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plendidpoem (天降六月雪)》之銘言:
: 小弟雖使用Sony系統,但每當看到Canon的動態範圍(DR)在網路上被誤解而批評得一文不
: 值時,總希望能替其平反。
: Canon因為放大器配置及高頻運作等原因,造成DR有其硬體上的先天限制,這是不爭的事
: 實。但其DR和其它廠牌的差距,其實並沒有一般認為的那麼巨大。連長期使用Nikon的後
: 製大師Scott Kelby,也在前年底改用Canon系統,就能略窺一二。
: 以近期的DSLR來說,Nikon的DR大約是14級,而Canon的DR則約是11~12級;數字上看起來
: ,兩者的資訊量差了4倍,這一向是Nikon自豪之處。但事實上,Nikon的高動態範圍,有
: 一部分是來自機身內對RAW檔的「加工」,而不是其原始的實力。
: Nikon的相機,在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時,會透過演算法將極暗部的資訊給刪掉。
: 由於這部分通常包含較多讀取雜訊,因此這等於是RAW檔在出片前已先強制除躁(Nikon Ha
: cker等網站有提供相關工具關閉此功能);而且,由於讀取雜訊是DR的下限,因此Nikon的
: DR會比原始資料增加約1~2級。
: 雖然這種方式讓Nikon的極暗部看起來較乾淨,但會造成兩個結果:如果一般評測中沒有
: 考慮這點,會讓Nikon的DR看起來比Canon高很多。此外,這種方式讓Nikon在2014年之前
: 的相機幾乎不被專業的天文攝影師所接受,因為其演算法會「吃掉」某些較黯淡的星體,
: 且沒有保留極暗部的負數資訊,就無法多圖比對去消除讀取雜訊。
: 至於同樣標榜高動態範圍的Sony,則是將其RAW資料量中的512定義為最暗部,兼顧了Niko
: n和Canon的優缺點。不過其(11+7)-bit的破壞性壓縮卻也造成後製上的負面影響。
: 若排除掉Nikon的RAW檔加工,實際上其DR只比Canon高約1級而已。另一方面,Canon的系
: 統向來會完整保留所有資訊,而低於暗部門檻的資訊會以負數形式存在於沒有用到的像素
: 內。以60D為例,它宣稱具1800萬像素,但感光元件上實際有1910萬像素,這些像素所保
: 留的負數資訊,可以用來比對消除讀取資訊,及校正暗部。
: Canon RAW保留的極暗部資訊多到令人咋舌。以14位元的機種為例,它在0~16383中將2048
: 定義為最暗部,這代表Canon的RAW檔有將近10~15%的資訊量是潛藏在冰山之下。
: 如果只用一般後製其它廠牌RAW檔的方法去拉Canon的RAW,很容易拉出一堆偏色和噪點。
: 但透過較謹慎的步驟,可以將Canon的DR最大化,實際照片成果會和Nikon相差無幾。網路
: 上有很多Canon RAW如何後製以達到最大DR的教學,可以參考。
: 因此,縱使考量到硬體上的先天限制,Canon和Nikon後製空間的差距,仍比一般人所誤解
: 的還小很多。如果說「越是不懂後製,批評後製的聲音越大」,那麼也可以說「越是不懂
: 如何後製Canon RAW,批評Canon的聲音越大」。
: 最後要補充一下,Canon這兩年都有針對提升DR的技術申請專利,尤其是最新的技術:在D
: ual Pixel CMOS中,其中一個子像素上配置可開關的中灰濾鏡,讓兩個子像素能同時接受
: 不同程度的光線,在相位對焦的同時提升動態範圍。一旦Canon能在硬體上克服其動態範
: 圍的罩門並付諸量產,令人期待屆時其DR將可達到何種境界。
不是很認同這論述
首先,這篇底下推文那個連結拉起來依然效果不佳
暗部雜訊噴滿天、色彩喪失嚴重
再來,目前版上多位從C跳到N或S,一些知名婚攝、編輯C轉N都在跟你說一件事情
那就是後製變輕鬆了,有在翻雜誌、作品的人都常可看見這些跳家心得
然後我自己是用C,每次拍日出或是晨昏沒有其他步,一律包圍曝光,然後再回來疊
就我常在拉的情形是,暗部細節怎麼弄,丟失就是丟失
之前看過N、C同一張照片拉起來,N就是乾淨強大;C就是不能用
既然你說透過謹慎的程序可以把C的動態範圍提升,請問到底怎麼做?
又其成本需要高到什麼地步?
民航機都有飛航記錄器
透過謹慎處理可以還原一堆資訊,但可以謹慎處理的地方全世界可能就那麼一處
那試問普通用的交通工具要不要裝這套?
還是裝裝普通的行車紀錄器和簡易的數據紀錄器就好?
我要說的很簡單
如果透過DPP或是LR可以很簡易的把動態範圍提升到S或N的境界
那再來談C的動態範圍才有意義
那如果不能用別人可以輕易拿到的工具來釋放動態範圍
你跟我說那如何強大,一點意義都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