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專欄] 中華民國撤退70周年,向保衛台灣的英雄們致敬

作者: laptic (無明)   2019-12-08 07:25:51
https://www.storm.mg/article/2028546
許劍虹 2019-12-08 07:20
https://i.imgur.com/eRdhka4.jpg
無論是民進黨的呂秀蓮還是國民黨的馬英九,都肯定65萬來台國軍是阻止中共赤化復興基
地的中流砥柱。沒有他們,五星紅旗早已在台灣島上飄揚,自由中國的子民應當飲水思源
。(許劍虹提供)
今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70周年的日子,然而由於中華民國正是當年中華人民
共和國推翻的對象,所以對岸的「國慶」看在有台灣這裡等同於「國殤」。中共建政的70
周年,就是中華民國撤離大陸的70周年,只是中華民國政府由成都遷來台灣的日子發生於
1949年12月7日,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晚了足足兩個月又七天。
雖然失去大陸,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上等同於亡國之恨,但是從正面角度來看,12月7日
又何嘗不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之日?筆者並不是所謂中華民國「第二共和」論述的支
持者,也認為中華民國的固有領土應包含中國大陸與外蒙古,但我們還是要承認中華民國
是在由台灣、澎湖、金門與馬祖組成的復興基地上實現經濟奇蹟。
更重要的是,中華民國還在復興基地上實現了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上第一次的民主奇蹟
。民主自由正是當年中共推翻中華民國時高喊的口號,可是最終證明中國人不需要靠皇帝
臉色過日子的,反而是當年被認為獨裁、專制、封建和迂腐的中華民國政府,回過頭來看
70年前那場紅色革命更顯諷刺。對於2,300萬定居復興基地的自由中國子民而言,這正是
紀念政府遷台70周年的重大意義。
比敦克爾克還要偉大的撤退
撇開1945年台灣光復時來台接受的軍人與公教人員,還有1955年大陳撤退時來台的義民同
胞外,在1949年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口約有125萬人。1940年的敦克爾克大撤退,成功將40
萬名英國、法國還有比利時軍人從即將淪陷於納粹鐵蹄的法蘭西撤往不列顛,為西歐盟軍
保存下了最後一股戰力。不過若把敦克爾克大撤退與1949年大撤退相比,偉大的程度卻是
小巫見大巫。
因為來台灣的不是只有60萬大軍,還有65萬各行各業的老百姓。除了資本家與地主等中共
鎖定的「階級敵人」外,大量來台的平民百姓還包括文官、公務員與知識份子。外省技術
官僚與本省菁英攜手合作,在美國援助下將原本是傳統農業社會的台灣快速帶往工業化的
道路。在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那段混亂歲月,也是撤退到台灣的知識份子保存住了中
華文化的香火。
同一批外省知識份子,尤其是以胡適、雷震、傅正、殷海光與余紀忠為代表的自由派知識
份子,更是身先士卒挑戰國民黨的威權統治。他們當中許多人,雖然在戒嚴體制下失去了
人生自由,但終究還是為中國人爭取到了得來不易的民主制度。雖然我們沒有向二戰時的
盟軍那樣,發起一場類似於諾曼第登陸的戰役成功光復大陸,但是從上面的三大意義來看
,能說1949年大撤退不偉大嗎?
敦克爾克大撤退僅是軍事上的意義,但是1949年大撤退從根本上避免了中華文化的滅頂之
災,並讓中國人過上了滿清覆亡以來最富足的日子,甚至於秦始皇統一七國以來最自由的
日子。只要中華民國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一天,對中共政權的威脅就是芒刺在背。所以從
各種意義上來看,我們都要感謝前人的付出與努力。
那麼將中華民國政府從大陸帶到台灣的首要功臣究竟是誰呢?是蔣中正嗎?蔣中正確實領
導中國打贏了對日抗戰,但是若論及政府遷台的功勞,他實際上可能只有一半。因為早在
1949年大撤退發生以前,蔣中正就因為徐蚌會戰失敗辭去了總統職務,雖然他還能以中國
國民黨總裁身份調度黃埔系部隊,但是卻不具備將整個國家法統從大陸跨海帶到台灣來的
法理地位。
是蔣中正下台後,繼任為總統的李宗仁嗎?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因為此刻李宗仁早就以胃
疾復發為理由流亡到美國去了。真正完成這項艱鉅使命的,還是時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
,俗稱「山西王」的閻錫山。筆者曾有幸訪問於2016年過世,從太原一路追隨到台北的閻
錫山末代秘書原馥庭老先生,提供第一手的歷史見證。
原馥庭表示,包括中華民國國璽在內,都是在行政院長閻錫山帶領下成功由大陸帶來復興
基地的。國號、國旗與國璽的來到,讓中華民國得以在台灣延續大陸失去的法統,形成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庭抗禮的局面。有了海峽兩岸的隔海分治,才有我們今天在台灣安居樂
業的現狀,閻錫山先生真的是功不可沒,歷史要好好記下這一筆。
從分裂走向一統的國軍
更讓原馥庭永生難忘的,是蔣中正在1950年3月復行視事之後,閻錫山見台灣大局穩定,
又毅然決然的辭去了行政院長的職務。統治山西38年的「大軍閥」閻錫山,最後選擇了放
手,讓與他亦敵亦友的蔣中正在台灣重掌大權。老長官閻錫山的表現,看在原馥庭眼中展
現出了民國軍事強人少見的節操,讓他一輩子深感敬佩。
遷台的頭號功臣是閻錫山,保台的主要功臣就是老兵了。為什麼筆者還是不把保台的首要
功勞歸給蔣中正呢?因為1949年10月25日金門大捷時,蔣中正顯然也還沒有復行視事,但
很多老兵卻從古寧頭經東山島一路打到滇緬邊界。捍衛復興基地的核心骨幹,還是1949年
跟隨政府號召來到台灣的60萬大軍。而這60萬大軍,卻也不盡然都是「老蔣的人」。
自2012年投入抗戰老兵訪談工作以來,筆者就發現許多自己訪問的長者並不是在大陸時就
一路跟隨蔣公。因為1928年的所謂北伐勝利,其實只帶給中國表面上的統一,蔣中正領導
的中央政府影響力無法有效涵蓋全國。不只是山西還被控制在閻錫山手裡,廣西、廣東、
四川與雲南等西南省份也掌控在李宗仁、白崇禧、陳濟棠、劉湘與龍雲等地方實力派強人
手中。
此外還有張學良的東北軍和馮玉祥的西北軍存在,這些軍事力量都無法為蔣中正控制。直
到對日抗戰爆發後,各軍事強人才放下彼此偏見,接受蔣中正領導走上抗日戰場。經過八
年全面抗戰的消耗,地方部隊到1945年基本上只剩下閻錫山的晉綏軍和李宗仁、白崇禧的
桂軍還稱得上獨當一面。西北軍、東北軍、粵軍與滇軍不是被中央軍消化,就是倒戈加入
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到1948年11月的徐蚌會戰,黃埔系主力部隊除52軍以外幾乎已經被消滅殆盡,反而是晉綏
軍與桂軍頑強抵抗解放軍鋪天蓋地的攻勢。晉綏軍最英勇的表現,毫無疑問是發生在1949
年4月25日太原淪陷時,有500餘名不願意被解放軍俘虜的山西軍政幹部選擇集體自盡。
500名自盡的晉綏軍幹部中,甚至還包括與閻錫山最親近的妹妹閻慧卿。
近年來有許多對岸或者獨派的學者質疑「太原五百完人」故事的真實性,認為沒有那麼多
人在太原淪陷時自殺,還是有不少晉綏軍將士為共軍所俘虜。對此原馥庭提出反駁,指出
整個太原保衛戰打了九個月,死掉的晉綏軍將士又何止500人而已。晉綏軍並不是唯一如
此頑強反共的地方部隊,李宗仁、白崇禧的桂軍是另外一個典範。
最近台北金剛出版社,就出版了一本《義烈孤雄:臨危授命、殿後抗共、寧死不降的最後
國軍將領盧英龍》的書,介紹桂系出身的梧州警察局長盧英龍將軍如何與解放軍力戰到死
的故事。雖然是個反共到底的忠貞國民黨員,但盧英龍本身卻並非是蔣中正的信徒,甚至
還在戰死前指控蔣中正是「霸佔著國民黨的獨裁者」。
然而大陸的淪陷,讓廣大反共的晉綏軍、西北軍、東北軍、川軍、滇軍、粵軍與桂軍將士
失去了過往賴以維生的地盤。除了改編為共軍外,擺在他們眼前的兩個選擇是負隅頑抗到
全軍覆沒為止,以及想辦法經由緬甸、越南或者香港調景嶺來到台灣。無論他們是否有組
織的進入台灣,只要他們重新回歸到國軍的體系內,他們就自然變成黃埔系人馬。
因為所有撤退到台灣的部隊,都在孫立人、陳誠與蔣經國等人的整頓下徹底走上「黃埔化
」的道路。閻錫山的引退與白崇禧的失事,再加上李宗仁流亡海外都讓晉綏軍與桂軍的勢
力徹底瓦解。除了上述幾支比較龐大的地方部隊外,來台灣的外省軍人還包括各省、縣、
鄉、鎮的民團武裝,甚至於滿洲國軍、華北治安軍、蒙古軍以及和平建國軍等「偽軍」老
兵。
許多1947年報名參加第二期青年軍的知識青年,則來自於各鄉鎮地區的「黑五類」家庭,
因為在老家待不下去才出來從軍。如此多來自不同派系,擁有不同經歷的軍人聚到台灣這
塊土地上,並不是來自於他們對蔣中正或者中華民國的忠誠,而是對毛澤東式清算鬥爭的
仇恨與恐懼。總之到了復興基地以後,所有的地方派系都與黃埔系融合,統一成了真正的
中華民國國軍。
捍衛復興基地的反抗軍
對毛澤東的仇恨與恐懼,讓這65萬過去在大陸時效忠不同領袖的軍人從一盤散沙重新凝聚
到一起,成為保衛台灣的堅定力量。至少到毛澤東去世,鄧小平宣佈改革開放以前,他們
是阻止中共赤化台灣的主力。其實除了本來立場就反共的中央軍、地方軍、「偽軍」、民
團武裝與青年軍之外,還有一股力量在保衛復興基地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那就是「
前共軍」。
一些過去擔任過共軍,後來因為被俘虜或者不習慣中共統治模式而主動帶槍投靠的老兵,
尤其是具備共產黨黨員身份的幹部,顯然比其他軍人更加瞭解中共會以何種手段對待「叛
徒」。哪怕是遭到俘虜的共軍,即便仍然忠誠於中國共產黨,在回到大陸後依舊會遭到殘
酷的政治清洗。基於自保的考量,絕大多數來台灣的前共軍將士也投入了政府反共抗俄的
行列。
剛好這個月底有星際大戰(Star Wars)電影即將上映,每次想到這些在第一線投入保台
戰役的老兵,身為星戰迷的筆者就會把他們與劇情中的反抗軍聯盟(Rebel Alliance)聯
繫在一起。因為如果有追星際大戰電影的人,應該都知道簡稱「叛軍」(Rebel)的反抗
軍聯盟是由被銀河帝國(Galactic Empire)篡位的銀河共和國(Galactic Republic)演
變而來。
雖然整個國家都被武力龐大的帝國竊取而去,熱愛自由與維護民主的少數人仍起身奮力一
搏,反抗皇帝白卜庭(Sheev Palpatine)的獨裁統治。他們越挫越勇,屢戰屢敗,卻從
來沒有停止抵抗,最終推翻了皇帝並重新建立共和。真實的歷史沒有電影那麼浪漫,但是
從許多中華民國國軍的老兵身上,筆者看到了反抗軍的精神。
他們當中有身經百戰,始終追隨共和理念的仁人志士。比如說筆者訪問過的歐重遙中校,
就參加過對日抗戰的常德會戰與衡陽會戰,還有戡亂戰爭的徐蚌會戰及金門大捷。每次與
筆者見面,他都驕傲表示自己參加過常德、衡陽與古寧頭三場挽救中華民國生死存亡的戰
役。跟隨過方先覺與胡璉等名將的他,永遠以自己國軍的軍人身份為榮。比如說曾經參與
槍決南京大屠殺戰犯谷壽夫的老憲兵李選,在1948年就隨青年軍206師憲兵團來到台灣,
從來就沒有上前線作戰的任務指派。但是他覺得待在後方實在是無聊,居然自己跑到馬祖
參加反共救國軍「東海部隊」,在福建沿海與解放軍做硬碰硬的海上對抗。戰爭固然是腥
風血雨,李選卻表示自己能健康平安撐到97歲,一切都已經相當知足,別無所求了。
抗戰時先後幹過西北軍與「偽軍」的姚雲龍老伯,則在八二三砲戰期間於大膽島上擔任第
9師少尉政治指導員。他因為抗拒中共的統戰攻勢,導致陣地慘遭解放軍以黃磷彈砲擊。
儘管多次與死亡擦身而過,姚雲龍仍表示自己相當懷念在金門前線與共軍對峙的時光。因
為只有在前線共同抵禦解放軍的時候,外省人與台灣人不分你我團結到了一起。
還有位先當晉綏軍,在山西戰場上為8路軍俘虜後加入解放軍,並隨中國人民志願軍征戰
朝鮮的幹部張一夫。他又於朝鮮戰場上為美軍俘虜,因憂慮回到大陸被視為「叛徒」看待
,毅然決然成為反共義士,重新回歸國軍懷抱。這位在國共兩軍之間轉換過三次陣營的醫
官,回到台灣後還一度隨特戰總隊到滇緬邊區服務,對中華民國的忠誠不容質疑。
來台後的國軍與星際大戰反抗軍最像之處,在於空中戰力最為頑強。我們雖然沒有如路克
·天行者(Luke Skywalker)這樣,可以駕駛一架X戰機(X-Wing)就把死星(Death
Star)炸爆的天才飛行員,但是中華民國空軍在50年代最不缺的就是空戰英雄。如筆者訪
問過的歐陽漪棻教官,他在1956年7月21日擊落兩架米格機的紀錄,讓西方國家普遍把台
灣視為飛行員王國看待。
接受過筆者訪問的老兵數量很多,因為篇幅有限無法在此向各位讀者介紹他們所有人的故
事。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這個國家是該叫中華民國也好,叫台灣也罷,沒有他們的努力
是絕對保存不下來的。即便是主張台獨的前中華民國副總統呂秀蓮,提到這些為保護台灣
犧牲奉獻的外省老兵時也是敬佩不已。如果各位讀者有興趣,筆者未來還會繼續介紹他們
的故事。
台灣要飲水思源
老兵的故事本來就是複雜的,因為就如同筆者在本文所描述的,他們每個人都有著南轅北
轍的背景,來自不同省份,服務於不同軍種,甚至效忠的也是不一樣的派系領袖。唯一把
他們團結到一起的,是1949年到1979年這段時間,毛澤東在中國大陸實施的暴虐統治。尤
其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的消息傳到台灣後,無論過去他們喜歡不喜歡兩蔣父子,都只能團
結在他們領導下捍衛中華民國。
可是在毛澤東去世,且大陸在鄧小平領導下重新回歸中華文化正軌,並於經濟、國防還有
外交成就上取得驚人成就之後,確實有許多老兵放下了對共產黨的仇恨,期待兩岸走向和
解之路。畢竟當年迫使他們來台灣的,坦白講是毛澤東的激進政策而非整個中國共產黨。
許多老兵本身就有親人手足在中共陣營服務,而且也沒有少吃毛澤東暴政的苦頭,要他們
全面否定對岸確實是相當困難的。
再加上台灣解嚴之後,又出現了藍綠統獨之爭。從過去的李登輝到今天的民進黨,為了爭
奪選票刻意操作省籍情節,升高莫須有的族群對立。許多外省老兵感覺自己一輩子的付出
被否定,甚至遭部分獨派人士視為「外國人」或「中共同路人」看待,從而使他們產生認
同中國大陸多於民進黨的情況,實在是令人深感遺憾的悲劇。
另外老兵們複雜的派系背景,也讓他們在來台灣後極為容易被捲入白色恐怖之中。比方說
海軍官校36年班到38年班的學生,就因為普遍被視為投共的馬尾海軍大家長陳紹寬系統人
馬,在海軍白色恐怖時代遭到各式各樣的囚禁、刑求與虐待。許多人甚至還沒來到台灣,
就在廈門被裝入麻布袋丟到海裡淹死。類似的悲劇,也容易讓部份外省老兵對蔣家父子持
否定甚至於痛恨的態度。
在當下這個許多人喜歡以「二分法」來看待問題的環境裡,老兵們的外省背景與中國認同
,很容易讓外界把他們和「統派」、「深藍」等概念畫上等號。可是就筆者個人訪談的經
歷來看,外省老兵其實是台灣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什麼樣政治立場的人都有。即便是支
持台灣獨立,主張兩岸永遠分離,甚至於每次投票都投民進黨的外省老兵筆者都不是沒有
見過,雖然數量確實是相當稀少。
目前整體而言,外省老兵群體的主流意識形態還是希望在延續中華民國體制的前提下,盡
可能維持好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因為對於他們絕大多數的人而言,台灣與大陸都是自
己的家園,手心手臂都是肉,不該投入永無止境的手足相殘之中。不過中華民國背後所象
徵的民主政治,卻是他們用一輩子血汗換回來的奇蹟,那才是絕對不可取代的。
確實也有相對少數的老兵,因為對民進黨的厭惡和對民族主義的信仰擁抱了中共,甚至樂
於接受「一國兩制」。不過在自詡民主自由的台灣,應該要有足夠的雅量包容這種意見。
就是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理念不同,卻又可以彼此接納,才能彰顯出民主的可貴。更
何況我們不該忘記,哪怕是今天主張「一國兩制」的老兵,還是在60年前站在第一線抵禦
過赤化的洪流。
無論怎麼看,至少在1949年到1979年那30年兩岸對抗的歲月裡,老兵們曾放下過彼此的差
異,團結起來對抗中共這個紅色帝國,並阻止了這個「共同敵人」佔領台灣,爭取到了我
們這些後代今天安居樂業的日子,怎麼樣都沒有不感謝他們的道理。如今這些經歷過1949
年大撤退的世代也即將凋零,難道不該利用這個機會向他們說一聲「感謝你為國效力」嗎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