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經區的陷阱:「中國製造」華麗轉身「台灣製造」?
https://is.gd/sWYK3w
前陣子立法院裡有件大事正在發生:由國民黨立委沈智慧、黃昭順等人提出的《自由貿易
經濟特區特別條例草案》,正在進行審查。這個名字很長的草案,有可能使「中國製造的
產品變成MIT」、 「外國醫生來台執業免執照」,甚至使「台灣國防門戶洞開」?以下,
就跟著我們一步一步解開自經區的神秘面紗吧!
自經區到底是什麼?
簡單一句話就是:「把台灣的一些區域劃起來,讓他們自由。」
其中,自由的意思是大幅度鬆綁本來存在的法規、關稅、通關檢疫等限制,吸引國外的廠
商和資金來到台灣,特別是針對醫療、教育、金融、物流和農產加工這幾大類產業。而這
個構想早在2013年馬英九總統執政時,就大力狂推,當時雖然國民黨是國會多數,但自經
區被視為服貿協議的後門條款,受到了各種攻擊而無法過關。
來到六年後的現在,韓國瑜一句「要在高雄設立自經區」,使得這個議題又熱了起來,不
但國民黨15個縣市長共同連署,立委也跟著提案
自經區為什麼起爭議?
引外國資金,聽起來超讚啊,為什麼有些人會反對呢?
主要原因就是擔心自經區披著「拚經濟」的外衣,大搞「拚政治」的目的。這個自經區最
有可能吸引到的,並不是歐美國家,而是我們的鄰居——中國。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在《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中,限制了中國的資金流入台灣,以及相關
的原物料輸入,原因除了怕中國假借經濟手段,來達成統一台灣的目的,也是因為兩岸物
產太過相似,中國的便宜物料會傷害台灣本地的產業。而自經區為中資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像是「自經區草案」第42條,就鬆綁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35條所規範的原物料限
制項目。
自經區可能的具體危害
如果真的開放自經區,可能會有怎麼樣的問題?
1. 中國製造變成MIT
中國在台灣自經區內設廠,從中國輸入原物料,進行加工後(進口外來農業物料參雜本國
物料或附加價值超過35%),就可以用「MIT」的名號出產了。中國物料比較便宜,但品質
難以掌握,MIT產品不只會受到競爭,還可能自毀招牌。
2. 捲入中美貿易風波
大家都知道中美貿易戰現在打得不可開交,美國跟中國硬碰硬,台灣還主動參一咖,難不
成是想被打?自經區一推,MIT與中國製造傻傻分不清楚,美國及其盟邦只好連MIT產品一
起拒絕。
3. 外國醫生在台免執照
醫療是自經區主打的產業之一,根據草案第50條指出,區內的國外醫生不需要領有台灣的
醫生執照。如此一來,區域內的醫療行為如何把關,台灣的醫師是否會遭受排擠?
4. 成為國際組織拒絕合作的對象
自經區內的免稅優惠,可能導致我們被歐盟列入「稅務不合作名單」。2018年,台灣才終
於走出了黑名單,設有自經區的南韓持續在黑名單當中,因為「存在有害租稅的經濟特區
,且政府未能承諾在2018年12月修訂或廢除相關規定。」
5. 國防可能門戶洞開
目前草案打算開放的自經區範圍,包含六港、一空和一園區(六港:台北港、基隆港、蘇
澳港、台中港、安平港、高雄港;一空:桃園航空城;一園區: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
。這些地點和中國渡海攻台登陸點重疊度很高,如此是否會造成國防疑慮?
自經區可能達成的利益?
除了上述開放自經區後可能產生的弊害,那麼自經區原本想達到的效益有哪些呢?
韓國瑜為高雄所提出的自經區方案,主要聚焦於「農產加工」、「國際物流」、「境外金
融」、「醫療」、「教育」和「中資專區」五項產業。中華經濟研究院副執行長李淳曾對
此進行分析:
1. 農產加工──關稅鬆綁帶來的效益有限
農產加工等製造業,首要涉及了關稅、通關程序以及檢疫檢驗三大規範。
針對關稅,自經區就是要打造所謂的免稅區,讓進口出口都免稅,這和台灣60年代的「加
工出口區」政策幾乎沒有差異,是台灣已經走過的老路,先進國家不應該再回頭來。
事實上,台灣目前除了農產品外,其他物品的關稅並不高,外國製造業不願在台灣設廠主
要是因為缺水、缺電、缺工等五缺問題,而非關稅。因此,關稅鬆綁能帶來的效益有限。
針對簡化通關程序,其通關便利也僅限於區內,對國外廠商吸引力不大;而放寬檢驗檢疫
,例如日本核災五縣食品、美豬等原本政府限制進口的產品,雖對美日等國有吸引力,卻
會造成國內的爭議及恐慌,讓民眾擔心區內的這些食品,是否會流入區外。
2. 國際物流
東南亞、中國沿海和香港等地早已針對國際物流專區發展多年,台灣現在才起步,不但太
晚,也會受到土地資源的限制,預估效益並不大。
3. 金融
台灣早已開放境外金融(處理非台幣業務),只是沒有設專區。如今設自經區,預期效益
不高。
4. 醫療──有加速醫療崩壞的風險
在自經區內大幅鬆綁醫療法規,以及對專業人士的限制,外國醫生免台灣醫生執照便可在
區內執業,並讓區內與健保脫鉤,亦即自費醫療,更允許醫療機構商業化、可打廣告,希
望藉此輸出台灣的高品質醫療。
此一政策的確有發展潛力,也可呼應醫衛新南向政策。但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曾提出質疑
,將市場機制帶入醫療體系,無可避免會排擠弱勢取得醫療資源的機會,加速醫療崩壞。
2013年,柯文哲就曾和多位醫師組成「反醫療商品化聯盟」,持續監督自經區條例進度。
5. 教育
鬆綁目前國內開辦學校的土地限制,開放國外大學來台,促進本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具有
發展潛力。但除了是否能有效吸引到國外大學外,更多人關心的是,這次創新對現有台灣
體制的影響,例如教師的勞動權、學生的受教權、對於入駐國際大學的把關、目前學費的
衝擊,以及教育的階級化等問題。
6. 中資專區
鬆綁目前限制的中資與中國貨品,不但會觸動國內政治敏感神經、排擠本地產品,且在現
在中美貿易的時機點,更會觸怒美方,非常不適當。
為什麼政府覺得台灣不需要自經區?
除了上述評估,政府反對立委提案的自經區還有以下理由:
財政部發言
現在台灣就已經有「六海一空自由貿易港區 」,功能跟自經區想推的東西差不多,提供
「租稅優惠」和「便捷的物流通關」,而且法規更完備。
國發會發言
現在台灣已經積極創造新創的投資環境,吸引外國專業人才、排除外商投資障礙,同時推
出促進「台商回來臺灣投資」的措施——目前台商回流投資已經衝破2000億元。
另外根據「2019經濟自由度指數」,台灣排名全球第10名,以國際標準來看已經很自由,
是否真的有需要推動自由經濟貿易區呢?
綜合以上分析,現階段推動自由經濟貿易示範區,似乎是弊大於利,就讓我們一同關注自
經區草案在立法院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