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建議] 美國不會支持台獨

作者: yqhyou (友善國際)   2014-05-31 09:20:18
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zfq08/2008-12/05/content_169071
69.htm
壯族的前身:百越
百越又稱為百越族,是居於現今中國南方和古代越人有關之各個不同族群的總稱。文獻
上也稱之為百粵、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採
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在先秦古籍中,對於東南地區的土著民族,常統稱之為“
越”。如呂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在此廣大區域內,實際上存在眾多
的部、族,各有種姓,故不同地區的土著又各有異名,或稱“吳越”(蘇南浙北一帶)
、或稱“閩越”(福建一帶)、或稱“揚越”(江西湖南一帶)、或稱“南越”(廣東
一帶)、或稱“西甌”(廣西一帶)、或稱“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
等。因此,“越”又稱被稱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越與粵,古音讀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
語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數、約數,而不是確數。百越是對南方諸族的
泛稱。夏朝稱“於越”;商朝稱“蠻越”或“南越”;周秦時期的“越”除專指“越國
”外,亦同樣是對南方諸族的泛稱。周朝稱“揚越”、“荊越”;戰國稱“百越”。《漢
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戰國以前,
《周禮:職方氏》中最早出現“七閩”名稱。閩即古代東南地區越族的名稱。許慎《?文
解字》?:“閩,東南越,蛇種”。《漢書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記載淮南王安
諫伐閩越書?:“越非有城郭邑裏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以地圖察其山川要塞
,相去不過寸數,而間獨數百千里,阻險林叢弗能盡著。”“夾以深林叢竹,水道上下
擊石,林中多蝮蛇猛獸。”從這些記載來看,古代百越民族多聚邑結寨散居於山川要塞
、深林叢竹之中,溪谷之間,而且數目眾多。《周禮,冬官考工記》又出現“吳、粵”
名稱。《逸周書王會解》又有“東越”、“歐人”、“於越”、“姑妹”、“且甌”、
“共人”、“海陽”、“蒼梧”、“越區”、“桂國”、“損子”、“?裏”、“九菌”
等名稱。宋朝人羅泌的《路史》又具體解釋了百越的族稱有:“越常、駱越,甌越、甌
皚,且甌、西甌,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蒼吾、越區、桂國、損子、?裏、海癸、九
菌、 稽余、北帶、仆句、區吳,是渭百越。(參考黃現璠撰《試論百越和百濮的異同》
、《壯族通史》 )
現在居住在中國南方屬於壯侗語系和苗瑤語系的各個民族,不論是在語言上,或者是在
文化習俗上,都與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淵源關係。此外,也有某些學者認為,在
現今中南半島的一些民族,比如?泰國的泰族、寮國的佬族、緬甸的撣族、越南的京族和
芒族、甚至屬於南島民族的臺灣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相當程度的密切關聯。
百越起源
根據有關文獻的記載,早在商、 周時期,就有被稱之為“越”的古民族(古代中國人泛
稱東南方蠻族為“越”,北方蠻族為“胡”),生活在現今中國的東南及南部地區(王
東 2003,3)。根據目前考古學的證據,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很可
能就是古越族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了稻穀、稻草和稻殼的堆積,是當時
世界發現最早的稻作文化,後來在黃河流域的裴李崗遺址、賈湖遺址和長江中游流域的
彭頭山遺址等地發現了更早的稻作文化。此外,現在的考古學家也普遍認為,廣泛分佈
于中國南方各地的以幾何印紋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創造出來
的。最近數十年來的考古發掘表明:這種以幾何印紋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在時間
上從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一直延續到商周秦漢時期,在空間上則遍佈于
中國東南地區及嶺南一帶(王東 2003,3)。
百越歷史
和“古越族”相關的最早文字記錄涉及“於越”,於越是春秋時期之越國的前身,最早
在商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雖然沒有參加武王伐紂,但至少曾經北上當周成王的賓客。
該國傳至勾踐 (500 B.C.)的時候,他試著向北擴張,曾經沿著江蘇的海岸北上膠州灣。
古越族和漢族早期的關係主要在貿易,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
奢侈品,以交換北方的絲帛和手工?品(鐘倫納 2004)。
春秋晚期至戰國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帶建立強大的越國,共傳8代,歷160多年,與
當時中原國家會盟,雄視江淮地區,號稱“霸主”(請參見“勾踐”條目;陳國強 200
0)。有學者根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描述,認為越族是夏禹的後代。不過,研
究百越族的中國學者宋蜀華認為:“勾踐的祖父夫鐔以上至夏少康庶子無余,世系不清
楚;夏少康經商至周敬王共60余代,兩者世系相差近1000年,把越王勾踐?成是夏少康的
後裔,實難信服”(引自龔佩華 nd)。此外,宋蜀華也認為夏文化和越文化截然不同,
因為:“夏人活動地區從未發現過‘印紋陶文化’,而‘印紋陶’流行地區也從未發現
過‘二里頭文化’”(引自龔佩華 nd)。
西元前333年,楚威王興兵伐越,大敗越國,盡取吳越之地。自此,越人流散到南方一帶
,分化成眾多的支系。故而,從這個時候開始,文獻中便出現了“百越”這一個新的稱
謂。戰國後期,除了有百越這個名稱以外?還有“揚越”的名稱?即揚州地區的越族。揚
州包括今淮南、長江下游和嶺南的東部地區,有時又包括整個嶺南地區。所以揚越實際
也是戰國以來至秦漢對越人的另一種泛稱(王東 2003,3;陳國強 2000)。
秦漢時,相關史籍則泛稱中國南方的民族為“越族”,史稱“北方胡、南方越”。由於
歷史的發展和變化,至遲在漢朝初期,百越族已經逐漸形成幾個較強盛而明顯的部分,
即“東甌”(東海)、“閩越”、“南越”、“西甌”、以及“雒越”(駱越)。東甌在現
今浙江省南部的溫州一帶;閩越在今福建省福州一帶?南越在今廣東省境,後來又發展到
廣西以及以南地區?西甌則大概分佈在今廣東西部、廣西南部及以南地區?駱(雒)越主要
分佈在現今的越南北部。這些部分都形成了當時該地的政治中心,比如?閩越第一代君主
無諸、東海第一代君主騶搖、以及南越王趙佗,都曾經叱吒風雲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陳
國強 2000)。
越族所建立的這些政治中心,後來都被漢武帝征服,改為漢朝的郡縣。此後,百越這個
名稱就不見於史載,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見(陳國強 2000)。
百越文化
百越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生活、文化特點。百越語為黏著型,不同於漢語的單音成義
,故百越語譯成漢語時一字常譯為兩字,如愛為“憐職”,熱為“煦蝦”。有人認為越
語與今壯侗語系的語言十分接近。
百越族的生活、風俗習慣也有特點,主要是?鑿齒; 斷發紋身;契臂為盟;多食海?;巢
居;善使舟及水戰;以及善鑄銅器,如青銅劍、銅鐸(大鈴)等。
雖然在今天已經找不到一個名字叫做“百越族”的民族或族群,不過,百越文化事實上
卻透過種種不同的方式,在很多不同民族的文化裏面留下了種種痕跡。以下是一些比較
值得加以探討的議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