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常用「生」來解釋「性」,生命的本質就是向前創造、
生生不已,消極、頹廢、墮落絕對不是生命的原貌,但現實中卻有許
多人活得了無生氣,比如學校裡總有一些學生對學習毫無動力,這是
為什麼呢?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學生被世俗的「假道德」所傷害。如果問為什
麼要讀書,大人常灌輸給學生一些觀念:好好讀書未來才能找到好工
作,成為人生勝利組;不讀書就會成為街友或做苦工。總之就是「威
脅利誘」,用現實功利來壓抑個人的自由選擇。用功讀書當然是一件
好事,但如果不是出於自己的真心、自由意願的選擇,只會令人厭煩
,採取消極應付的方式面對。
儒家講的是發自良心的真道德,由於個人的知識、能力有限,現
實上良心當然有可能做出錯誤的選擇,但良心也會自我覺醒、自我修
正,經過摸索試探感受到讀書的好處,才會真心認同,不是硬套一個
標準答案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