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人群增加 粵語發展有新機遇
人民日報
2016年08月17日18:35
人民網廣州8月17日電 家住廣州白雲區的陳阿姨自從孫子上幼兒園后,就多了一件煩心
事——
“孫子說,幼兒園老師要求大家都要講普通話,說粵語會被小朋友笑話‘土氣’。所以他
不要和嬤嬤(粵語:奶奶)講粵語了,而且還要求嬤嬤學好普通話。”
小孫子的舉動,讓陳阿姨哭笑不得。不過她確實發現,以前都是用粵語交流的兒子兒媳,
現在在孫子面前也改用普通話了。
在如今的廣東粵語方言區,不少家庭遇到了陳阿姨一樣的煩惱:粵語地位在家中漸漸式微
。
在推廣普通話中,粵語要如何傳承和發揚,本網進行了調查。
廣東新生代普遍掌握普通話
曾有這樣的戲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講普通話。”一句普通的玩笑話,卻暗
含著廣東人在與兄弟省市交流時的尷尬、無奈之感。
其實,粵語發源於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征。以珠
江三角洲為分布中心,粵語在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被廣泛使用。此外,
在東南亞、北美、英國和新西蘭、聖誕島等地的華人社區中,粵語也比較通行。
鮮為人知的是,民國初期,雖然有北方白話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趨勢,但粵語的實際使
用沒有多大限制,一度還有把粵語定為全國普通話的提議。
解放后,在全民推廣北方語言作為普通話運動中,粵語受到普通話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
是近些年廣東省加大“推普”工作力度,省內各中小學以及高等院校都要求在課堂上甚至
日常交流均使用普通話。
與老一代人相比,如今廣東的年輕人,特別是80、90后,大多生活在普通話的語言環境裡
。他們基本上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並且相較於祖輩和父輩要標准得多。
部分大學生表示,自己自上小學后使用普通話的頻率已經要遠遠高於自己的家鄉話。來自
廣東惠州的陳同學就表示,自己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與老師同學用普通話交流,隻有回到
家中才會與父母講粵語。“學校一直提倡說普通話,校園裡有很多‘請使用普通話’的告
示牌。”
普遍存在的普通話語言環境,讓這些年輕人不太習慣回家的轉變,回家同父母講粵語的機
會也少了,以致於許多人不懂得一些專用名詞的粵語讀法,不知道粵語歇后語及習慣用語
的意義。這種情況使得不少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士開始產生一種母語危機感。
雙語人群(普通話+粵語)在增加
推普將讓粵語無人傳承?粵語地位不再?對於這樣的論斷,中山大學教授、珠江文化研究
會會長,也是廣府文化研究專家的黃偉宗教授表示不認同。
黃偉宗說,推廣普通話與推廣粵語其實並不存在“誰抑誰揚”。“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
大量外省人流入,他們中的大部分也接受了粵語,有的完全會說,有的會聽不會說。這都
是促進了粵語使用范圍的擴大,某種程度上講,也是推廣了粵語。”
黃偉宗的觀點在現實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印証。珠三角人口的流動性不斷加大,為適應各種
交流,普通話和粵語“並駕其驅”成為不同地區人們之間交往的主要語言。在很多正式場
合,用普通話早已成為大家共識。而在與老百姓生活相關的服務行業,對粵語的要求就比
較嚴格,很多招聘啟事中都寫有“粵語優先”的要求。
廣州西關小姐黃小姐操著一口流利的粵語與家裡人通電話,剛剛挂斷,就立馬換成普通話
與身邊的同事聊起工作。她說:“換來換去逐漸就弄混了,有時沒反應過來,跟家裡人說
了普通話,跟同事飆了幾句家鄉話。”
送快遞的張先生本是江西人,但因為快遞工作需要和講粵語的客戶溝通,他也在日常工作
中向同事學習說粵語。幾個月下來,他和客戶用粵語溝通完全沒有問題,“准不准唔(粵
語:不)重要了,反正大家聽得明就得(粵語:好)。”很明顯,他的表達已經“粵語化
”了。
目前,在珠三角地區,同時掌握普通話和粵語的“雙語人群”正在增加。年輕人普遍認為
,這種“雙語模式”更靈活、更高效。
方言傳承勿需擔憂
方言不僅有交流的實用性,也是一個地域幾千年文化的結晶,它帶有強烈的家園情結,這
是中國人內心很渴望的東西。生活在廣州,無論是年長的一輩,還是新廣州人,對傳承方
言的願望都多少存在。
不掌握當地的方言,就會覺得與這片土地有一種隔閡,這是許多年輕人的共識。同時,一
部分成長在普通話環境中的年輕人,也開始意識到方言缺失帶來的問題,方言學習的訴求
逐步增加。
在廣州工作20多年的李小姐就后悔沒有學會說一口流利的粵語。她說:“在廣州住久了,
如果外出逛街、吃飯,和本地朋友聚會也說粵語的話,感覺同這個城市的親密度更高了,
如果還說普通話還是有異鄉人的感覺。”
來自陝西的陸小姐認為,會粵語有助於更好地接受嶺南的文化。她說:“本地同事們聊天
時還是說粵語的多,而且會粵語的話,看粵語電視劇、聽粵語歌也會更方便。”
從北京來廣州工作的郭先生將自己的女兒送到老城區一所幼兒園。“老城區有說粵語的氛
圍,這樣便於女兒從小接受粵語。”郭先生說。
廣州圖書館從兩年前開設了對新廣東人舉辦的粵語學習班,大受歡迎。廣東的培訓市場上
,粵語培訓也很“火爆”。除了實用外,很多參加者都抱著“學會粵語,盡快融入城市的
想法”。
“一帶一路”,粵語大有用武之地
“在幼兒園、小學,應該有普遍話和粵語並存的氛圍,不要硬性禁止粵語。”本文開頭提
到的陳阿姨對自己的煩惱有這樣的建議。本網了解到,要求學校給粵語多點空間的市民還
真不少。
佛山順德區陳村鎮仙涌小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校長曾詞輝認為,粵語是很豐富的語
言,表達很生動、情感性很強,孩子們從小就生活在這裡,應該學會講粵語。如果教育主
管部門能夠支持的話,他願意在學校開設粵語校本課程,舉辦粵語朗誦活動、講古(粵語
:故事)比賽等,這樣對於粵語的傳承更有幫助。
據了解,廣州的一些學校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開展對學生的粵語教育。2008年起,廣州越秀
區先烈中路小學便開設每周一天“廣州話日”:周五除上課和早讀必須使用普通話外,下
課時間孩子一律講廣州話(粵語公認的標准語),孩子們互糾語病、音准。華南師范大學
在學校建有“嶺南文化研究”社團,每周定期開設粵語課堂,通過教學粵語的同時傳播嶺
南文化。
俗話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語——道出了粵語的傳播力影響力。在黃偉宗看來,粵語傳
承和發展迎來新的機遇。“‘一帶一路’戰略沿線的很多國家,就生活著很多講粵語的華
人。通過粵語能加強和他們的聯系,讓他們‘記得住鄉愁’,也更能帶動與他們的合作。
”
“語言的傳承和發展,會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黃偉宗強調,“在廣東,粵語完全可以和
普通話共同推廣,共同發展,這是時代的需要。”(李士燕 車穎琪 張又月)
http://gd.people.com.cn/BIG5/n2/2016/0817/c123932-2885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