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超級HR中組部:辦公樓不掛招牌

作者: awsd (隨你猜)   2014-09-05 12:23:14
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4-09-04/59607137.html
如何選人用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實行一黨執政制度的國家來說,始終是一項關鍵任務
。中組部自身也處于巨大的變革之中,面臨著更公開、更透明的壓力。它又將如何應對
這樣的挑戰?作為中共執政系統中最核心、外界眼中最神秘的機構之一,這個全球最大
的超級HR,是如何運作的?據悉,中組部的辦公樓不掛任何招牌,辦公電話沒有列入公
開的電話簿,從樓里打出的電話不顯示來電號碼,只有一連串的零。
2014年,中共中央頒布了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這是該條例時
隔12年后首次修訂。舊版條例的“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一般應當從后備干部中選拔”,在
新版條例改為“注重使用后備干部”。也就是說,后備干部作為班子成員來源的慣例已
發生變化。后備干部的選拔和培養,在干部青黃不接的上世紀80年代初期,曾被視為關
系到“亡黨亡國”(鄧小平語)的問題。
1984年,一份約1,100人的省部級后備干部名單,即“第三梯隊”名單,由中組部上報中
共中央政治局。多年后,這份名單開花結果。第十七、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除
2位之外,皆在名單之上。鮮為人知的是,50年前的1964年,同樣由中組部操盤,實施了
一項“接班人計劃”。遺憾的是,這項計劃因“文化大革命”而流產。
時至今日,后備干部的重要性已不像80年代那樣凸顯,中共在用人制度上面臨著新的挑
戰:違規用人、暗箱操作時有發生,跑官要官、拉票賄選、買官賣官屢禁不止。習近平
強調,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糾正用人上不正之風、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的治本之
策。
在離中南海不足一公里的北京西長安街南側,坐落著一幢沒有任何標志的大樓。大樓坐
北朝南,與東西兩側的配樓、南側的門樓合圍成一座三合院式的封閉院落。院內的中央
綠地、東西兩側的下沉式庭院以及周邊寬闊的綠化帶,共同營造出一種寧靜氛圍。為了
烘托這種寧靜,建筑師甚至在南門樓頂部設計了一個在北方很少見的屋頂花園。整組建
筑,與西長安街對面繁華、喧囂的西單商圈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里,就是中共中央組
織部(簡稱中組部)的所在地。
作為這座曾獲得中國建筑工程最高獎——魯班獎的建筑的設計者之一,華東建筑設計研
究院總建筑師汪孝安曾將業主的設計要求概括為:“民族風格與現代風格相結合,莊重
、實用、不豪華。”在樓內辦公的中組部又何嘗不是這樣?
作為幾乎與中共同時誕生的部門,中組部在過去90年間,形成了一套完整、嚴密的工作
體系以及獨特的文化氛圍,成為中共執政必不可少的核心機構。但同時,隨著時代的發
展,它又處于一個巨大的變革之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有人將中組部比作全球最大的HR(人力資源部),管理著全國8,000多萬黨員、大約60萬黨
政領導干部。但這項工作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顯然是跨國公司的HR無法想象的。中組
部雖然成立很早,但正規的工作業務和工作秩序,一直到解放戰爭時期才建立起來,而
真正成型,則要推遲到解放后的50年代。1948年10月,毛澤東給當時的中組部部長彭真
寫信,要求中組部應給各中央局、分局組織部門發一個通知,規定請示報告制度,并不
斷督催,以建立起中組部的業務。11月,中組部發布了《關于組織部門業務與報告請示
制度的通知》,在彭真的領導下,由安子文具體負責,開始大力建設中組部的機構和業
務。
建國以后,時任中組部常務副部長的安子文,向毛澤東和劉少奇建議,“擬仿照蘇共的
干部職務名單制的辦法”,建立中國的干部管理制度。按照這套辦法,黨、政和社會團
體中,所有重要職務以及任職干部都必須登記在冊;調動任免時,需根據名單,對干部
進行預先審查、選拔推薦、批準任命。1952年,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組織工
作會議上說:“從最初級到最高級的干部,每個人都要有一定的機關來管理。這個制度
,我們稱之為干部職務名單制。”1955年1月,中共頒布了第一份干部名單——《中共中
央管理的干部職務名稱表》。這份名單囊括了當時地廳級以上所有干部,全部交由中組
部直接負責管理。在組織系統內部,這些干部被統稱為“中管干部”。
從1955年9月開始,各個省和部委仿效中央,制定了各自管理的干部職務名稱表。全國逐
步建立起了由中央和各級黨委領導、中組部和各級組織部統一管理的分部分級管理干部
的制度。一位曾在中組部工作多年的干部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簡單講,中國的干部
管理體制就是兩條,第一條是“黨管干部”,第二條是“職務名單表”。各級組織部按
“權限”,管理自己“名單”上的干部。“直到今天,這套制度基本沒有大的改變。”
下管兩級到下管一級
過去幾十年間,“名單”的范圍進行過幾次大的調整。1984年,中央決定各級黨委對干
部的管理由原來的“下管兩級”調整為“下管一級”。中組部原部長張全景說:“除了
省部級干部外,本來地廳級、司局級干部也歸中組部管,當時把這個權力下放給了地方
。這樣,中組部就只管省部級干部了。”隨著這次調整,中組部負責管理的“中管干部
”人數由13,000多,縮減到4,200多,擔子一下輕了很多。
據當時中組部的一位工作人員回憶,“文革”后經過撥亂反正,大批老干部恢復了工作
,但當時還沒有建立起正常的干部離退休制度,干部數量增長過快,以致各級組織部門
不堪重負。中組部統計顯示,80年代初國務院26個部委的司局級干部已達到1,415名,比
剛解放時翻了幾倍。
這位工作人員說,建國初,各部委司局級以上的干部開會,一個懷仁堂就可以全坐下。
等到打倒“四人幫”,開會就不得不去人民大會堂了。1984年之后,“中管干部”的名
單又經歷過幾次調整。期間,中組部一度曾將下放的權力收回,以遏制地方提拔干部失
控的局面。80年代末,各級組織部門的管理權限開始步入常態,并延續至今。
關于現在中組部的職能范圍,英國《金融時報》曾做過這樣一個對比。美國通用公司是
目前全球員工最多的公司,它擁有75萬名直屬雇員,這個數字超過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
隊的人數之和。此外,還有50萬名經銷商和150萬左右的廠商雇員靠它吃飯。但與中組部
相比,通用公司HR的管理范圍不值一提。
為了讓外國讀者了解中組部的職能范圍,文章假想在華盛頓有一個類似的部門。那么它
所負責的人事任命將包括:美國各州的州長和副州長,各大城市的市長,聯邦監管機構
負責人,通用電氣、埃克森美孚、沃爾瑪及其他50來家最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紐約
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的總編輯,各電視廣播公司和有線電視臺的老
板,耶魯、哈佛及其他重點大學的校長,以及布魯金斯學會和美國傳統基金會等智庫的
領導。
后備干部
在建立干部職務名單制之初,中央就已經在考慮,將后備干部的培養制度化。1953年,
中央就提到要仿效干部職務名單制,建立后備干部名單制度,“將發現培養和提高后備
干部的工作,看作各級黨委和一切管理干部部門的經常任務之一”。1964年,毛澤東多
次提出了培養接班人的問題。中組部牽頭,啟動了“接班人”計劃。但這項工作被后來
的“文化大革命”所中斷。
改革開放后,培養接班人,成為中組部一項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中共元老、曾在延安
時期擔任中組部部長的陳云曾多次強調:干部隊伍保持梯隊的結構,可以使黨的事業后
繼有人,代代相傳。1982年,在陳云的提議下,中組部成立了青年干部局(簡稱青干局)
,專門負責后備干部的選拔和任用。
青干局對后備干部的管理也是通過“名單”來實現的。中組部原青干局局長李志民對《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回憶說,到1985年,“名單”上的各級后備干部人數已超過了10萬
。其中,中組部掌握的省部級后備干部1054人,各省組織部、各部委人事司管理的地廳
級后備干部18,000人,余下的96,000人則是地市州組織部負責的縣處級后備干部。不過
,與“干部職務名單”不同的是,“后備干部名單”上的干部本人并不知道自己在這份
名單上。
談話與座談
組織部考察了解干部的方式很多,但最有效的手段卻是一種老式做法:與被考察對象談
話。事實上,直到現在,與被考察對象談話仍然是組織部考察了解干部最主要的方式。
中組部原部長尉健行對組織工作有過這樣一段表述。他說,熟悉干部是組織部的職業要
求,必須親自接觸、親自談話。別的方法都可以研究,但都代替不了親自接觸、親自談
話這個方法。
前述中組部干部說:“在我們組織部門的工作意識中,干部考察是否深入,談話的人數
多少、范圍大小,是個主要的衡量標準。考察干部不談話或者少談話,這個考察就缺少
有效性。”據這位干部介紹,為了考察一名正部級干部人選,被中組部約談的對象有時
可以達到上百人。“只要是被考察對象工作過的單位都要去,有工作關系的人都要找,
一些有疑點的問題都要想辦法解開。”
1985年,為選拔北京市領導,中組部干部考察組與北京市委工業部一位副部長進行了一
次談話。這次談話的地點在考察組下榻的北京大都飯店,三名中組部干部參加談話,北
京市委組織部的一名工作人員負責記錄。談話內容主要是被考察對象的工作、思想以及
生活情況。這位被考察干部從他年輕時的經歷,一直談到當前的思想認識,中間還回憶
了他父親對他的影響。他提到,父親的問題對他影響很大,他屬于干部子弟里面從小就
有自卑感的人,可能一生都要在父親的身影下度過。
整個談話中間,沒有誰提什么問題,只有被考察對象一個人在獨白。直到今天,“組織
部找談話”都是一件非常嚴肅、重要的事情。被考察對象說的每一句話,以及談話時所
表現出的態度,甚至一個細微的動作表情,都有可能成為上級任免的依據。談話中,有
時還會讓被考察對象即興寫點東西,如開列一個自己讀過的書目、寫一個簡短的自我評
價等等,以盡可能全面、詳細地掌握被考察對象的各方面情況。
座談會,也是組織部門考察了解干部的一種傳統方式。這種方式的優勢是,可以對多個
被考察對象進行比較、篩選。如果有人在會上有一點特殊的表現——比如經過精心準備
,使用非常生動的語言做了一個既簡明又系統的發言,或是發言中有一兩句比較生動的
警句或引用了幾句朗朗上口的群眾語言,他就可能給會議主持者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影
響到他日后的使用和提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