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小弟分享了一些個人喜愛的攝影師
(https://goo.gl/8oUEx2)
其實大家的回應都蠻不錯的
這次想和大家分享一篇最近看到的攝影史評論
"現代藝術「後」的當代藝術:在藝術終結之後"
網址: https://goo.gl/mOF3qW
這起源於最近我在看各種攝影師作品時,常會有困擾
有些攝影師的作品屬於一張流,也就是即使單獨看一張也可以看出些什麼(上次分享的攝
影師大多是這種現代攝影)
有些攝影師作品則是好幾張流,也就是單看一張看不出他要表達甚麼,一定要把完整的作
品及脈絡說明才可以了解作者的意圖(當代攝影)
尤其是當代的藝術攝影家都把攝影作品的脈絡及一張張作品間的順序當作創作主軸
也就是你沒辦法只看一兩張照片就看出意圖及理念,而有些作品也真是讓小弟我看不懂XD
在這篇文章中就很簡單的說明,藝術攝影為什麼從以前那種一張永流傳的經典美感影像(
像:布列松,Ansel Adams....)
變成了現在美術館中令人難以用直觀美感去欣賞的當代藝術作品(醜醜的,打光構圖不漂
亮,主體不明顯....)
其中作者提到
"由於現代藝術不斷的「原創」遇到了瓶頸,當一切都被原創光後,似乎這世界已經
出現不了任何原創事物,你想做的前人都做過,甚至做得更好。"
也就是前面的大師都太OP了,以至於後面的攝影師只能跟著這些大師的腳步來走XD
但這樣不斷的發展也造成了攝影僵化的現象,也就是一旦你不拍成這樣,你就不入流
結果就引發解放的後現代
"簡單來說,藝術作品不再只是我們觀賞的對象,而是要能讓我們思考。因為現成物
成為藝術形式的大量採用,所以如今創作者必須要解釋自己的作品「為什麼是藝術」,而
不是尋常的物件。"
也就是當代藝術攝影的作用變成是"促使觀眾思考"或"引導思考"的工具,背後所要表達的
思想才是重點,而作品本身只是一個線索而已
這篇文章給了我們一個不錯的說明,可以解釋為甚麼許多當代攝影師所拍出來的東西如此
怪誕,既不是美景美人也不是以往"感人的"紀實攝影,但是卻又可以進入美術館這種藝術
殿堂
或許下次我們再參觀當代攝影展時也可以用更包容的心態去理解攝影師的意念吧