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香港示威遊行中的港英旗:戀殖還是發洩

作者: laptic (無明)   2019-07-05 18:48:09
香港示威遊行中的港英旗:戀殖還是發洩不滿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8865476
林祖偉/BBC中文
https://i.imgur.com/cqnjhQq.jpg
立法會大樓的殖民旗幟,成為國際媒體的焦點。(Getty Images)
今年7月1日是香港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主權移交中國的22週年,一群反對《逃犯條例》修
訂的示威者闖入立法會大樓,在議事廳掛上一面香港殖民時期的旗幟(又稱港英旗),他
們破壞主權移交後主法會歷任主席的肖像,殖民時期立法局主席的肖像則完好無缺,示威
者在見證殖民時期的歷史展品前,貼上「保護文物」的字句。
這些舉動的象徵意義遠遠超越單純的反對《逃犯條例》,在親中陣營眼中,這突顯了香港
的「戀殖」情意結。
其肖像被破壞的前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直斥,示威者的訴求「是要回到殖民時代」,質疑
示威者是否想成為殖民地的「二等公民」。但香港的示威者和觀察人士對BBC中文表示,
高舉這面殖民旗幟並不代表示威者希望把香港再次被英國統治,更大的是一種抗爭符號,
表達對現狀的不滿。
為何高舉港英旗?
自2010年開始,隨著多次中港矛盾的爆發,港英旗多次出現在香港的示威抗議活動。
主張香港獨立的組織「學生動源」召集人鍾翰林對BBC中文表示,香港示威者無法接受揮
舞香港洋紫荊區旗,因為這等同認可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但示威者之間,無
法設計一面能取得廣泛共識的旗幟。
他強調,這面旗不代表他們有「歸英」的想法,只是在沒有任何其他選擇下,港英旗成為
「本土派」和「港獨派」不太抗拒的旗幟。
https://i.imgur.com/H1GAZqZ.jpg
鍾翰林說,高舉港英旗是因為香港示威者找不到一面能有共識的旗幟。(BBC Chinese)
「我就是知道中共不喜歡看到它才刻意拿出來,」33歲的「反送中」示威者王先生對BBC
中文說。
王先生不屬任何政黨,主張香港有更大的自治權,明白到爭取香港獨立在現實環境中並不
可行。他屬於「和理非」(主張和平、理性、非暴力)的示威者,沒有走到最前線衝撞,
但多次出席和平的大規模「反送中」遊行。
他在遊行中揮舞細小版的港英旗,但身邊大部分人是高舉「反送中」、「林鄭月娥下台」
的紅色牌子,他自認是溫和民主派支持者中少數會舉這面旗幟的人。
「如果是一般民生議題,的確我不用這面旗,但在香港,差不多所有爭議都是與中港矛盾
有關,《逃犯條例》就很明顯,我們不希望大陸化。」
「我們不是喜歡被殖民,但社會在退步,現在我們感覺好像中國在對我們殖民。主權移交
以來,有100萬名中國大陸的人來香港居住,我們輪候公屋時間愈來愈長,周圍的人講普
通話比廣東話的多,」他說,「政府政策往往先想中國,你看國民教育、普通話教中文、
國歌法,常常先提國家、國家、國家,有時我很想問,香港呢?香港在哪裏?」
他指出,開放自由行(中國大陸旅客到香港的政策)、近年的高鐵、港珠澳大橋,表面上
說有利香港經濟,但賺錢的也只是財團,「我只是希望有一點點的政策,是真的考慮到香
港整體利益,但沒有。」
https://i.imgur.com/ySC41Rm.jpg
英國旗、殖民旗容易吸引媒體眼球,但事實上更多的示威者是有明顯訴求。(EPA)
主流「反送中」示威者中,不是全部人都贊成高舉英國旗或港英旗。6月21日,香港示威
者包圍灣仔警署當天,一名中年男子高舉港英旗,現場群眾不斷叫他收起旗幟,不想被人
質疑這場運動是「戀殖」、「港獨」、「反共」。但因為這場運動沒有公開領袖,示威者
之間建立起一種要求大家不互相批評的文化,所以在場也有人阻止爭吵。
然而在這場運動的一個高點──佔據立法會大樓,示威者容許在會議廳的當眼處掛上港英
旗,這成為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有歐美網民就提出「被中共統治比被英國殖民更糟」、
「把香港交回中國是錯誤的決定」。
目前,BBC中文無法獨立驗證誰在立法會議事廳掛上港英旗,以及示威者展示這面旗前是
否取得共識。
有歐美媒體分析認為,示威者是希望提醒英國有責任就香港問題發聲和向中國施壓。
香港立法會前主席范徐麗泰直斥,這並非政府接不接受示威者訴求的問題,而是示威者的
訴求「是要回到殖民時代」。
「我想問大家,在殖民地做二等公民好,還是做香港特區的一等公民好呢?」她說。
英國外相亨特警告,如果中國不履行《中英聯合聲明》會有嚴重後果後,中國駐英國大使
劉曉明高調批評,「在某些人心目中,他們認為香港還在接受英國統治,他們忘記香港現
在已經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他警告那些英國不要對香港有殖民者的思想,不要干預香港

https://i.imgur.com/0mcj4Os.jpg
(Getty Images)
抗爭符號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對BBC中文分析認為,這面旗幟是一個抗爭的象徵,表達對中港政
府現在的不滿,但不代表他們認同過往殖民統治或是「戀殖」。
他指出,香港較年長的人,體會到港英政府初期對香港實施的高壓殖民統治,1997年後出
生的年輕人沒有在港英年代生活過,但70後和80後示威者的成長階段,見證了殖民後期一
段「港英政府開始對香港有實質貢獻的時候」。
1967年,香港爆發左派人士稱之為的「反英抗暴」運動,引發騷亂和暴動,突顯香港的社
會問題,加上英國政府開始考慮與中國談判香港前途問題,70年代起,英國政府在香港實
行懷柔政策,大力發展經濟民生,推行十年建屋計劃、九年免費教育、建立打擊貪腐的廉
政公署、改善警民關係等等,慢慢在立法機關加入選舉機制。到1991年,香港的立法局首
次有部分議席由直選產生,也逐漸啟蒙了香港人對民主訴求的意識。
但主權移交後,香港民主步伐在中國影響下難以繼續向前,例如在雨傘運動爆發前,中國
明確在普選方案前加入篩選機制,與港人期望的不符,香港示威者視為中共背棄承諾。經
濟問題方面,貧富懸殊嚴重,香港年輕人也面對樓價高企、階層流動困難等問題,種種落
差造成對現況的不滿。
「很多時候,是因為對現實不滿才會想起以前的情況,這是一個心理反射,」劉銳紹說,
「北京千萬不要錯誤解讀這班人是戀殖、懷念英國,也不要以為英國在香港做了甚麼,或
以為英國會回朝,這只是假像。」
他認為示威者展示殖民旗幟激怒中國既是一個策略,也是反映民怨,「因為他們對政權毫
無信心、甚至是極度反感,處於一個絶望的狀態,他們被迫到不理會官方的想法,去到如
此地步時,執政者要思考為何人民對你這麼反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