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在歷史中實現人生的意義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0-09-26 21:38:43
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歷史,史學的精神可以上溯到孔子作《
春秋》。《春秋》的特色是褒貶,重視對人物進行善惡評價、道德判
斷,可說是「道德的史學」。歷史不僅僅是客觀地整理過去的文獻檔
案、資料記錄,從事考古挖掘工作,滿足純粹求知的興趣而已,更是
人生意義的實現。
雖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人心共同的要求,但現實世界總
有許多不合理的事發生,好人受到壓迫,壞人卻吃香喝辣。如果人死
了以後,一切都化為烏有,只看生前這一段歷程,人也不一定要做好
事。所以各大宗教都要設計死後世界的方案,這一生並不是唯一的一
生,死後還有天堂、地獄等著你,好人上天堂,壞人下地獄,用威脅
利誘的方式讓人為善去惡。問題是天堂、地獄虛無縹緲,究竟是什麼
模樣,也是各執一詞,言人人殊。所以儒家不從死後世界去設想,而
是藉由撰寫歷史著作,惡人雖然一時得意,但千百年以後,有公正的
歷史學家出來論斷是非,終究會給予人物應有的評價。
孟子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司馬遷說:「余聞
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
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
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為什麼亂臣賊子會懼
怕《春秋》?便是因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一切言行終究會保留
在歷史當中,好事永遠成為後人的榜樣模範,壞事永遠成為後人的警
惕教訓,能不謹言慎行嗎?孔子作《春秋》就是為了撥亂反正,重建
世間合理的秩序,雖然現實上一時之間還無法完全合理,但正義已經
先在思想領域實現了,孔子儼然是思想世界的侯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