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
2020-03-09 11:52:41※ 引述《YangWenli (半退隱中)》之銘言:
: 「變化氣質」是儒家重要的修養工夫。氣質是指實際的生命狀態
: ,包括遺傳、環境影響,乃至長久以來思想、言語、行為習慣所形成
: 的人格結構,也就是所謂「個性」。這本來是中性的而無所謂好壞,
: 由此形成每個人的獨特性,其實是一件好事,因為有不同的個性,世
: 界才多采多姿。
: 但問題是順著私欲,人很容易做出讓自己後悔、讓別人受傷的事
: 。比如好名、好利、好色,明知道對人生無益,卻習慣性地忍不住去
: 追求,去鬥爭、打壓別人,事後又感到羞愧。這時就需要做調整,改
: 變舊的習慣,讓自己的生心動念乃至言行皆能夠順從良心,逐漸磨去
: 氣質當中阻礙道德實踐的負面成分,養成新的習慣,氣質、個性就能
: 夠轉化成個人的風格,產生正面的效果。
: 以上是變化氣質的第一層含義。第二層含義可借用孟子提出的「
: 聖之清」、「聖之任」、「聖之和」來說明,三者雖然都是聖人,氣
: 質中已沒有負面成分,但仍有形態的限制。只有孔子是「聖之時者」
: ,能夠靈活變化、因時制宜,才是最高境界。
這是封建時代才有的概念
氣質是跟生活環境,出生家庭,工作場所息息相關
這就好比說工人家庭出生的小孩,長大後三字經罵不停
這並不代表說那位工人的小孩能力比較差,或是私慾比較大,
更甚至不能推論出德性較差
相對的,一些中產階級,尤其是軍公教家庭的小孩
就算他們讀了很多漢文化古籍,也加入讀經班
但這不代表他們的私慾不一定比較少
這就好比說
也有讀經班亂搞甚至發生性侵的所在多有
真要說德性
真正能看出來的是一個人的信念以及做事方式
但最好看出來的方式是觀察一個人如何對待弱勢者以及敵人的方式
在那個最差的處境下
當自己在那個處境時,那個人一樣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
自己想不想被如此的對待?
從這點推論出這個人的德性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