諾會照顧大家算是一個保險,但是有能力的人當然還是會覺得還
是自己拿來主導比較安心。尤其是按照周民族的宗法制度,傳嫡不傳賢,只要你是宗法制
度排位在前的繼承人,就算是白癡最後也能主導整個家,而有些排位在後的子孫,搞不好
已經當老族長左右手很久了,最後還是只能拜於人下,這要人怎麼甘心。
(於是忍不住的人就會造反,像大明三任帝朱棣,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四子,在朱元璋創
建大業的時候,隨著他南征北討,論對大明建立的貢獻遠超過其他弟兄,朱元璋不傳位給
他傳給長子朱標,沒給他已經不是很說得過去了,結果朱標早死,朱元璋還是鐵了心傳給
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而朱允炆上任後,對於這位功高震主的四皇叔充滿戒心,在方孝孺、
黃子澄的獻策下,削弱朱棣的力量,讓朱棣不發動叛變都不行)
所以平常就讓大家習慣自己的身分、認清自己的身分,斷絕「我來做做看」之心是很重要
的,周民族發展出來的辦法,是從衣食住行婚喪喜慶上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制度,去規定每
種身分的人應該吃什麼、穿什麼、坐哪個位置,整個家族一起出行的時候排在哪裡,甚至
拜拜的時候要站哪個位置。這一套複雜的規矩稱之為禮,而提供「禮」專門知識以供諮詢
的人,就叫做「儒」。
所以你可把儒當成是現代的律師,不過更接近的是辦喪禮的時候來幫忙的禮儀師。
我想這種「禮」現代大家還可能知道的,就是每年孔子祭各地孔廟表演的八佾舞,八佾舞
就是直排橫列都是八人,共八八六十四人表演的一種舞蹈,在周王朝時,這是貴族才能使
用的排場,而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大諸侯頂多用六佾、小諸侯用四佾......。當年儒家
創辦人孔丘先生,就是因為某大爺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氣得不顧斯文當場大罵「八
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一介小諸侯居然公然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派頭,也難怪
立誓恢復舊秩序的孔丘會如此抓狂。
周民族制定了這套森嚴的禮法制度,要每個人按造自己的所在階級時時刻刻身體力行,用
了不適合自己身分的禮法,就是「無禮」、就是「僭越」,甚至就是亂倫,這在禮法社會
裡面,是非常嚴重的犯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會讓上層的人害怕秩序沒有被絕對控制。
對於有貴族身分的人,周民族用「禮」來控制,至於沒有貴族身分的庶人,周民族則沿用
了商民族發展出來的嚴酷刑罰(別忘了那是個不知人權為何物的上古社會,商民族的刑罰
非常嚴厲),這就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因。
「禮」這套制度不單適用於活人,也適用於死人,道理很簡單,看了你死鬼老爸怎麼葬的
,也會讓你想起你自己是什麼身分。所以周民族非常注重喪禮,那套儀式傳到今天還足以
讓身為現代人的我們頭暈腦脹,無所適從,這也就是後來墨家開派祖師墨翟主張節葬的原
因(啊,扯遠了)。
前文說過,商民族是信仰鬼神的,因為遊牧遊耕,時時都會面對新環境,在新環境自然是
有山拜山、有河拜河,搞到滿天神佛。而農耕民族的周民族,則是每一年都在同一個地方
,重複前一年做的事情,他們很少接觸到那麼多不確定因素的環境,所以他們「敬鬼神而
遠之」,有疑問問族中老人,比求神問卦可靠多了。
但老人總有一天會死,周民族對於這些老人不管是純粹出於感恩也好,希望這些老人離開
世界後,還能繼續提供經驗諮詢也罷,總之周民族開始祭拜這些老人,而我們現在祭拜祖
先的習俗,就是受周民族的影響。不過每次要拜老人都要跑到墳頭去也不是辦法,後來就
搞些牌位什麼的,將這些列祖列宗集中在村裡某個房屋,傳到後來就是祠堂。
祠堂是一般家族用的,周天子他們那個天下第一家,當然要有不同等級的排場,所以他們
家每一任的死鬼頭目、天下共主,都有獨立的宗廟供奉,這叫做太廟,問題是隨著死鬼頭
目愈死愈多,太廟也愈來愈多,只好在廟前掛個招牌用以辨識,第一任死鬼頭目開宗散葉
最偉大,就叫太祖,第二任叫太宗.....,這就是廟號。
不過周民族發現也不是每個死鬼頭目都那麼了不起,為了讓他們生前有所警惕,又發展出
諡號的制度,就是給死去的人綽號,例如柯文哲就在他太廟前掛個「白目」、蔡英文就在
他太廟前掛個「無趣」,馬英九就在他太廟前掛個「戀中狂」,希望這些頭目可以因為害
怕死後被人家掛難堪的招牌,生前好好履行自己的義務。
不講這套的商民族,死掉的頭目多半是直呼其名,頂多在前面加個「帝」字,表示他是當
年的最高領導人(商民族的最高領導人叫做帝、周民族則叫做王,帝比王偉大那是後來的
事了)。但周民族就很麻煩,例如不過是商王朝西伯的姬昌,因為兒子當了最高領導人,
也被追封為王,諡號文字,稱為周文王,表示他是個具有經緯天地才能的王。周王朝真正
的開國君主姬發,諡號是個武字,稱為周武王,表示他創下蓋世之武功。
其實不只最高領導人有諡號,一般貴族、甚至到後來有當官的平民也都有,例如周王朝位
於山東半島的封國齊,在周政府東遷後第一個起來提倡尊重王權運動(尊王攘夷)的公爵
姜小白,諡號是桓,稱為齊桓公(齊表示他是封國齊的國君、桓則是贈給有開疆闢土、降
伏蠻族的諡號、公則表示他擁有貴族封爵公侯伯子男中最高的一級公爵爵位)。至於怎麼
要給諡號,當然要問禮儀專家「儒」的意見啊!(其實用什麼字代表什麼意義是有書可以
查啦,不過決定要挑哪個字,那就是大學問嘍)
諡號制度有用嗎?當然沒用啊,死鬼頭目死了,他兒子繼位,你最好敢給他上什麼難聽的
綽號啦!這種諡號制度在周王朝剛發明的時候,還算有認真搞,就算沒用,諡號也不過一
個字,不至於造成太大困擾。不過後來天朝皇帝權力愈來愈大,拍馬屁的人技術也愈來愈
高超(?),像大清最後的權力者葉赫那拉氏(就是著名的慈禧太后啦),她的諡號是孝
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足足用了23個字,每一個都是字
典裡最美好的字眼,渾然感覺不出她帶給她們家帝國的災難。
諡號,真難為儒家幾千年來都那麼認真看待這件事,吹的好像它真的多有用!
下一篇,講周朝的封建制度和儒家。
喔,對了,諡號是死後才有的,雖然我們習慣叫劉徹漢武帝、劉秀漢光武帝、楊堅是隋文
帝,不過他們不可能這樣自稱自己的,話說中國拍的古裝劇,常常出現李世民自稱唐太宗
、楊廣自稱隋煬帝的情節,所以別以為中國拍古裝劇考證多詳細,基本上的低級錯誤還是
一大堆呦!
此為系列文第二篇,其他篇如後
https://www.facebook.com/DerrickxHsu/posts/10204708872475395
上一篇寫完之後有個網友問了個有趣的問題,周部落打贏商部落後,都城在渭河平原的鎬
(今中國陝西西安市長安區一帶),立國功臣姜子牙家族卻被封到遠在山東半島的營丘(
後改名臨淄,今中國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這到底是冊封還是流放?
首先要先解釋一下,東亞大陸諸政權,在秦王朝開始中央集權之後,才有「在京四品、地
方二品」這種接近權力魔杖的中央官地位勝於地方官的情況。周王朝的封國對王畿(周王
的直屬領地)的義務只有朝貢,其下的人事、財政、政令,甚至軍事等等等等,都是封國
國主說了算,王畿不會、不能也無力插手。
換句話說,周王朝其實是一個大的(周王國)和多個小的(許多公、侯、伯、子、男國)
國家組成的國際聯盟(有點像共產時代的赤色帝國,周王國大概就是俄羅斯,其他諸侯國
等同一堆加盟共和國,不過中央的控制力還要小更多)。
而且當時周王國也還沒有後來天朝的龐大官僚集團,大官下面能管的小吏沒幾隻;周王國
的宗室權力很大,異姓人即使是開國功臣之後,也沒什麼機會參與核心決策(像是封爵廢
爵這種事情就是王和宗室下決定,你就算位極人臣也管不了各地領主),薪資更遠遠不如
有自己領地的領主們。總之,在那個時代當個中央官能管的事情、能撈的好處都不多。
封爵的意義就是給你一塊地、在那邊你說了算,而且世代相承,讓你的子子孫孫都能繼續
享用,也代表你的死鬼靈位會世世代代香火不絕,這應該是那個時地的人最大的盼望了。
在那個時代,「流放」其實是把你從你的領地趕出去。把你的領地放在離王畿遠一點的地
方,並沒妨礙你獨立自主的事實啊!
正式要講周代「封建」(啥?講那麼多還沒正式講到啊!)之前,先回顧一下前兩篇寫的
:
‧大概距今3600年前,一個叫做「商」的部落國家,在東亞大陸成為一個聯盟的盟主(為
了行文方便,我們就姑且稱他下黃河聯盟,學界並沒人這樣講,大家知道我講什麼就好了
。其實小說《封神演義》裡很多商朝陣營的角色,都是下黃河聯盟的部落之主),「商」
擅長貿易買賣、訂定出一套嚴謹的法規,並且以強大的武力當後盾,讓聯盟成員遵守他們
訂定的交易秩序。
‧這個部落聯盟的西部有個強大的農業部落叫做「周」,約距今3000年前,周向商發動了
戰爭,成為新的聯盟霸主。
很遺憾的是,我們並不知道商和周的戰爭形式、規模,只初略地知道商部落當時的主力軍
在東南方和不屬於下黃河聯盟的部落(用蠻族二字是比較好了解,不過實際上他們只是不
在商部落的文化圈,根據考古發現,這些「蠻族」的文明化程度,其實不輸給以商為核心
的這個文明,所以本文就沒用這個有點歧視性的字眼)作戰,結果商部落在牧野(今中國
河南省新鄉市)被周部落擊潰,頭目被殺。然後歷史沒交代商部落的支主力軍後來怎麼了
(例如他們為何沒有回師救援之類的)、也沒交代其他下黃河聯盟部落對周部落發動戰爭
幹掉盟主的態度。
如果你把學校的教科書背個滾瓜爛熟,可能會認為這時候周取代了商成為「中國」這個虛
構詞的其中一個王朝。不過事實上商並沒有滅亡,周部落只是成為下黃河聯盟的新盟主。
周王姬發攻入商部落首都殷後,把以殷為核心的商部落領地的北半邊,封給商帝辛(帝是
商部落老大的稱號,辛是他的名字,這傢伙就是在小說封神榜裡睡到天下第一美人妲己的
幸運兒紂王。當然王是周部落老大的稱號,所以這個名號是周部落給他追封的)的兒子武
庚,並讓領地上人民繼續跟隨他。且其實在周打敗商成為下黃河聯盟的新共主之前,也已
經發展了好幾代。商周交替這件事,其實比較接近二戰後世界從英國當霸主轉換成美國當
霸主、英國並沒有消失,而非後來天朝後來像曹魏取代劉漢那樣的朝代輪替。
前面兩篇文章已經講過,商和周這兩個部落文化有根本上的不同,周取代商成為下黃河聯
盟的盟主後,開始對下黃河聯盟推行一套全新的政制,就是本文的主題「封建」。簡單的
說,就是姬發和之後的姬旦讓自己的姬家子弟、幫周部落打贏商的功臣們,成為原下黃河
聯盟各部族地盤重新劃分後的新領主。
歷史在這裡再度含糊不清,我們只知道姬發、姬旦冊封了自己人到各地當老大,卻沒交代
原來各地的老大們怎麼了。以商部落為首的下黃河聯盟,以當時的統馭技術和科技環境,
很明顯不可能是個中央集權國家,不然就不會有周部落的存在了。
像我們可以從聖經知道羅馬帝國攻入耶路撒冷之後,雖然建立了猶太行省、也設立了直接
聽命羅馬的總督,但在當地實際進行統治的,還是舊哈斯蒙尼王朝的成員(新約聖經時代
的統治者就是希律)。但以現在的史料來看,周部落進行封建後的這個以姬姓王族為核心
的新封國聯盟(行文方便,我們稱為周王朝)的各封國裡面,並沒有原來在地權力者的角
色。
理論上這種搞法應該會引發原來權力者的反抗,攪得遍地烽火,不過紀載中顯然沒提到這
些事情。而從周部落向商部落發起總體戰之前,還小心翼翼地等主力軍離開、擊敗商部落
後也無法徹底剿滅他們,顯然並沒有兵力去做地毯式的鎮壓。就目前紀載不明的史料推斷
,應該是姬發擊敗商的兩年後就過世,實際上冊封的新爵可能還沒那麼多,很多地方還是
原下黃河聯盟各部族所統治。而之後就發生史稱「三監之亂」的內戰。但這也只是推測罷
了。(關於這點後面還有更多的猜測推斷)
諷刺的是,周部落為了避免手足為爭權而相殘,發展出嚴謹的宗法制度,但「三監之亂」
的導火線就是這套以「嫡長子繼承」為核心的宗法制度。姬發過世後,姬發的四弟姬旦(
儒家經書鼎鼎大名的周公)宣稱繼承人姬誦年紀幼小(其實依現在歷史資料推斷,當時姬
誦已經十八歲,在平均年齡可能不到四十左右的當時,已不算幼小了,所以本文就以作者
自己認為比較接近事實的角度描述,而不用孔丘吹得如天堂一樣美好的說法。事實上姬誦
親政後姬旦一度被流放,也證明在姬誦的認知上,姬旦做的是一種奪權的動作),由他監
國。
結果姬發三弟姬鮮、五弟姬處、七弟姬度聯合商部落武庚(這個想要復興「大商」的傢伙
自然不會放過機會,諷刺的是姬鮮、姬處和姬度當初封國被畫在殷附近,就是為了監視他
,所以號稱「三監」)和東方部落(東夷)反抗,他們主打的旗號是「勤王」,宣稱姬旦
為了奪權將對嫡子姬誦不利。「三監之亂」引發「周公東征」,姬旦戰勝,失敗一方的武
庚和姬鮮被殺、姬處被囚,姬度則被剝奪天王親族的尊貴身分、廢為庶人。
雖然武庚被殺,不過周王國並沒有徹底毀滅商部落,而在原地建立封國「宋」、爵位是封
國中第一等的公爵,封商宗室後裔當領主(宋公爵),但也同時把一些人從殷遷出,來削
弱他們的實力。
宋公國在春秋時代,因為舉辦「弭兵之會」又躍上史冊。到了戰國時代,一度自行封王成
為宋王國(這個動作等於和周王國決裂,你可以想像成賴清德自封台南總統而不是台南市
長),這個宋王國橫挑強鄰,與四周為敵,後來發生內亂,被齊王國(再度強調,稱王就
是不鳥周王國秩序的表現)所滅,商部落才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姬旦東征後,再度分封,這時候周王朝的「封建」大業才算比較徹底的執行。據史料紀載
,周王朝初年共有七十多個封國,而領主多數都是姬姓王族(有的史書說四十多個、有的
說五十多個,總之占了半數以上)。這些封國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而王朝
的核心周王國(公、侯、伯、子、男都有很多,但天無二日,在周王朝中只有一人能稱王
)則有壓倒性的實力。
不過,不管是王,還是公、侯、伯、子、男,這些領地彼此並沒有從屬關係(公爵不能管
侯爵、伯爵不能管男爵),而是平等的地位。大概就像現今的日本雖然比汶萊強大很多,
但汶萊並不從屬於日本。
事實上,王朝核心的周王國,也不希望看到其他封國有從屬關係。前面提過,周王國是不
能干涉其他封國的內部運行的,既不能找人進封國監視國主、也不能利用機構間的制衡之
術限縮國主權力。為了防止領主造反,周王朝讓王畿壓倒性地大於其他封國,在周這個農
業民族,這代表農產多、人多,也就是有能力組織更大的軍隊並養活他們。
然而若多個封國聯合,還是可能有壓倒王畿的實力,因此讓領主們不互相隸屬、各自獨立
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周王國東遷後(歷史稱為東周),封國間果然開始彼此兼併,後來
許多封國都變成比周王國更強大的存在、甚至紛紛自封為王,完全不鳥周王國了。
以商部落為首的下黃河聯盟,猜想應該是比較接近大英國協或是東南亞國協的邦聯式鬆散
組織,各國彼此之間沒有血緣關係(可以用台灣的原住民各族來理解)、也沒有共同的文
化(商部落和周部落的文化就完全不同),甚至還彼此征戰(所以讓擁有強大武力的商部
落有機會介入干預)。至多在商部落的貿易專長下,可能具有如歐盟前身「歐洲共同市場
」的國際貿易組織功能。
但周王國封建後形成的周王朝,已經比較接近現在的聯邦。儘管封國各自內政、軍事獨立
,但他們還是要共同遵守類似周王朝憲法的宗法制度,他們多數都有姬姓王族的血統,他
們對周王都有一些義務(例如朝貢──繳稅給周王;例如在王畿甚至其他封國被攻擊的時
候,必須出兵協防;有些封國甚至本身就有周王國交付的任務,例如監視周部落的「三監
」),更重要的是,周王不只是「盟主」、還同時有「大家長」的身分。
我們可以說,周王國的「封建」為未來秦王朝建立人類史上統治幅度最強的中央集權帝國
「天朝」,做好了先期的準備,起碼這個封國聯盟已經有了共同的「憲法」;而且大部分
領主都分享同一血脈;並有了「天無二日」──只能有一個統治者的信仰;更重要的是,
他們有著共同的文化(即使各封國在長久的發展下和當地文化融合、而讓封國間產生差異
,但仍有共同的基底)。
如果沒有周王朝的「封建」,商代的下黃河聯盟各部族,即使後來發生類似戰國時期的互
相侵攻吞併,東亞大陸的歷史走向還是會更像歐洲,而不是形成「天朝」。
大致介紹完周代「封建」的一些相關資料,以下則是筆者自己推斷出來的東西,完全沒有
歷史文獻證明,看不看各位自己決定了。
‧周擊敗商的那場戰爭,應該不是單純的周部落進攻商部落,而是下黃河聯盟中已經有些
部落先行投靠周部落、更有可能號稱「西伯」的周部落早已在西方,建立了一個不隸屬於
下黃河聯盟的新國際聯盟(就像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陣營雖然都是聯合國成員,卻還是各有
各的北約組織、華沙組織)。所以這場戰爭有可能是西方以周為首的好幾個部族,聯合起
來攻擊東方以商為首部族聯盟的一場世界大戰。
‧所以姬發擊敗商之後的第一次分封地,可能原來都是商的「死黨」部族所擁有,這些部
族的兵力可能都在「商周大戰」中嚴重損耗,甚至頭目可能都死在戰役中,因此無力對抗
姬發派來的新領主。
‧根據歷史資料,「三監之亂」引發的「周公東征」,姬旦不只擊敗「三監」和商部落的
聯軍而已,他還「順手」弭平了很多東方部族(應該有很多是沒隨著商部落戰敗,而加盟
周王朝的下黃河聯盟成員)。儘管歷史並沒有紀載姬旦是否有發動類似二二八的滅族性屠
殺,但可以猜想這些經過「牛蹄」(當時的主力武器是牛車^^)踏過的地方,原先的統治
階層大概也被「肅清」,也因此姬旦實行的周王朝第二次封建,即使範圍更廣,但被拔除
的舊勢力卻失去反抗的核心和戰力。
‧周王朝的諸封國國名,例如姜子牙家族的齊,姬鮮的管、姬處的霍和姬度的蔡,推測可
能就是沿用商代下黃河聯盟部族成員的名稱,而後來才轉化成地名。
下一篇、應該也是這系列的最後一篇,我們來講最缺乏史料(是幾乎沒有^^|||)的周代
平民地位。(可以想像的,那篇的瞎唬爛必定比這篇多得多)
https://www.facebook.com/DerrickxHsu/posts/10205448162077173
上一篇文章講這篇要寫一些關於周王朝平民的生活,先m(_ _)m,發現這種東西果然不是
我這種門外漢寫得出來的,所以再m(_ _)m。
不過我發現還是有東西可以繼續往下寫啦,畢竟再來就是東亞大陸上最熱鬧、最奔放,也
是最血流成河的時代。而且忽然發現,這系列文的主角「儒家」還沒正式出現哩^^|||。
但那些歷史故事大家應該都聽到爛了,這篇我們就來集中火力討論,周王朝原來封建制度
好好的,為什麼會變成讓孔丘心碎的群雄競起、禮樂崩壞的戰國。
話說周王朝首都鎬京在紀元前八世紀,被一支被稱為犬戎(看這個名字就知道這些人豈止
不被周人當成「國人」,事實上周人根本不覺得他們是人,大概就跟《魔戒》裡亞拉岡看
到半獸人、強獸人的感覺一樣。不過因為在國民黨和共產黨的「中國已存在數千年」政治
正確下,這些過往現在都只能是內戰XDDD,然後還有戀中狂真的就接受這種史觀……)的
遊牧民族攻破,只得遷移到洛陽,這過程還搞了個妖魔化女性的「烽火戲諸侯」當背景故
事。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提過,周王可以控制其他諸侯聽話的一大原因,就是王的直屬領土王畿
比其他領主的領地要大得多,周是農耕民族,土地大就可以種更多東西養更多人,有人有
錢,就不怕其他的野心家挑戰。(也屬封建制的日本江戶時代,衡量各諸侯實力用農作物
收穫量「石」,是更為精確的,與其說領地大小影響實力戰力,不如說是可耕地大小。你
看美國地圖的紐約州……,看好了嗎?看好再看蒙大拿州,然後你會得到蒙大拿州比紐約
州富強這種荒謬的結論。是說豬頭翔先生國中的時候,看戰國七雄圖都會懷疑齊國那麼小
一塊怎麼會被稱為東霸,不過現在很多人還包括許多的所謂專家,都是豬頭翔先生中二的
水準,老覺得國土大人口多國家就富強)
但是現在不但周王室被從自己的王畿趕出去了,而且犬戎的入侵,也讓諸侯們在王烙跑的
狀況下,必須聯合起來保護自己。畢竟連最強大的王室都戰敗,人和錢都比王室少得多的
諸侯們,不團結起來,怎麼可能可以和外族對抗。之前的幾篇文章提過,周王室為了讓其
他諸侯實力永遠低於王室,是禁止諸侯們彼此串聯的(這個策略一直到天朝末代的清政府
,歷朝歷代皇家無不對臣下結黨異常忌諱),我們可以說「王室孱弱、諸侯彼此結盟甚至
兼併而強化、王室顯得更加孱弱」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這時候,有些小諸侯首鼠兩端兩邊都拿,自然引起紛爭。而大諸侯在擴張的時候,「沒經
人家同意」就兼併了別人的領地(這樣寫感覺好和諧喔),也開始屢屢發生。過去發生這
種事情,大家可以向周王投訴,現在王室自顧不暇,除了大家來比拳頭,還產生了「霸主
」,代替王室裁決諸侯間的紛爭。霸主沒有宗法制度為後盾(事實上這種代替王室執法本
身就違反宗法制度),所以說穿了也是另一種比拳頭,可以說商代那種聯盟盟主裁決制度
又回到黃河流域了。
不過早期領主們的戰爭就像辦家家酒,幾位「勝文」帶著家僕們對峙一下,也就算功德圓
滿(為了避免領主土地太大領民太多威脅自己,最原始的封地面積都很小,因此這種公子
們的戰爭通常是早上出發、午間對峙、晚上收工回家),和一般平民是沒啥關係的。
這點千萬要注意,平民參戰要到周代末期的戰國時期才發展完全,而統治者將土地和人民
還有自己連結起來的民族主義(或說國族主義),在人類社會更是到晚近三百年才被發明
出來的。在此之前平民和戰爭是無緣的,只有貴族可以參與戰爭(儒蛆們最愛的「士」一
開始指的就是軍人)。到了後來要參與戰爭,效忠的對象也是領主(君王)而非領地(國
土),本身更沒有「我和王同一國(家)」的意識。
不過既然周王已經無力阻止大諸侯變強、也沒辦法保護小諸侯免於大諸侯的侵略併吞,諸
侯們想要存活不是要自立自強,就是要擬定策略在列強爭端下委曲求全。於是小諸侯把領
地獻給大諸侯以換得保護,能力強的大諸侯,就可以利用這些免費取得的土地和人而變得
更強大。一個新的時代主旋律響起,名叫「競爭」。
因為「不強大起來就得滅亡」的時代背景,加上鎬京被破引發的一連串連鎖效應,讓許多
擁有專門知識的貴族流落民間,彼此激盪下,東亞大陸進入了學術研究空前蓬勃的時代,
被稱為「諸子百家」。這些學術研究有的是為了幫助國君強化國家、有些是為了解決戰亂
中顯現的人類終極問題、有些是研究「研究學問」的辦法、有些甚至只是教「耍嘴皮」的
辦法,有些則是因為社會進化的分工現象,而產生各行各業的專精知識紀載。
我們把時間拉回幾百年,周初的大分封是在姬旦東征之後,所以這些封國國君非常有可能
遇到的是,像胡志強一個外省人被丟到台中去選的那種情況。當然一開始當時還很強勢、
馬英九執掌的黨中央是可以給一些奧援,但這種奧援的效力不會長久。
而這些姬姓王族比胡志強遇到的情況更艱難的是,當時科技落後,中央和地方山長水遠交
通不便(再次強調,當時馬還不是周民族主流的交通工具,甚至到戰國中期趙王國國君趙
雍還要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足見在此之前周人對馬的使用仍未普及習慣;「條
條大路通咸陽」,更是贏政建立大秦王朝後才完成的偉業),遇到當地有什麼暴動之類的
問題王畿根本愛莫能助。
而且當地在姬旦東征後,還可能採取類似二二八之類的大屠殺,還沒死但充滿怨恨的當地
人會怎樣對待這麼一小群的「空降部隊」是非常難料的。
就像胡志強當上台中市長後就開始和當地派系「和」了起來,傳聞九年的市長生涯就讓胡
志強成為當地許多派系的領袖,甚至傳聞他變成台中的「大地王」。而從姬旦東征後大分
封到姬宮湦砸鍋被犬戎攻進鎬京歷時兩百多年,去「接收」地方的周王朝各諸侯若學胡志
強和當地人士好好「和」,應該已經取得對地方充分的控制權──王畿遙遠交通不便,這
時候反而成為「獨立」的最佳利基。而這些,都會成為隨後大競爭時代的「本錢」。
還是要再度強調,拿胡志強舉例只是要說明這些周王朝諸侯們去到自己領地可能會遇到的
情況,千萬別認為這些諸侯就是現在的縣市首長,有市界、縣界明確地畫分自己的領地範
圍,當時的科技水平不足以支撐這種畫分,也不足以支撐諸侯們的兵力足夠去守邊界,而
且當時在可耕地之外的世界蠻荒一片,去斤斤計較那些荒地也沒意義。
在大競爭時代展開後,這些諸侯想要讓自己變強大,一是想辦法利用別人經營好的地盤,
不管是透過聯盟、施壓,還是戰事,另一就是開墾荒地擴張可耕地。
春秋五霸中第一個稱霸的齊公爵姜小白,打的旗號是「尊王攘夷」,尊王是為了取得挾天
子以令諸侯的正當性。攘夷除了聯合諸侯保護西北疆避免遊牧民族入侵外,另一就是弭平
國境內非可耕地地帶的蠻族群。而對齊公國來說,主要的就是「東夷」。
其實不只齊公國,像是晉公國、秦公國、宋公國等等,幾乎能在後來的戰國時期占有地位
的諸侯國國史,都多少有這些關於墾荒以及和平定蠻族的紀載。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蜀國的宰相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其實就是蜀國為了增加北上逐鹿
中原的實力,進行「墾荒」時遇到的麻煩。三國後天朝的經濟中心逐漸移往長江流域,主
要就是得利於東吳和蜀漢的「開墾」。
而大競爭時代諸侯「自強」大開墾的結果,是黃河流域的開發度大幅提升,到了戰國時期
,已經有燕王國(都城薊城大約位置是今天中國北京市)的人「邯鄲(位在今日中國河北
省南端)學步」的故事。在那個時代走超過台北高雄的距離,還跨越國界只為了「學儀態
」,說明了當時交通已經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然後民眾的經濟能力也到一定水準
(即使今天的台灣,許多大學剛畢業的職場新鮮人都未必可以負擔請長假,從地方跑來台
北補習國考)。
這些空前的開發成果,讓每個封國都是國力強大,戰爭也因此從勝文公子們的下午消遣,
將演變成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總體戰」了。
當然,開發本身也需要資源和技術力支持,儘管周民族本身就是農耕民族,對開墾這件事
駕輕就熟,但因為領地暴增的關係,遇到太多過去不熟悉的地形水文是可以想像的,不過
……靠北,感覺上還沒寫到正題已經快三千字了,下一篇再繼續吧,省的又被罵文太長
^^|||
此為系列文第四篇,其他篇如後
https://www.facebook.com/DerrickxHsu/posts/10206707348996059
終於要寫到儒家了XDDDD,開始正文前,還是要先跟大家溝通一個觀念,不.要.再.把
.古.書.裡.面.的.國.當.成.是.現.在.的.主.權.國.家.了。古代的國
就是諸侯的領地,以前的人效忠的對象是國君,而不是國土(事實上國土具象化讓人有效
忠之心,得等到地圖繪製技術夠進步的時代),以本文講述的時代為例,當魯國人和齊國
人見面打招呼「Hi! 我從魯國來的,你是齊國人嗎?」其實比較接近「Hi! 我從台北市來
的,你是新北人嗎?」
主權國家的產生是因為諸侯被別人狗幹之後,只好編出一套美麗的謊言,告訴領民們「其
實這個國大家都有分,所以大家要一起保衛它」,來換取領民拋頭顱灑熱血的熱情,類似
科技公司發股票給員工叫大家一起為「自己的」公司努力的概念。(是的,封建國家就是
只有公司高層有配股XD,現代主權國家就是公司讓大家「幻想」自己都有配股)
好啦,上一篇講到周王國東遷後,天下亂糟糟兼糟糟亂,失去周王國保護的媽寶諸侯們當
然崩潰到一個不知人,但另一群諸侯則發現沒人保護其實也代表沒人管,例如阿呆早對隔
壁白癡渣男勝文只因為出生到好人家,就可以耀武揚威、亂睡正妹感到極度不滿。過去是
恐懼天子的威儀不敢造次,現在,哼,打了才知道誰厲害。
於是乎有野心、對現狀不滿的貴族開始四出侵略,搞得沒野心的貴族也得自強自保。過去
周王朝基於宗法制度,「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在貴族眼中平民就是廢柴、在大貴
族眼中小貴族也是廢柴,就算他們不是廢柴,嚴格的禮法也會強迫他們得接受自己是廢柴
。
可是貴族彼此侵攻的結果,一是對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一是愈來愈多金包銀被廢柴打了
個狗吃屎。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蓋瑞貝克,發展出了一套歧視經濟學,指出「自由
市場競爭可讓有歧視傾向的雇主遭受經濟損失(例如因歧視非裔美國人、而不聘用麥可喬
丹),而停止歧視行為」。正如歧視經濟學所說,激烈的「國際(再次強調是諸侯國)」
戰爭,讓國君想要生存強大,再也不能堅持過去那套「金包銀」、「廢柴」的階級歧視,
而必須用人唯才。
這是一個空前的機會,下等貴族、平民,忽然發現自己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變身「金包銀
」,只要他們努力想出一套說詞說服國君任用他們。在各種思想和現場運作實踐激發下,
學術空前發達,形成了史書上說的「諸子百家」,而其中影響東亞大陸至深的有四家學說
──儒、墨、道、法。先簡單講一下墨、道、法的政治主張,主角儒家放後面。要注意的
是,這些思想的創造者都認為獲得國君(或者說權力者)的支持是他們實踐思想的最好辦
法,所以這些人的對話對象都是國君,分析利害關係也都是針對國君。
道家因為後來轉換成宗教,一般人總覺得有點莫測高深,不過就政治的主張來看,道家其
實和主張小政府和自由市場經濟的自由意識派很接近,道家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認為用權力去製造規則是不好的,道家主張節欲,不過這裡的欲除了指對物質的追求,
還包括對「仁義」這些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規則。1988年1月26日,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和
小政府的美國總統雷根,在國情咨文中,就有參照《道德經》「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名言
。
墨家和儒家在戰國時期並稱顯學,不過墨家簡單說是一種反儒思想,我們在之前的文章有
講過周的階級和宗法制度,簡單說就是要每個人在自己的階級上扮演好自己的腳色,為了
強化這種階級,祭祀時穿著的衣服、使用的音樂舞蹈,死亡時採用的葬禮,各個階層都有
嚴格的規定,墨家反對這些,節用、節葬、非樂都是反對儒家複雜禮儀提出的主張。儒家
主張愛有階級之分、老爸對小孩的愛和小孩對老爸的愛有不同的方法,墨家主張「兼愛」
,認為愛不該有階級身分的差異。儒家主張所有人應該服從自己的階級,因此高階的人對
低階的人有絕對的控制權,墨家主張「尚賢」,主張應該由賢能的人、而不是由階級高的
人掌權。
墨家是儒家的對頭,法家則是道家的對頭,法家反對道家的「順其自然」,法家對自然哲
學的思考很少,他們的學術論說幾乎都是從實作中整理出來的。簡單說他主張國君應該有
強大的權力,用權術、法律和刑責管理一切,包括政治和經濟。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國君
應該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簡單四個字就是「富國強兵」。因為要富國,法家很早
就運行了類似凱因斯的計畫經濟制度,法家還主張重稅、重繇役。當然,法家也反對儒家
的階級制度,主張「論功行賞」,主張「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當然政治之外的兵學更是
法家的強項,這邊就不多說,戰國策裡面講的幾乎所有故事,都是法家的貢獻。
簡單說,在周王國東遷後天下大亂的當時,每套學說都是主張「改變」的,儒家主張的改
變是往回走,「找回過去的美好」,反對讓美好的過去改變的任何東西,包括已經形成的
既成事實,最有名的就是孔丘編纂魯國史「春秋」時,應把當時已經自稱為王的楚寫成「
楚子」,因為當初周天子封給楚的只是子爵。
道家主張各國國君應該讓天下形式自行發展,因為人自以為聰明的作為往往會增加社會的
衝突、矛盾、對立,讓人離天道愈來愈遠(你可以用基督教聖經批判人自以為義、結果離
神愈來愈遠的說法去理解)。法家和墨家反對儒家崇尚的周王朝舊秩序、反對道家的「無
為」,他們主張人應該積極找出社會新的運行規則,你可以簡單地理解法家就是法西斯納
粹、墨家就是共產黨(不是共產主義,然後拜託,當然不可能完全相等,只是兩邊都是集
體主義者,這樣比較好理解其中的細微差異)。
完結篇寫儒家,如果有的話啦~其實儒家已經寫很多了,看舊文也可啦XD
https://www.facebook.com/DerrickxHsu/posts/10206765890819568
這系列終於來到最終章了,進入正文之前,最近同性戀婚姻法搞得沸沸揚揚,不過有其
中有一則很有意思,就是反同婚一方認為沒父沒母的稱謂會讓家庭價值崩潰。
請看表,我們來比比看英文和中文的稱謂,差別有多少?英文裡用8種稱謂就可以解決的
人際關係,中文裡要用26種──甚至更多,像uncle除了表中列舉,中文還有表舅、堂舅
、表叔、堂叔等等等等,在中文環境裡,把堂叔叫成表叔可是不能原諒的錯誤,並不是可
以彼此互換的稱謂。
當然不管是英國還是美國,稱謂簡單並沒有讓他們毀家亡國(反而人家是先進開化、國富
民強),但為什麼在台灣,這些反同婚團體卻能用「稱呼混亂」來說服那麼多人,這樣會
「毀家滅國」?
我們在前幾篇文章裡面,已經提過周王朝由農耕民族建立、以定耕為生讓他們必須維持龐
大的勞動力,因此成就了子嗣眾多的龐大家庭。這也他們必須發展出複雜的宗法制度,來
解決繼承權的問題。
為什麼英文的brother不用分長幼、中文的兄弟要?為什麼英文的grandfather不用分父方
母方,而中文要分祖父、外公?答案都因為這些不同的稱謂,代表這個人在家族中的繼承
權順位,一旦亂叫,將使繼承權混亂,八點檔兄弟相殘的繼承權爭逐戲碼馬上上演。
這種因繼承權順位衍生出的各種位置(例如你是你爸的兒子、你哥哥的弟弟、你老婆的丈
夫),以及在那個位置必須遵守的規則(例如你要孝順你的老爸、友愛你的弟弟),就是
周王朝的一切核心,我們稱為倫理、倫常。還記得我們在上一篇簡略的講過墨家主張愛無
親疏之分的「兼愛」嗎?其實這是一種對周王朝主張對應不同關係該用不同態度的反論。
因親疏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對應規則(就是禮法),例如君惠、臣忠,例如父慈、子孝,
例如兄友、弟恭,例如夫義、婦順。為什麼當父親的要慈而不是要孝,為什麼當兄長的要
友而不是要恭,答案是要你牢牢記得父子是不同的、兄弟是不同的、君臣是不同的、夫婦
是不同的,你是當弟弟的,你就得維持專於於當弟弟的人所需遵守的規則。
周民族利用這種嚴格分明的人際關係規定,維持家族的穩定狀態,這正是定耕民族所需要
的。工商社會需要大家吵吵鬧鬧刺激思考創造新局,農耕社會卻是一天不下田耕耘,昨天
播的種、插的秧就可能枯死顆粒無存,吵吵鬧鬧東爭西搶將會帶來集體餓死的恐怖後果(
事實上,直到16世紀的日本戰國時代初期,大名們都有默契不在農耕的春夏季節戰爭)。
如果每個人都遵守自己對應位置所應守的規則,不思進取破壞穩定,農耕的春耕夏耘秋收
冬藏節奏就不會被破壞、農耕的分工就能維持正常運作。
周王朝因外族入侵之後,周王的權威無法再維持宗法制度正常運作,群雄並起,舊秩序蕩
然無存,對未來諸子百家各有各的想法。而儒家,則主張重振宗法制度,希望每個人都回
歸過去周王朝宗法制度幫你設定的那個位置,他們認為這才能讓整個社會回復過去的平和
狀態,不再你爭我鬥。
儒家的祖師爺孔丘也不是打打嘴砲而已,他年輕時有過從政的機會,也非常認真的去說服
他能接觸到的諸侯「復古」,例如著名的墮三都事件,簡單說,孔丘所在的魯國國君之下
有三個大臣權勢龐大,而且各占其地,築城互相對抗,讓魯國國君反而像三個大臣的小弟
。這種下剋上的情況在周王朝東遷後的諸侯國裡是屢見不鮮,也是孔丘認為天下大亂的主
因。
孔丘也沒迂腐到去跟三個大臣講講「恢復舊秩序大家都快樂」,就會讓這三個大臣乖乖讓
出自己辛苦爭下的地盤和利益,回去侍奉魯國君。當時三個大臣都苦於他們蓋起來防衛用
的防守據點,被各自的家臣們占據爭鬥不休(你搞下剋上、被你的下剋上很正常啊),孔
丘就說服他們把各自的防守據點拆掉,這樣家臣失去了這些據點,就不敢再造次爭鬥,結
果還真的獲得三個大臣同意(臣下這麼笨,難怪魯國君雖然擁有周王朝第一等公爵爵位,
卻始終沒在爭霸行列之中)。
只是拆了一個後,三大臣的另一位反悔不拆,已經拆了那個忽然覺得自己像阿呆,也把被
拆掉的防守據點蓋回去。復古改革失敗的孔丘被趕出魯國(後來被儒家控制的史書當然沒
這樣寫啦,不過一些沒被燒掉的古版史有講到,我認為後者可信所以用後者講法,不爽咬
我),開始「周遊列國」(幹,這種把被流放講成主動巡天下的搞法,後來被毛澤東抄襲
,把逃亡講成長征,又被蔣介石抄襲,把敗逃講成轉進)。
當然孔丘權力小,亂搞也沒多悲慘,他的後代信徒王莽以貴為皇帝的權力,大搞「復古更
新」,把西漢王朝的典章制度全盤改成周王朝的舊制度,結果自己死了、自己的王朝覆滅
不算,還造成天下大亂、屍橫遍野。
靠北,扯遠了。可以想見的是,在生存競爭激烈的戰國(我指的是諸侯互相征伐的情況,
而不是講史書上的戰國時代,後文也都是這樣,不再重複強調了),儒家的理論根本派不
上用場。卻在西漢王朝復活影響東亞大陸數千年直到現在。我們現在的很多思考模式,都
還是被儒家當年建立的教條制約。最明顯的有幾項:
.認為只要可以維護秩序,其他的都不重要。
前面有提過,周王朝用宗法制度延伸出來的倫常綱紀穩定社會的運作,而戰國時的儒家汲
汲營營的,就是要恢復這些倫常綱紀。對於殺人放火強盜搶劫這些人類社會共同否定的行
為,當然儒家也不會說那樣「幹得好」。不過如果是和你對位的上階(例如你的君王、你
的父親、你的兄長)幹這種事,儒家反對你有追究制裁的權力。
孔丘曾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老爸老媽有錯,勸
勸就好啦!老爸老媽不聽,還是要尊敬他們、不要違逆他們,並要收藏自己的擔心,不要
整天抱怨。簡單說,儒家把戰國的天下大亂歸罪於人倫秩序崩壞,他們會認為燒殺搶掠受
害的是少數人,假如賦予下階制裁上階的權力,即使有糾錯的效果,卻會毀壞人倫秩序、
讓天下再度陷入混亂。
所以在儒家思考系統中,「倫常」的位階要比「法例」,甚至要比「正義」高多了,這讓
當年覺得總統馬英九倒行逆施的宋楚瑜,只能以「清君測」為號召而不能「造反」,因為
「救民水火」是行正義,「造反」卻是逆倫常,行正義的好抵不了逆倫常的壞。深藍眼中
的李登輝、陳水扁兩位總統做得再好,都已先犯了逆倫常、欺上竊位的大罪,經世濟民的
好抵不了逆倫常的壞。大學生搞學運關心時政很好,但要總統下台就是造反,關心時政的
好抵不了造反逆倫常的壞。
影響所及,連被國民黨政治迫害的李敖、王曉波都會認可六四屠殺沒錯、二二八屠殺沒錯
,說到底,他們相信的還是儒家「為了恢復秩序,什麼都可以犧牲也都得犧牲」的信條。
.士大夫有責任也有權力代表真理、維護真理
在儒家祖師爺孔丘的年代,士和大夫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階級,我們很簡化的說,大夫是國
君的幕僚群,士則是大夫的家臣,兩者都是介於貴族和平民之間的階級。
當然,這只是個大概,史料並沒有很清楚地記載這個身分的運作機制,例如我們不知道周
王朝還在鎬的時期,大夫和士的身分是不是世襲制,其中有沒有升降(例如士會不會變成
直屬國君的大夫),平民能不能任士。而即使在古史的記載上,士和大夫這兩者也沒真的
很清楚地被劃分。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周王朝東遷戰國展開後,各諸侯國沒野心的必須壯大自己自保,有野
心的更不用說,為此國君必須任用更多官僚,士大夫階級也跟著龐大、重要性也加重。
孔丘老爸是郰邑大夫,這讓以他為首的儒家挺專注於闡述士大夫階級的職責,這些規條由
孔丘的徒弟曾參做了總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後已,不亦遠乎!」這個總結正式把士大夫的職責從為主上服務,提升到行天道,從此
以後天朝的官僚體系,對自己職責的認知,已不再僅限於政務的運行,而認為自己有傳遞
天道、教化萬民的任務。
後來贏政建立的空前龐大的無封建制中央集權帝國,讓天朝擁有世界其他地方難以比擬的
龐大官僚系統,士和大夫兩個名詞結合了起來,用來代表這個和貴族大不相同的特殊階級
。雖然劉邦建立漢王朝後,一度恢復封建制度,但因隨即發生宗室戰爭(七國之亂),劉
姓皇族只好又把贏政的中央集權拿回來用。
士大夫(或者稱為官僚社會)能實際接觸權力,又有儒家訂定的指導原則支撐「士大夫有
維護天道責任」,加上人數眾多,逐漸成為真正掌控天朝政治的特殊階層。宋王朝皇帝趙
頊任用王安石進行全面變法改革的時候,反對改革的大臣文彥博就在趙頊告訴他人民都歡
迎改革時,直接嗆趙瑣:「陛下,你是用士大夫統治國家?還是由小民統治國家?」而事
實上最後即使有皇權支持,王安石還是落寞下台,變法失敗。天朝士大夫階級絕對有實力
對抗皇權,事實上,歷朝歷代許多士大夫都相信無論皇帝怎麼換人,最後都需要藉助士大
夫才能治理天下。
這也逐漸讓天朝文化體系下的社會,認同「士大夫代表天道」,官僚在天朝社會不再是單
純的一種職業,而是真理代言者。影響至今,許多台灣人仍認為民意代表不應該阻礙官僚
體系行正道,大部分媒體都會不加思索地妖魔化民代,高舉行政官員。而認為官僚有神奇
能力可以預測未來,指出社會產業的發展方向;或是認為官僚應該干涉司法,讓司法可以
執行真正的正義,大概都是受此影響。
(調查資料顯示:在美國,3%的大學生願意考公務員;在法國,是5.3%;在新加坡,只有
2%;在日本,公務員排在第53位;在英國,公務員進入20大厭惡職業榜;而在中國,
76.5%的大學生願意考公務員!)
.不符合綱紀的事實不是事實
儒家對維護綱常的執著,強到他們認為他們可以隨意扭曲事實、扭曲歷史,捅第一刀的正
是儒家祖師爺孔丘在他編修春秋的時候,把當時已經獨立稱王的楚國國君,降回周王封賜
給他的子爵地位。詳情請看這篇 goo.gl/wD9HyB 。
既然有祖師爺示範,後世的徒子徒孫扭曲事實、史實更是心安理得,這種實例應該不用我
一一列舉了吧(想想蔣政權給青年學子的歷史課本)!
.相信問題的解答在古代,社會不斷退化中
周王室東遷後天下大亂,孔丘認為解答就是「恢復舊秩序」而不是「開創新秩序」。這讓
儒家的政治思想完全基於歷史倒退論,也就是子不如父、父不如祖,儒家相信人類會一代
接著一代的退化,現代人不可能想出比古代人更好的辦法,未來人不可能想出比現代人更
好的辦法,所以能找回古代聖君賢相制定的制度最好,辦不到的話就要努力保持現狀。
既然社會只會隨時間越來越糟地不斷退化,最好的時代在古代,人類已經體驗過最好的社
會(在古代),那討論和爭辯就會變得沒有意義,因為今不如古,要變好只要師法古代(
最好的)就好了,當代的人不可能討論出比古聖先賢更好的解決方案,因此一切討論都是
無益的,只是徒增紛爭而已。這種思考模式,剝奪了天朝社會藉由不同的聲音互相激盪找
出新路的可能性。
這種「新不如舊」的歷史倒退論信仰,仍在台灣各方個面限制台灣人走向創造和革新,這
篇文實在太長了,就不詳述,留給大家細細體會了。(其實是不想寫了XDDDDD)
如果你還有力氣,歡迎從頭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