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armer (暖陽)
2018-01-04 20:12:48※ 引述《JustSad (職業路人)》之銘言:
: ※ 引述《warmer (暖陽)》之銘言:
: 北京,上次老闆跟政委、央視主播吃飯的局,我不夠資格參加,只憑口耳相傳的先不討論。
: : 上海﹐是我生活了二十余年的第二故鄉﹐感情頗深。
: 我只生活三年左右,但去過的地區未必比你少。
我的職業決定我需要常常在全上海跑﹐所以這種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況且連七寶早有地鐵﹐您都還不是很清楚呢。
: : 這個地方﹐確實是一個商業城市﹐適合有錢人﹐或者喜歡玩點小資的白領。
: : 然而人與人之間講究利益﹐所以上海人工於心計﹐卻缺乏溫情。
: 我沒深入研究老上海人與新上海人的差異,感覺類似臺北人,天龍國與北市人的糾葛。
: 老上海也未必都算根深蒂固的在地人,但老上海的跩、自負、目中無人是舉國皆知,他可以沒有錢,但他不能沒面子,有點處女座獅子魂。
: 新上海人比較低調,畢竟跟老上海比起來他們的血統不算純正,甚至可能也是被輕視排擠的一方,所以只是自詡擁有上海人的身份,卻不太像老上海一樣喜歡把上海口音或唵雄嗨泥掛嘴邊。
: : 鼻屎大的地方地﹐竟有2400萬人﹐比台灣全島都多。
: : 人口密集﹐所以生活機能便利﹐
: 這個鼻屎大的地方是臺灣全島三分之二的面積,但臺灣多高山縱谷還有盆地、地形破碎且地震頻傳,與上海幾乎都是沖積平原相比,上海可開發利用的面積完勝臺灣。
: 人口的部分,我們當時粗估上海是3000萬,這幾年有衰減那麼快嗎==?
您說的3000萬大致差不多﹐2400萬是常住人口﹐還有估計4-600萬的流動人口
: 或者你沒將暫住證、外出打工、臺商臺幹列入?
: 人口密集,所以生活機能便利?
在大陸﹐這些小便利店的配置是全市場化的﹐完全看當地的需求
如果需求不足﹐便利店就會虧損﹐那自然不會有了。
所以人口密度高﹐自然這些便利店、美容店、寵物店、房屋中介、各類餐廳就會有市場
他們就可以生存下去
: 個人覺得未必一定如此,要看很多不同面向的問題,但暫不論究這個,會開太多話題副本。
: 上海許多機能確實比深圳、東莞好許多,但上海的幅員遼闊,若要發展達到市區均衡有難度,臺灣那麼小而且以前只注重臺北,臺北都無法達到市區均衡了。
: 中國發展兩大優勢是,專制獨裁國家,推行公共建設阻力小徵地容易,土地面積大,都市計畫與更新方便區塊整體遷徙改建。
: 但上海本就有舊城鎮,人口密集不像其他舊城鎮可以舊地作廢,勢必影響都市更新整建計畫。
: 白話一點講,都沒人住,你要怎麼計畫怎麼蓋都行,已經住滿人,你要怎麼設計怎麼改,都還是綁手綁腳,不是逼他們遷村搶地就能擺平。
這話不確切哦﹐中國的土地規劃還是很嚴格的﹐一般不會突破﹐我對這個還是很了解的。
連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耕地保護的要求也並不低﹐不能隨便亂來。
雖然存在一定水分﹐但水分不可能是主要的﹐
所以未來上海城市面積繼續大幅擴張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另外﹐不要以為大陸所謂“獨裁”就可以亂搞﹐這個也是市場化的﹐
會有相對實際價值更高的拆遷補償﹐不然大家為什麼都盼著拆遷﹐
像七寶﹐以前都是農田﹐拆遷下來的七寶農民都好幾套房子﹐
當包租婆包租公﹐生活樂無邊。
所以這樣舊城區的拆遷成本非常高﹐舊城區改造就是個大難題了。
當然有人說強拆的問題﹐這個就是雙方達不成協議﹐被拆遷戶要價過高﹐
為什麼其它住戶都高高興興領了拆遷款﹐就這家不願意﹖
可能是有些實際問題﹐但是。。。呵呵﹐你懂的。
: : 除非是新建成的郊區﹐出小區步行五分鐘之內﹐必有各類便利店﹐
: 臺灣人的瘋狂,是巷口沒便利商店就懶得走了,上海有比臺灣人瘋狂嗎?
: 當時我在上海,最常見的便利商店主要有三種,德鄰?另一家名字忘了、全家,剛好一家中國、一家香港、一家臺灣,小七在上海根本像保育類。
: 必有各類便利店?
最常見的是﹕好德、可的、羅森、全家﹐喜士多、7-11等等。
: 感覺有點畫蛇添足了,所以才針對此兩句質疑,如果你的各類便利店也包含雜貨店(剛剛猜想到可能兩岸用語不同),此句才可能合理。
: 但上海市區扣除掉郊區與新市區,要鋪滿5分鐘一家便利店,真的非常不容易!
上海雜貨店是另外一種形式﹐主要賣一些小五金、沒有品牌的鍋碗瓢盆還有勞防用品
一般看起來亂糟糟的﹐很low﹐
數量不多﹐但也不少﹐但和便利店相比﹐是數量級上的差異。
上海的城市發展非常快﹐嘩啦啦一下就鋪開了﹐
新規劃的郊區的小區﹐這些配套設施沒有太重視﹐
所以生活機能其實並不好﹐要五分鐘內路過一兩家是有可能的﹐
但路過好幾家便利店是有困難的。
但是成熟的社區﹐便利店到處都是﹐並且往往離小區的前後門很近。
: 你們還忽略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消費習慣與發展原因。
: 臺灣的便利商店幾乎是包山包海包吃包喝包拉包寄!
: 有提款機、售票機、打印機、能寄收包裹商品、能繳任何費用(上限20000元)、賣酒、賣菸、賣研磨咖啡、賣即食餐飲、賣水果、賣蔬菜、賣衣服、賣零食餅乾、賣冰,幾乎能提供一天所有的需求。
: 中國的便利商店只有三分之一的功能,連現場泡麵好像都沒有(我不確定現在是否已經提升可以了),自然無法像臺灣一樣容易遍地開花。
提款、售票、打印、衣服、冰幾乎都沒有﹐大部分的便利店沒有水果﹐連7-11也沒有﹐
別的都有﹐泡麵幾乎肯定有﹐您可以咨詢服務員﹐一定是沒有找到而已。
: : 地鐵也很方便﹐市區大多數地區﹐步行十五分鐘﹐也都能找到地鐵站。
: 這一題只要把上海市區(總面積-郊區-新市區)除以(上海目前運行總地鐵站),路程面積是否15分鐘腳程,馬上揭曉(我懶得算)。
我不知道怎樣貼圖﹐但是我已經重複很多次﹐如果不信就上百度地圖自己看吧
您在上海這麼多年﹐內環肯定是認識的對吧
您就量一下內環以內的地鐵站與站之間的距離﹐
或者畫一個2x2km的框﹐隨意移動﹐看看還有沒有地鐵死角﹖
那麼1km不到的距離﹐是不是隻需要10分鐘就到﹖
到了中環﹐這個框再放大到2.5x2.5km﹐再到外環﹐再放大一點到3x3km
看看浦西﹐死角已經很少了﹐那些死角都是居民很少的區域
: 上海地鐵都顯示還那麼多條線還在鋪設=未完工,上列的算法已經幫你把郊區新市區的地鐵站撥給市區當基數,我知道還是不可能。
: 另一個原因是,臺北的計程車與捷運這麼方便普及,臺北那麼小,都還無法達成這種夢幻般的理想,上海的計程車與捷運並沒比臺灣便宜方便,上海大部分都寧願自己開車
: ,沒錢買車的沒電動車才選地鐵。
: 另外一個數據也能佐證,上海的一張車牌七萬人民幣以上,還需要排隊限制,很多人還搶不到,表示買車領牌的很多,這些人花了七萬人民幣買車牌,車子不可能低於十萬人民幣,沒有人會花將近二十萬人民幣買車,然後去搭地鐵吧?
現在一塊車牌九萬多﹐我拍了半年﹐還沒有拍到。
很多人平時不開車﹐就把車停在小區裡﹐然後乘地鐵上下班。
: 所以上海的地鐵發展,目前不可能15分鐘就地鐵站,未來要看各種問題發展情況。
: : 上海各類企業很多﹐包括大型國企﹐也有中小型民營企業﹐然而最具特色的是各類外企。
: : 並且上海當年租界很多﹐所以外來文化與本地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所謂海派文化。
: : 所以﹐上海人喜歡喝咖啡。
: 這一點我非常質疑,田子坊附近才幾家咖啡廳?
我剛剛用百度地圖搜了一下﹐田子坊附近﹐方圓1平方公裡以內﹐目測20家以上
在大陸﹐我建議用百度地圖或者大眾點評(類似於Yelp的APP)﹐很方便
: 廣東人很喜歡煲湯喝涼茶,廣東地區的臺商臺幹很喜歡泡茶喝咖啡,所以上島咖啡到處開,後來寧波或江蘇的經典咖啡也進駐,東莞或深圳一定都有這咖啡三俠:上島、京典、星巴克。
: 我看過最神奇的咖啡廳叫:藍鳥咖啡
: 我覺得老闆一定是臺灣人。
: 上海不是沒有,但密度遠不及東莞深圳,浦東黃浦江旁才有不同特色的咖啡餐廳,但觀光景點的咖啡餐廳,一般人不太可能特別前往喝咖啡,只有攜伴旅遊或招待朋友時才去。
: 是不是興盛喝咖啡還有另一個標準指標,是否有販售研磨咖啡器材與咖啡豆的店很多!
: 簡單解釋就是,咖啡三俠才算咖啡,星巴克外國人比較多,咖啡也是原因之一。
我不是老上海人﹐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咖啡越來越無感﹐更喜歡喝茶﹐清淡。
: 中國人對很多事情的觀點與認知是模糊或有誤差的,例如西餐的出餐順序,龍之夢裡的高級西餐廳,帶我前女友去吃,兩人餐點700人民幣,先出湯,再出前菜,後出主餐,主餐完才出生菜沙拉,服務員就是不懂出餐順序,更別說西餐禮儀了,用餐前我還向前女友炫耀說這就是西餐,吃飽趕緊向她解釋這家不夠格==
: : 上海人整體上喜歡穩穩當當的生活﹐循規蹈矩﹐缺乏闖勁﹐適合守成。
: : 並且﹐政府也缺乏闖勁﹐所以﹐對於看不到明顯前景的初創企業﹐也不會大力支持。
: : 所以﹐上海沒什麼拿得出手的互聯網公司﹐也沒什麼響噹噹的創新型民企﹐
: : 反而國企的創新能力倒還不錯。
: 上海人條件不好的一般都會進國企或民企,進民企的多半都是被老闆拗,背景或經歷不夠硬的進不了臺資企業。
哇塞﹐您這麼說一定是對上海還不夠了解吧。。。
國企大多都是香饃饃﹐要托關係才能進去。
民企也分三六九等的﹐像阿裡巴巴這樣的也不是隨便能進去的。
一般有關係的進各類國資單位﹐沒關係有能力的也行
如果是完全靠能力﹐
一級棒的進大型歐美外企或者諸如阿裡巴巴這樣的超一流民營企業
稍微差一點進日韓或者一流的民企﹐再差一點進臺企和二流的民企。
再差的話﹐就是小民企了。
其實為什麼臺企排名靠後呢﹐倒不是臺企不好﹐而是慣老闆在大陸的口碑其實也不太好。
: 當時有個新來的女文員,頻頻問我她的表現可以嗎?我還以為上海人這麼認真求表現,但工作態度卻又比較消極,反差很大有點奇怪,後來她才說因為她是上海戶口,要六金,一直因此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們錄用她她也很訝異!
: 老闆問我她的表現如何時,我以為老闆知道了,說出這段插曲,第二天我被外派浙江驗貨,聽說她有一直到辦公室找我,回到上海第三天上班時就沒見過她了,我應該留電話給她的。
: : 上海﹐越來越像香港。
: 感覺完全不同,上海你見過幾個外國人在街上晃?
這個要看區域的﹐且不說旅遊景點﹐
在那些老租界的地區﹐其實也是外企比較集中的地區﹐那老外滿街都是
: : 廣州去的次數不多﹐不多的印象包括玩音響的朋友多﹐黑人多﹐小吃很棒。
: 我只路經兩次,廣州車站前黑壓壓一片滿滿像螞蟻的人,印象深深烙印,比香港海關還恐怖。
: : 深圳﹐我個人很喜歡。我姐姐在深圳﹐混得還不錯。
: 深圳因為靠近香港,發展的早,厚街以前全盛時期號稱小臺北,人口傳聞有臺灣人200萬。
: 除了臺灣的肉圓、香腸、口香糖、日本菸,幾乎應有盡有,仿的或三倍至十倍價格都能買到。
: 我不明白你們一直想主打勝過臺灣的,為什麼沒有人提到過「世界之窗」這麼好的例子不使用?
這一點您一定是誤會了﹐大陸人沒想和誰比﹐我們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
但是老是有人作居高臨下狀的指手畫腳﹐遇上這種事﹐恐怕沒有一個人會高興的起來。
況且﹐那些指責或者冷嘲熱諷的人連自己的事情都未必做得夠好。
那自然要不可避免的嘴炮咯﹐嘴著嘴著就開始比了。
就像這次﹐我有說台北的任何不好麼﹖
但是憑心而論﹐台北真的什麼都好麼﹖
我在知乎上看到兩篇文章﹕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99201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04995
關於第二篇文章﹐我一般不太想轉過來﹐您姑且看過笑過吧。
: 世界之窗就類似臺灣的小人國,但園區規模與面積更可觀,展出的也都是世界知名景點的縮小版,最令人驚喜值得一看的是他的圓形劇場!
: 劇場的觀眾座位區,也是舞臺機關的一部分,300人以上的多組舞臺劇+馬車+舞臺機關分裂升降,非常推薦闔家或招待親友前往觀賞。
: 臺灣即使有300人的舞蹈團也沒這種場地與設施表演!
: 深圳一條街更是當時中國刻意營造的樣板示範道路,中央分隔島佈置宛如熱帶雨林,兩旁街景一致整齊亮麗,但街景兩面很多戶真的只有那一面牆可看。
: : 我曾經隨當地政府考察過產業發展﹐從上到下都感覺到年輕的味道。
: : 很有衝勁﹐創業公司很多﹐當然死掉的也很多﹐但前僕後繼不斷更新﹐這就是活力。
: : 政府也很喜歡衝在前面﹐願意在全國率先試點﹐
: : 所以﹐深圳湧現出一大批在全國很有影響力的民營企業﹐國企表現反而一般。
: : 包括股市﹐中小板、創業板都在深交所。
: : 換一個人生﹐我可能會選擇待在老家﹐
: : 看看雲淡風輕﹐聽聽蛙鳴蟲唱﹐要比大城市愜意得多。
: 如果我們臺灣人拿阿里巴巴、淘寶,問你們有沒有!
: 如果我們臺灣人拿海底撈、小米手機,向你們炫耀!
: 或我們臺灣誇耀我們正在研發磁浮列車、航空母艦!
: 你們不會覺得很可笑嗎?
: 這就是為什麼你們畫蛇添足想炫耀,時常收不到預期效果的原因!
但事實是﹐在這裡﹐大陸常常是被攻擊的對象﹐
被群毆的時候叫幾聲﹐算不算合理呢﹖
: 那些本就不是你們的強項,別說迎頭趕上,要超越世界目前頂尖有一定難度。
: 例如臺北101、上海磁浮列車也是。
我真的很想問問﹐您在上海都是怎麼過的。。。到底有多了解大陸啊﹐
我建議您放下兩岸政治上的心魔﹐放下先發地區的優越感﹐
沉下來﹐出去走走﹐多和各個階層的人都打打交道﹐我相信您會發現不一樣的大陸。
good luck
: 臺灣人不需要酸你們,因為你們還是忘了其他的條件!
: 中國強,臺灣人一樣可以說我是中國人啊!
: 不是逼我們講你是,是要有本事讓我們認同你是!
順便說一下﹐有時候大陸人稱台灣同胞﹐是打內心的親近。
但從現在的狀況來看﹐馬屁拍到馬腿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所以如果您是主張台獨的﹐覺得自己被矮化﹐我建議您姑且聽過﹐不要當真就好。
但是對於這樣的大陸朋友﹐您最好不要去傷害他﹐
他對您不僅沒有任何惡意﹐而且是充滿善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